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人得過諾獎,就不再那麼在乎它了

2020-12-06 虎嗅APP


每年十月,當某個小眾作家的書籍銷售一空,就說明諾貝爾文學獎又頒布了。


「帶有樸素美的、清晰的詩意聲音,令個人的存在普世化。」瑞典文學院如是評價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路易斯·格呂克。她的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與《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一夜脫銷,倒不是群眾「追諾」的熱情高漲,怕只是本來印得就少。



先後壓中彼得·漢德克和路易斯·格呂克的世紀文景,連續兩年鎖定諾獎得主,不得不說目力長遠。詩人王家新說:「頒給格呂克無疑是個冷門,但從某種程度來看是詩歌的勝利、文學的勝利,將人們的注意力再次拉回到文學本身。」


事實上,自從2012年莫言拿了諾貝爾文學獎,在中國,其「回到文學本身」的趨勢便越來越明顯。至少在大眾輿論領域,「什麼時候我們才有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社會議題消失得無影無蹤。


此前,每年諾獎結果一出,大家就開始盤點中國作家與諾獎失之交臂的「意難平」故事:


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兩次提名皆無果、胡適沒有進入1957年的最終「短名單」、老舍是1968年入圍的第一名、沈從文在1988年非常接近獲獎。


作為純文學和大眾最重要的交集,諾貝爾文學獎讓純文學話題有了進入大眾視野的機會。對比自然科學,文學顯然誰都能聊兩句,也是諾獎最易攻破的堡壘,因而被寄予過長期的「面子希望」。



有趣的是,就像2008年北京奧運圓了中國人百年夢想,從此我們對何處舉辦了第幾屆奧運會就開始記憶混亂。莫言在2012年的諾獎折桂也完成了精神祛魅,此後誰得諾獎越來越不值得關心,除非是村上春樹。


曾經,諾獎一出洛陽紙貴。如今卻好似投入湖中的一個小石子,蕩起幾圈漣漪,就歸於平靜了。


阿喀琉斯的勝利


諾貝爾文學獎又「爆冷」了,這麼念叨有附庸風雅的嫌疑。


不少純文學領域聲望甚佳的作者,他們的大眾知名度還不如大冰這樣的雞湯作家。次次諾獎,你次次都覺得爆冷,可能不是獎的問題。



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美國詩人,國內讀者熟悉的大概只有羅伯特·哈斯。哈斯夫婦2008年訪問中國,參加黃山詩會還和王家新、西川、藍藍等人打過照面。相比之下,小哈斯兩歲的路易斯·格呂克,的確陌生得多。


格呂克是匈牙利猶太后裔,1943年出生於紐約,長島長大。她曾先後在薩拉·勞倫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但均未畢業。此後她一直從事詩歌創作,並在威廉士學院和耶魯大學等學校教授詩歌。


她不像自白派那樣,直接袒露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是將神話、傳說、經典故事等「他者」文本融入在自傳式的訴說中。這種風格會讓她在個人事件的敘述上撲朔迷離,又讓個人經歷具有了普遍性的面目。


格呂克曾經寫道:「我受惑於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辯與從容的沉默。」有評論家認為她的詩句,因為「拒絕得過多」而難以理解,指責她喜愛抽象的隱喻勝過具體的意象。


以格呂克「組詩體」詩集《阿勒山》為例,詩中的阿勒山,既指格呂克的姐姐與父親的墓地所在,也指《聖經》中諾亞在洪水中停靠方舟的阿勒山;在《草地》中,她又借用荷馬史詩,把奧德修斯與妻子佩內洛普的愛情與一樁瀕臨解體的現代婚姻交織在一起。



「於是,佩內洛普挽起奧德修斯的手。不是為了挽留,而是為了將此刻的寧靜印入他的記憶。」上一節詩中的「你」和「我」,被置換成了下一節中的奧德修斯夫婦。不難看出,格呂克對西方神話的借重,已經不是單純的典故化用,而是一種後現代意義上的「重寫」。


