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1個諾貝爾獎?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2020-10-09 家庭教育自助參

文|家庭教育自助參

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又引發了大眾對於諾獎的討論。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不過,有些年輕人對諾獎不屑一顧,甚至調侃和嘲諷,這個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你可以調侃科學家,但是請不要調侃科學。我們簡單剖析一下諾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諾獎的意義。

01

諾獎的延時性

諾獎有很強的延時性,不是你今年取得了重大科研成就,就今年提名你獲獎。屠呦呦,是中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第一人。她獲獎的原因是發現了青蒿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獎時,已經是85歲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屠呦呦其實早就發現了青蒿素。早在1972年,屠呦呦帶領的團隊就成功提取出了一種結晶體,被他們命名為「青蒿素」,一種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藥品。從1972年到2015年,足足43年之久。

諾貝爾獎為什麼會有一個20年以上的「緩衝期」?諾貝爾委員會認為,「諾獎應該要頒發給,開啟科學領域第一道門的學者,而驗證的時間通常需要20年,有的甚至更長。每年都會有許多驚人的科學發現出爐,但事後通常證明並不是那麼令人驚豔。」

我們可以從三個點來消化這段話。

第一、令人驚豔的科研,必須具備真正普惠大眾的實質意義。好比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它可以有效地運用到瘧疾治療中,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這個就非常厲害了,真正地普惠了大眾,造福了人類。

第二、鼓勵甘於寂寞和奉獻的科研精神。科學家的快樂,應該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終造福百姓,自己獲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感。

屠呦呦1972年發現青蒿素,但之前就已經投身科研,直到她獲得諾獎,至少投入了50年的精力。很顯然,屠呦呦的快樂和鬥志,不是最終獲得了諾獎,而是自己發現的青蒿素,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拯救了無數人的家庭,令到無數人可以看見更加美好的世界。

所以,諾獎其實是非常讚賞人性光芒的。對於付出所有,甘於寂寞,默默沉浸於科研的人,諾獎是不會視而不見的。諾獎的頒發,旨在提倡一種甘於奉獻和犧牲的科研精神,令全世界都為人性光芒而喝彩。

第三、諾獎通過「延時性」來杜絕大部分的功利主義。簡單來說,諾獎的潛臺詞就是,你想通過搞科研來賺取獎金?不是不可以,你得耐得住寂寞,你得活得長久。什麼?太痛苦了?那你就趁早放棄這個念頭吧!

諾貝爾獎的延時性,從根本上杜絕了急功近利的可能性。急功近利者為了達到目的,很可能會造假,而檢驗真假最好的辦法就是時間。所以,諾獎的延時性其實是有科學原因的。

02

為什麼會嘲諷諾獎?

為什麼我們有些人會嘲諷諾貝爾獎?估計是他們沒有清醒認識到諾獎的意義。諾獎的意義至少有以下三點:

第一,諾貝爾獎旨在,鼓勵具有科研精神,為普惠世界大眾的科研而奮鬥的科學家。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鼓勵那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科學家。

諾獎獎勵的是人,但是傳播和鼓勵的卻是一種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不但可以創造科研成果,更加可以激勵科學人才,還能鼓勵這種精神品質的傳承和延續。

第二,諾獎在持續喚醒大眾,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意識。還記得那句話嗎,「諾獎應該要頒發給,開啟科學領域第一道門的學者」?諾獎除了鼓勵精神之外,還在喚醒社會對科研的尊重,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對智慧財產權意識的提升,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的提升等等。

第三,諾獎在倡導各國間進行科研競賽,以競賽的形式,去持續提升全世界的科研水平,創造出更加普惠大眾的科研成果,造福世界。領先的要更進一步,落後的要迎難趕上。

近年來,雖然我們的專利擁有數越來越多,但是,在很多領域,我們還是比較落後的。比如半導體,高精度工具機,光學,光刻膠,光刻機,工業機器人,高精度軸承,高端變速箱,碳素纖維等等。在落後的領域,我們使用別人的專利,都是需要付費的。

對諾獎的尊重,是為了鼓勵我們傳承科研精神,敢於投身科研,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奉獻青春和智慧。把更多的智慧財產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至於受制於人,被外國宰割。從這點來說,諾獎在提醒我們重視科學,否則落後就要挨打。

記得抗疫英雄陳薇領獎時候的發言嗎?她說我們研製的疫苗什麼都是自己的,擁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她說出那些話的時候,你能感受到她眼中那份驕傲和激動嗎?

