從10月5日開始直到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結束,又進入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時間」。諾貝爾獎因為其權威性而廣受世界的關注,獲得諾貝爾獎意味著該獲獎者在某一領域的研究代表著世界最高水平。也正是因為如此,隨著諾貝爾獎各大獎項的不斷出爐,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又將隨之而來。自諾貝爾獎頒獎以來,以中國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僅2人,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以外籍華人身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也只有10人,其中還包括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2人。這個數量在諾貝爾獎頒獎歷史上屬於微乎其微的比例,也因此使得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遠比國足奪冠的期待性更強。
那麼,國人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的原因是什麼?比諾貝爾獎更重要的是什麼?小編認為,這背後實際上透露著4點渴望。
#在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主流的基礎之上,國際競爭的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也是科技的競爭。沒有科技的強大就沒有國家的強大,也談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更沒有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氣和信心。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我國越來越重視科技對於國家綜合國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越來越大,實際上也反映出國人渴望科技實力不斷強大的強烈願望。而獲得諾貝爾獎便是最好的體現之一。
從諾獎頒獎歷史來看,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一般都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和原始創新創造的人,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做著同樣事情,最終取得了成功,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反觀國內現在的科研,從公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都是圍繞實際需求出發而進行的科學研究,很少有基礎創新的研究。反觀隔壁的小國日本,本世紀以來已經有19人獲得諾獎了,幾乎是一年一個多概率,這主要得益於他們對原始創新的重視。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評價人才的最重要指標,有些研究剛開始就有人搶著要發表論文,深怕被他人搶先一步發表了。另外,參評院士等各種人才方面項目的評選以及國家「三大獎」等榮譽的評選都離不開論文和科研成果產出,往往這個科研成果要得到廣泛運用並且產生實際效益之後才能得到肯定。這使得沒有人願意乾等十幾年如一日的從事基礎原始創新,抓緊成果轉化卻變成了共同的追求目標。
獲得諾獎需要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接續奮鬥,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成長,人才培養是其中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的素質教育雖然已經全面鋪開,但實際上還是走著應試教育的老路:從小學到大學有考不完的各種考試,有不斷增加的學業負擔和各種培訓班,卻缺少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前不久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該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同學們保持好奇心和原動力。在這種人才培養思想教育下的人才能更好地肩負起國人諾獎的夢想。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將會獲得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