20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艾麗絲·門羅,書中所寫是「在目睹情慾和生死之時」,「女性所要面對的光明和陰暗」。她的書名表現了現代女性在生活中的遭際,這些女作家的日常觸及,格呂克也不例外。



離婚是她刻骨的經歷,就像《新生》探索的是經歷失敗的婚姻後如何擺脫牢籠;《草地》也是在追逐糟糕關係後的覺醒起點。女性切身的苦楚,就像深淵和黑洞,不要說男性難以體會,就算女性自己也可能無從言說。


傳統神話大多以男性為中心,格呂克則賦予女性優先的話語權。在她的筆下,神話中的女性角色佩內洛普、狄多、歐律狄刻被推到臺前,抒發自己的感受與見解。


莫言作品的身份


愛麗絲·門羅在國內的大眾知名度,要遠高於後面的派屈克·莫迪亞諾、阿列克謝耶維奇、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等人。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因為她是緊挨著莫言獲獎的。



當時,人們志得意滿地關注2013年的諾獎,無非就是中國作家加冕後的悠然心態。反正我們已經得過啦,就來看看誰接下一茬吧?就像04雅典奧運與12倫敦奧運,關注度大於其他屆數一樣。無他,唯靠近08奧運爾!


2012年瑞典文學院,宣布莫言得獎是北京時間的10月11日19時整,僅1分鐘後國內各大媒體就陸續播發了這一消息。19時12分17秒,正在直播的《新聞聯播》插播了該條新聞。21時許,湧入莫言老家山東高密的央視、新華社、鳳凰衛視記者,終於見到莫言。


報導陣勢愈演愈烈,一時間壓過了文學界對莫言事件的關注,文學評論界反而處於相對遲緩的一方。就連莫言本人也是在第二天才發微博表示感謝。莫言獲獎,在媒介助推下從「文學事件」演變為「文化現象」。



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鄉野之間」,「莫言與諾獎」不再只與文學審美品評有關。它行走在當代中國建立物質自信與文化自信的大道上,諾獎的符號意義讓文學不再遺世獨立。


盛譽之外,莫言受到的主要質疑是:他的創作是否有足夠的本土代表性?評委會給出的理由是:「莫言的幻覺現實主義作品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該評價不僅未能讓反對者心悅誠服,反而加深了他們對於莫言專門迎合西方口味寫作的歧見。


尖銳觀點甚至認為,莫言的獲獎是因為諾獎評委根據「象徵性文本」誤讀的結果。他們從莫言作品裡看到的,是符合自己想像的中國和中國人。這種困惑是:莫言的作品到底是一種「中國身份」,還是穿著中國人衣服的「西方身份」?


莫言作品的主題,當然和中國的社會變革有著天然聯繫,關鍵是本土讀者和評論界如何看待。無論是前期的《紅高粱家族》《檀香刑》,還是進入新世紀的《生死疲勞》《蛙》等作品,都是站在「高密東北鄉」的大地之上,書寫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民間苦難。



莫言獲獎後,超豪華陣容的劇版《紅高粱》立刻安排上,並取得了不錯成績。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未再聽說什麼新消息。畢竟,那已不是今日螢屏上的主流趣味。


諾獎的賢者時間


獲獎後的第一篇文章《講故事的人》中,莫言說:「我也曾積極地向西方的現代派小說學習,也曾經玩弄過形形色色的敘事花樣,但我最終回歸了傳統。」他的這段話,在強調中西敘事傳統有共通之處的同時,也特別強調了文學的本土性。


莫言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轉益多師,雜糅中外文化傳統的優長之處,形成自己的文學風格。所以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將其等同於福克納加馬爾克斯的說法,不是讚譽莫言,反而是將其矮化了。本土讀者不審視他作品中的社會現實,反而指摘他的西化敘事,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如何看待諾貝爾文學獎,不少人的心態一直十分矛盾。有人將其奉為圭臬,甚至在潛意識裡形成了「諾貝爾情結」。似乎沒有諾獎加持,就不能證明中國和中國人的強大。也有人對諾獎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西方的內部遊戲,獲獎就是中了糖衣炮彈。