嘲諷諾獎,就是嘲諷科研精神,嘲諷科學精神。一個人嘲諷科學,是個人的無知,而一個群體嘲諷科學,就是一個群體的無知。希望那些嘲諷諾獎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03

14億人1個諾獎?

我們14億的大國,為什麼拿到諾獎的人,屈指可數呢?由於篇幅原因,我們簡單分析幾個點。

第一,我們的科研基礎自帶弊病。

我們的科研發展歷史短,底子薄,而且在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科研機構行政化、官僚化、階層化嚴重的傾向。

講個小故事。青年數學家許晨陽,在北大數學系碩士畢業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求學,攻讀博士學位。在美求學的許晨陽,心中割捨不了對北大的思念。畢業後,他返回北大任教。

之後的6年時間,許晨陽收穫了一個青年數學家可以獲得的無數榮譽。但是,就在大家以為他會在北大奮鬥終身的時候,許晨陽選擇了離開。他走之前留下了3句話,句句扎心:

1、相關科研機構,對年輕人的扶植力度不給力;

2、資金申請上,論資排輩的現象很嚴重;

3、學術造假泛濫,並且得不到嚴厲的懲罰,讓一心搞科研的人才心寒。

類似的青年科學家還有美麗的顏寧。這裡就不展開講了。他們這些年輕科學家,在國內要忍受一種奇怪的氛圍,既功利又寂寞。人生苦短,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在與功利者的周旋之中?

第二,普遍缺乏科學鬥志。

為什麼缺乏科學鬥志呢?因為缺錢。為什麼缺錢呢?因為有房貸。把收入的大部分投入到房子,那麼整個人就好像跳進了一個怪圈,必須努力往前跑,奔跑的目的,是為了躲避房貸巨輪的碾壓。大部分人的精力都耗費在這個圈子裡了,你跟我扯科研,找打嗎?

大人們要為房子而奔波,那麼孩子們呢?一句話,孩子們在要玩耍的年齡裡拼命寫作業,在要拼搏的年齡裡拼命地玩耍。小孩子們加班寫作業,大孩子們通宵玩直播。

孩子對世界的觀察片段,是構成觀察力的基礎,而觀察力是想像力的基礎,想像力又是創造力的基礎。我們大部分孩子的觀察片段,被鎖定在了無盡的作業上。所以,我們孩子的創造力基礎,就是標準答案,不是對就是錯的二元思維。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科學世界裡根本沒有戰鬥力。

一個大主播一夜收割的金錢,是一個大學教授幾年的工資。低俗惡搞就能賺大錢,憑什麼還要去搞科研?嬌喘呢喃就能收紅包,憑什麼還要去提高?你叫教授們情何以堪?我不能說髒話,只能問一句,都瘋了嗎?

要麼貪圖金錢的快感,要麼縱情感官的刺激。各種神馬娛樂節目,用資本的精緻包裝,祭出一顆顆反智炮彈,把一波波年輕人,打得是陰陽不分,六神無主,而他們卻還樂此不疲。

更奇怪的是,有三個地方的排隊,非常震撼。奶茶店,龍蝦館和醫院。比如某茶的排隊可以長達幾小時,花幾小時就為了捧一杯糖水奶茶?還有某城市的龍蝦館,日排隊叫號能上萬數!

