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諾貝爾獎頒發之際,網上有很多關於「中國為什麼很少有諾獎獲得者?」的討論。今天,我從一個有過科研經歷的90後的視角出發,來閒聊一下兩個常見的問題。
1、為什麼中國在貧困的時候能搞出原子彈,現在很難拿到諾獎?
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現在的社會背景與上世紀60年代大不一樣,高知人才的選擇也不一樣。
在60年代,大家的目標是吃得飽、穿得暖。大家在財富方面並沒有拉開明顯的差距,做好科研對於高知人才而言是唯一的目標,只要幹好本職的科研工作就行了,不用去分心考慮其他事情。高知人才一門心思地撲在解決科技難題的任務上,所以能搞出原子彈。
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不再擔心溫飽問題了。但是,個人的財富差距被明顯拉大,做好科研並不再是高知人才唯一的目標,甚至並不是第一目標。很多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的博士畢業後都轉行去計算機、金融等高薪行業。而學術界中,有一部分人也主要是想著如何發高影響因子論文、如何獲取更多的經費、拿到更高的頭銜,而不願意坐冷板凳、專研基礎學科的難題。跟在其他國家後面做非原創的研究,這樣怎麼可能拿到諾獎?!
《論語》中有句話叫「不患寡而患不均」。通俗點說,整個社會大家都窮的時候,人們覺得無所謂;但是,如果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人們的心態就會失衡。這是現狀,無法改變它就只能去適應它。我們也沒有資格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要求其他人怎麼做,搞道德綁架才是最卑劣的。
2、過去幾十年沒有將突破「卡脖子」技術作為第一目標,是不是失誤?
每個階段有各自的核心任務,我們要相信高層的智慧。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每一個五年規劃都是深思熟慮的。高層能夠獲取國家的全貌信息,比我們更能選出全局最優解。
我們國家的GDP增長堪稱世界奇蹟,從一窮二白的處境僅僅用了70年左右的時間便達到了頭號經濟大國美國GDP的2/3以上(按照2019年的數據,以美元計)。美國更加富有,也是用時間滾雪球來拉開與其他國家差距的,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多給中國一些時間呢?
另外,我們也要尊重客觀的經濟規律。過去幾十年,不少企業是通過購買技術的辦法來發展業務的。從企業運營的角度講,購買技術比自己投入研發能賺更多的錢;而企業是逐利的,當然會選擇更加實惠的辦法。雖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但也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結語:本文僅解釋這些問題,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純屬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