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寫在諾獎頒發之際

2020-10-10 風輕雲淡閒聊

最近是諾貝爾獎頒發之際,網上有很多關於「中國為什麼很少有諾獎獲得者?」的討論。今天,我從一個有過科研經歷的90後的視角出發,來閒聊一下兩個常見的問題。


1、為什麼中國在貧困的時候能搞出原子彈,現在很難拿到諾獎?

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現在的社會背景與上世紀60年代大不一樣,高知人才的選擇也不一樣。

在60年代,大家的目標是吃得飽、穿得暖。大家在財富方面並沒有拉開明顯的差距,做好科研對於高知人才而言是唯一的目標,只要幹好本職的科研工作就行了,不用去分心考慮其他事情。高知人才一門心思地撲在解決科技難題的任務上,所以能搞出原子彈。

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不再擔心溫飽問題了。但是,個人的財富差距被明顯拉大,做好科研並不再是高知人才唯一的目標,甚至並不是第一目標。很多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的博士畢業後都轉行去計算機、金融等高薪行業。而學術界中,有一部分人也主要是想著如何發高影響因子論文、如何獲取更多的經費、拿到更高的頭銜,而不願意坐冷板凳、專研基礎學科的難題。跟在其他國家後面做非原創的研究,這樣怎麼可能拿到諾獎?!

《論語》中有句話叫「不患寡而患不均」。通俗點說,整個社會大家都窮的時候,人們覺得無所謂;但是,如果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人們的心態就會失衡。這是現狀,無法改變它就只能去適應它。我們也沒有資格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要求其他人怎麼做,搞道德綁架才是最卑劣的。



2、過去幾十年沒有將突破「卡脖子」技術作為第一目標,是不是失誤?

每個階段有各自的核心任務,我們要相信高層的智慧。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每一個五年規劃都是深思熟慮的。高層能夠獲取國家的全貌信息,比我們更能選出全局最優解。

我們國家的GDP增長堪稱世界奇蹟,從一窮二白的處境僅僅用了70年左右的時間便達到了頭號經濟大國美國GDP的2/3以上(按照2019年的數據,以美元計)。美國更加富有,也是用時間滾雪球來拉開與其他國家差距的,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多給中國一些時間呢?

另外,我們也要尊重客觀的經濟規律。過去幾十年,不少企業是通過購買技術的辦法來發展業務的。從企業運營的角度講,購買技術比自己投入研發能賺更多的錢;而企業是逐利的,當然會選擇更加實惠的辦法。雖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但也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結語:本文僅解釋這些問題,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純屬閒聊。

相關焦點

  • 不能以頒發諾獎來評判理論物理是否進步
    不能以頒發諾獎來評判理論物理是否進步:諾貝爾物理學獎在一般人心目中有至高學術地位,但它畢竟是人設,人設就有可能出錯,特別是沒有打開宇宙奧秘之前。試問宇宙奧秘尚且不知,你這個理論物理諾獎怎麼發?怎麼發都會有錯,因為誰心中都沒有宇宙奧秘的標準與答案。
  • 不能以頒發諾獎來評判理論物理是否進步
    不能以頒發諾獎來評判理論物理是否進步:諾貝爾物理學獎在一般人心目中有至高學術地位,但它畢竟是人設,人設就有可能出錯,特別是沒有打開宇宙奧秘之前。試問宇宙奧秘尚且不知,你這個理論物理諾獎怎麼發?怎麼發都會有錯,因為誰心中都沒有宇宙奧秘的標準與答案。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事實上,經濟學獎與其他幾位「老大哥」除了年歲差很多以外,其真正的全稱其實叫「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成立。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最近出爐的 「引文桂冠獎」,為諾獎發布做了一輪預熱。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 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
  •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17-10-12 14:38:22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宇宙物理體系》對理論物理諾獎進行打假
    《宇宙物理體系》對理論物理諾獎進行打假: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了一百年,在這一百年中,理論物理是倒退的,即相對論量子力學相對於經典力學來說是退倒的,退倒到玄學巫術。也就是說,在理論物理方面諾獎頒發基本是錯發的,比如:1,萬有引力錯誤,那麼有關萬有引力方面的諾獎頒發為錯發。2,相對論荒謬,那麼有關相對論方面的諾獎頒發為錯發。3,量子力學荒唐,那麼有關量子力學方面的諾獎頒發為錯發。4,粒子物理由於電子顯微鏡顯微原理不成立,無法觀察到粒子尺寸,那麼粒子發現的諾獎頒發也為錯發。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原標題:斬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腫瘤免疫治療新藥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歐狄沃)。 2014 年獲生命科學突破獎、唐獎生技醫藥獎、霍維茨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哈維獎,2015 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本庶佑 76 歲,日本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教授。文化功勞者。
  • 諾貝爾獎今頒發 文學獎時間未定莫言「被諾獎」
    其實,莫言「被諾獎」始於8月底,國外一個在線博彩公司開出諾貝爾文學獎賭盤,公布了預測獲獎名單的賠率,莫言名列榜首。隨後,微博上各種評論就出現了,比如,有人說莫言賄賂了諾獎資深評委馬悅然。   這樣的「被諾獎」,莫言很無奈,就像昨天,他在電話裡對記者說:「我,沒、看、法。」   實際上,每年的諾貝爾獎,都會有博彩公司開出賠率進行競猜。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從諾獎設立支出的20萬克朗,到近幾年獎金的800萬克朗,從數量上來說,在這短短的100多年裡,諾獎的獎金變化還是很大的。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奇聞:諾獎過時了
    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賈伯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導,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聖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
  • 川普提名諾獎和平獎,為啥諾獎的和平獎味不對了?
    並且,諾貝爾獎也因為其權威性,一直成為各學科科學家爭搶的重點獎項,各個國家更是擠破頭來爭奪諾獎。但是,在諾獎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諾貝爾和平獎,不少人稱這個和平獎就是對和平最大的諷刺,每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頒布總會再次把諾獎推至風口浪尖,那麼為什麼諾貝爾和平獎就這麼奇葩,不對味呢?
  • 發現元素周期律卻無緣諾獎:是諾獎的損失還是門捷列夫的損失
    一票之差諾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實行提名制。由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邀請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來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然後諾貝爾獎會員會對候選人進行評定,選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很遺憾,諾獎的提名情況不會隨著諾獎的公布而公布。諾獎提名情況在五十年後才會公布,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知道,門捷列夫通過了諾獎的第一關——提名。通過解密的提名情況來看,門捷列夫總共被提名九次。但是在投票上,他輸了。1905年,門捷列夫的得到了三個評選委員會的提名。
  • 2020,諾獎將至
    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過百年。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在目前這個階段,工業時代形成的科學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科學範式與諾獎設立之初已有很大不同。
  • 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文|家庭教育自助參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又引發了大眾對於諾獎的討論。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不過,有些年輕人對諾獎不屑一顧,甚至調侃和嘲諷,這個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你可以調侃科學家,但是請不要調侃科學。我們簡單剖析一下諾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諾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