明明知道奶茶什麼味,明明知道龍蝦什麼味,還要花幾個小時去嘗一嘗。我們不止錢多,時間更多。當然,時間久了,就得去醫院排隊了。這個是必然的結果,不過這倒是很多人事先不知道的。

對比一個小國家的情況,簡直讓我們汗顏。以色列現在的人口不足1000萬,但是2017年的時候,以色列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有1000多所。以色列人每年平均要買10到15本新書。

以色列孩子在6歲的時候,就知道要開始為諾貝爾獎努力了。無論是家長,孩子還是學校老師,他們的價值觀非常一致。孩子們崇拜的偶像,是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不是明星、網紅和富豪。尊重知識,崇尚科學的以色列,已經收穫了10多個諾獎。

當你排隊買奶茶的時候,你在想什麼呢?當你在龍蝦館排隊的時候,你又會想什麼呢?我們的周圍全是甜的,我們的世界充滿甜蜜。我們的鬥志在哪裡?我們的科學鬥志在哪裡?


第三,我們的基礎教育存在不少問題。

在家庭教育裡面,有些世俗的思維,簡直令人髮指。比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言外之意就是,一個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他長大會是什麼樣。一個孩子七歲的時候,就能判斷出他老了會是什麼樣。

多麼的噁心和無聊。更噁心的是,自從給孩子貼了某個標籤後,就以該標籤內容來對待和約束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夢想的顏色都是不一樣的。不要用你的畫筆,去描繪孩子的夢想。

知名教授鄭強,在網絡上分享了關於諾獎的見解。他認為,我們之所以很難拿到諾獎,就是因為我們的孩子沒玩夠。該玩的時候,沒得玩,長大了要應付生活,所以我們的孩子根本就沒發揮想像力的空間和餘地。

舉個例子。德國的小孩子,上半天課,玩半天。老師帶他們去課外遊學。增加孩子接觸和面對真實世界的時間,積累孩子的觀察片段。剛才我們說了,觀察片段是創造力的基礎。此外,還教會他們日常的動手能力,比如整理房間,澆花除草,報警流程,消防逃生等等。

此外,德國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也是唯一將父母養孩子的義務寫進憲法的國家。「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是每個德國家庭教育的第一課。

而我們的孩子,太辛苦了。從幼兒園到高中,一直在寫作業。很多留守兒童,父母根本沒有時間陪伴。我們的孩子,既缺少對世界的觀察和記憶,也缺乏對親情的表達和回憶。我們的孩子,有許多不完整的童年。不是考上大學就有很好的創造力,而是曾經的觀察片段和記憶,影響著創造力的萌芽和發揮。

基礎教育,應該是為未來儲存科學人才的,而不只是為各種大學輸送生源的。教育產業化的不良後果就是,把孩子當作一個個的商品,從這個學校輸送到另一個學校,最後打包發送到社會,發完貨任務就結束了。

目前要改變基礎教育的現狀,還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攤子已經支起來了。各種學校紛紛林立,大家都需要生源。沒有生源,學校就要倒閉。生源來自哪裡?來自可愛的,美麗的,祖國的花朵。

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種下了科學精神的種子,在慢慢發芽。我們的孩子,從小種下的是生存對錯的種子,也在慢慢發芽。一群渴望改變世界的人,和一群渴望成功的人,結局自然不同。

拿不拿諾貝爾獎,真的不重要。但是,嘲諷諾貝爾獎不僅不該,更是危險的信號。不尊重科學,又怎麼甘心獻身科學,沒有科學獻身精神,又怎麼能創造出科研成果?我們應該感謝諾獎,感謝每年一次的喚醒:落後就要挨打!