1927年,瑞典學院來中國勘察,準備提名魯迅。魯迅卻回應:「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老周拒絕諾獎光環,大概也是不想讓國民妄自尊大。但是這種「莫挨老子」的心態,顯得過於清高和決絕。


1924年,泰戈爾作為第一位亞洲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訪華,受到林徽因、徐志摩、梁啓超等人的熱情款待。


魯迅又不樂意,在《罵殺與捧殺》寫道:「如果我們的詩人諸公不將他製成一個活神仙,青年們對於他是不至於如此隔膜的。現在可是老大的晦氣。」


其實,瑞典的諾貝爾獎並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文化水平的唯一指標。就像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也無法衡量我們的電影水平。


正如中國的科技發展,不是靠屠呦呦來證明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不是單靠莫言的一頂桂冠。大家能多讀點書,是好事;但普通人不再那麼關心諾獎,也是好事,文化自信嘛。


更何況,諾獎的評審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委員會的主觀傾向和內部鬥爭。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就不能在純文學面前百分百客觀。2018年諾貝爾委員會宣布不頒發文學獎,不就是因為委員卡塔琳娜的老公出了性醜聞嗎?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裡,唯一懂中文的馬悅然去世,為中文作品奪諾增加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畢竟他是唯一一位可以直接閱讀中文作品的評委,還翻譯過《西遊記》和《水滸傳》。