相關焦點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日本的27項諾獎中,超過三分之二是21世紀以後獲得的。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兩年內獲得諾貝爾獎,從引文桂冠獎到諾貝爾獎的平均等待時間則是7年。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可以說生命不止,奮鬥不息,他說過一句話,叫「我們有些人就像是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他必須走下去。」 這就是鋰電池的故事,這裡面當然古迪納夫最勵志,但其中日本人的再次獲獎讓人震驚。 2001年時,日本曾經提出了一個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時間回到本世紀之初,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一經發布,便首先在日本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整個日本輿論基本上一邊倒,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接著很多人加入到他們的行列,在其後用各種技術方法發現了成千上萬的行星,一起讓行星探索的領域更加彭勃壯大。饒是如此,奎洛茲也要等到53歲時,才拿到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章。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即使和年輕時一樣,他驚世駭俗的想法又遇上眾多的不理解與冷遇,他仍然又一次充滿激情與幹勁地投入了新的領域。他在接受QUARZ採訪時樂呵呵地表示世界需要一種超級電池,能夠更好地解決能源爭端和緩和氣候危機,而「我今年只有93歲,我還有很長的時間來努力,我希望能在我拿不動薯條之前解決這個問題。」
  • 剛剛,日本再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狂言曾遭國人嘲笑, 現在要做到了!
    古迪納夫此次獲獎也刷新了諾貝爾獎的獲獎年齡紀錄。M•斯坦利•威廷漢目前是化學教授,是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任。吉野彰,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他是日本第2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 拿不下諾貝爾獎,我還拿不下你?
    重大發現總歸是給那些有想法、有準備的人。原本到我腦袋裡裡看起來是一堆八竿子打不著的玩意兒,竟然能被大佬做成各種厲害的傢伙,甚至還隨手拿了諾貝爾獎。除了頂頂大名的諾貝爾獎外,還有其他各個領域的』諾貝爾獎「,比如:有著計算機領域的諾獎地位的『圖靈獎」,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地球科學領域的」維特勒森獎「等等,當然了,小編只能在旁邊暗戳戳仰望大佬們。除了這些正規的獎項之外,還有一類獎項,看上去就像是在跟咱們開玩笑。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拿不下諾貝爾獎,我還拿不下你?|賽事
    原本到我腦袋裡裡看起來是一堆八竿子打不著的玩意兒,竟然能被大佬做成各種厲害的傢伙,甚至還隨手拿了諾貝爾獎。除了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外,還有其他各個領域的「諾貝爾獎」,比如:有著計算機領域的諾獎地位的「圖靈獎」,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地球科學領域的「維特勒森獎」等等。當然了,小編只能在旁邊暗戳戳仰望大佬們。除了這些正規的獎項之外,還有一類獎項,看上去就像是在跟咱們開玩笑。比如最有名的」搞笑諾貝爾獎「。
  • 放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獎的日本,如今怎麼樣了?
    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發布後引發巨大爭議,國外主流媒體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為標題,表達對日本這一諾獎計劃的質疑。 即便是在日本國內,該計劃也引發軒然大波,日本國內輿論一邊倒的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憑啥日本科學家19年拿19個諾獎?這兩點是關鍵,值得我們學習
    諾貝爾1833年10月出生在瑞典,他一生獲得355項專利發明,並在200個國家開辦100家公司,1895年11月,諾貝爾將920萬美元拿出成立基金,並將利息拿出來當作獎金,獎勵給那些成績斐然的科學家,這之後諾貝爾獎誕生。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頂層設計不重視,中堅力量很受傷,青年才俊不跟進。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17年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其原因何在?獲獎繁榮的背後又有什麼隱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誕生其中三分之一諾獎的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 拿獎拿的手軟,卻坦言我對諾獎沒有興趣
    獲得諾獎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超模君採訪了一下身邊的朋友,顯然「科學突破獎」知名度遠遠不如上面的獎項,但是它的含金量可不一點也不低,甚至還被譽為「超豪華版諾貝爾獎」。 自 2002 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 位諾貝爾獎得主。該獎項通過對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平臺中科研論文及其引文進行深入分析,遴選出今年或未來幾年,可能摘取諾貝爾獎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
  • 拿獎拿的手軟,卻坦言我對諾獎沒有興趣
    獲得諾獎似乎只是時間問題2020年9月10日,2021年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S)正式公布。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獲得了生命科學科學突破獎,華人數學家孫崧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前幾天我們講了中科大少年班孫崧的成名之路(傳送門),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另外一位華人科學家。
  • 2018年諾貝爾獎首開,為何諾獎能成為學界最高獎項?答案讓人感慨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到了頒獎的時刻,此時全世界都在關注著誰將戴上這頂科學界的桂冠。所有科研人以及關注科研的人們也都將目光投向了瑞典。一、諾獎:歷史驚人的相似,說明了什麼?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我們先不去討論別的方面,只是從獲獎人的名字看起,那麼你會發現諾獎歷年獲得者裡有倫琴、洛倫茲、居裡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