莫言獲獎讓中國百姓破除了諾貝爾崇拜,我們已經不需要用一個西方獎狀慰勞自己,當然如果得獎也不會自怨自艾到魯迅那樣。


08北京奧運讓我們對奧運會越來越以大型賽事視之,而不像80年代以來賦予那麼多政治意義。


若說還有什麼懸心的,還真就是其實含金量沒那麼高、但扛不住大眾知名度高啊的奧斯卡金像獎了,不知哪位電影人能來幫我們「以完此劫」?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其實,中國人也是拿過諾貝爾獎的,我這裡說的中國人是指有中國國籍的人。俄羅斯有23人拿過諾貝爾獎,奧地利有21人拿過這個獎。至於美英德法就不用說了。這樣的機制,難以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很正常。還有,出題目的水平那麼差,還好意思出題目?就是這麼個環境,還指望培養出諾獎獲得者?難道不是培養出一批見風使舵、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館主曰】再過幾天,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即將揭幕,今度諾獎花落誰家,頗得世人企盼。畢竟一直以來,我們以追求和掌握宇宙真理為崇高使命,因而不太在乎只關注人類和自然真理的諾獎。賽道不同,競爭結果自然不同,兩者怎麼可能放在一起比較呢?況且高校擁有「崇高的導師」和「優美的師娘」,還有雄居世界第二的GDP撐腰,根本不愁培養不出「學術」傳人。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還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有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結果將很壞。 為此,我們大致的了解到了魯迅先生拒絕諾獎的提名,魯迅是覺得自己如果獲獎了,那麼肯定有許多人為因為這件事而驕傲起來
  • 諾獎這枚蛋,是環境產的卵
    繼202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科學獎和文學獎名花有主後,就在昨天,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塵埃落定,由史丹福大學的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師徒兩共同分享這一隆重殊譽。今年與往年一樣沒有例外,諾獎的國籍歸屬依然是美國拔得頭籌,在12位個人獎項中,有9位來自美國。它標誌著,美國在基礎科學和原創領域的霸主地位不可動搖。
  • 那些年,與諾獎擦肩而過的中國人
    與諾獎擦肩而過的中國人林語堂回國後曾任教於北大、廈大等高校,並出任過公職,還當選過國際筆會副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非常高。林語堂晚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6年病逝於香港,後移靈臺北。沈從文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歷史文物研究者,幼年投身軍旅,20歲時棄武從文,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一生著作極多。
  • 為什麼人工牛胰島素沒獲得諾獎?並非是人員太多,它有一根本不足
    當然就諾貝爾本人來說,也沒有想過他設置的這一個獎金會在今天有這樣大的影響力。但直到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還未有以中國人的身份獲得此項獎項,而直到今天,也只有莫言以及屠呦呦兩人獲得了此殊榮。雖然說其中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又何嘗不是遺憾。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一個人格獨立的人,是不會在乎自己的功名利祿的,他只在乎支撐自己活著的精神支柱。面對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他們拒領諾獎、拒絕採訪、隱於書後,是一群格格不入的「合群者」!例如薩特、維斯瓦娃 ·希姆博爾斯卡、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等,下面會詳細盤點,此處不再贅述。一、爭鳴:中國為什麼很難獲得諾貝爾獎?這個問題我之前思考過,也在文章中簡單提及過,這裡再完善一下。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貝爾文學獎之後,在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一在還技術文學領域,最權威的獎項又一次深入的走到了我們中國人的目光中,那關於諾獎到底有哪些我們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呢?
  • 楊梅季來臨 為什麼「得過」諾獎的果蠅喜歡「她」?
    楊梅季來臨 為什麼「得過」諾獎的果蠅喜歡「她」? 原標題:   從村裡通往楊梅山的水泥路,在山腳處止了,再往上只有一條能供一人走路通過的泥土山路。  土路邊零零散散地放著幾個空的大竹籃,等著被填滿。
  • 為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沒有中國人?
    自從1969年瑞典國家中央銀行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為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從來沒有中國人?這是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偏好、國內學者的研究偏好以及國內學術晉升途徑密切相關的。雖然近十年來我國經濟學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的發文數量不斷攀升,但是在理論經濟學方面的貢獻確遠遠不及諾獎對經濟學領域的標準。
  • 引力波、「諾獎哥」和媒體責任感
    網絡上不明真相的群眾一邊倒地為「諾獎哥」叫屈,似乎最先證實引力波存在的應該是中國人,然而這項巨大的榮譽由於節目當中幾位無知傲慢的嘉賓而與我們失之交臂,視頻中幾次質疑其「重大理論」科學依據的科普人士方舟子的微博評論欄,也堆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謾罵和嘲諷。
  • 有多少閒得蛋疼的研究得了今年搞笑諾獎?獲獎者還有中國人?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獎如期而至!而且,今年果殼成為了搞笑諾貝爾獎中國區的獨家合作夥伴,這也是搞笑諾貝爾獎首次與中國機構有正式官方合作~撒花花花花~好了,我們來講講今年的頒獎。美國東部時間9月17日,第30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隆重登場。
  • 國人何時再獲諾獎:一個沉默的話題
    科學網作者:李明陽  諾獎中的和平獎、文學獎,由於多多少少涉及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其公正性、權威性存在些許爭議。其他四個獎項,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的諾獎提名,通常都沒有多大爭議。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我相信,這是中國人最驕傲的日子,是中國科學和教育界最驕傲的日子。本土出生、教育、成長的中國人,得到了世界科學最高的獎勵。中國科學界出現了零的突破。相信在屠呦呦獲獎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不相信自己的科學家能夠得到諾貝爾獎?有多少人一直在發問,中國每年 1 萬億人民幣的科研經費,為什麼就生產不出諾貝爾獎?
  • 中國人諾獎情結背後透露著4點渴望
    以外籍華人身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也只有10人,其中還包括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2人。這個數量在諾貝爾獎頒獎歷史上屬於微乎其微的比例,也因此使得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遠比國足奪冠的期待性更強。那麼,國人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的原因是什麼?比諾貝爾獎更重要的是什麼?小編認為,這背後實際上透露著4點渴望。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閒聊,寫在諾獎頒發之際
    最近是諾貝爾獎頒發之際,網上有很多關於「中國為什麼很少有諾獎獲得者?」的討論。今天,我從一個有過科研經歷的90後的視角出發,來閒聊一下兩個常見的問題。1、為什麼中國在貧困的時候能搞出原子彈,現在很難拿到諾獎?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現在的社會背景與上世紀60年代大不一樣,高知人才的選擇也不一樣。
  • 奇聞:諾獎過時了
    從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陸續公布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活在天天有新聞的時代,有的是你不把它當新聞也行,因是奇聞。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