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庭教育自助參
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又引發了大眾對於諾獎的討論。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不過,有些年輕人對諾獎不屑一顧,甚至調侃和嘲諷,這個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你可以調侃科學家,但是請不要調侃科學。我們簡單剖析一下諾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諾獎的意義。
01
諾獎的延時性
諾獎有很強的延時性,不是你今年取得了重大科研成就,就今年提名你獲獎。屠呦呦,是中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第一人。她獲獎的原因是發現了青蒿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獎時,已經是85歲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屠呦呦其實早就發現了青蒿素。早在1972年,屠呦呦帶領的團隊就成功提取出了一種結晶體,被他們命名為「青蒿素」,一種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藥品。從1972年到2015年,足足43年之久。
諾貝爾獎為什麼會有一個20年以上的「緩衝期」?諾貝爾委員會認為,「諾獎應該要頒發給,開啟科學領域第一道門的學者,而驗證的時間通常需要20年,有的甚至更長。每年都會有許多驚人的科學發現出爐,但事後通常證明並不是那麼令人驚豔。」
我們可以從三個點來消化這段話。
第一、令人驚豔的科研,必須具備真正普惠大眾的實質意義。好比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它可以有效地運用到瘧疾治療中,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這個就非常厲害了,真正地普惠了大眾,造福了人類。
第二、鼓勵甘於寂寞和奉獻的科研精神。科學家的快樂,應該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終造福百姓,自己獲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感。
屠呦呦1972年發現青蒿素,但之前就已經投身科研,直到她獲得諾獎,至少投入了50年的精力。很顯然,屠呦呦的快樂和鬥志,不是最終獲得了諾獎,而是自己發現的青蒿素,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拯救了無數人的家庭,令到無數人可以看見更加美好的世界。
所以,諾獎其實是非常讚賞人性光芒的。對於付出所有,甘於寂寞,默默沉浸於科研的人,諾獎是不會視而不見的。諾獎的頒發,旨在提倡一種甘於奉獻和犧牲的科研精神,令全世界都為人性光芒而喝彩。
第三、諾獎通過「延時性」來杜絕大部分的功利主義。簡單來說,諾獎的潛臺詞就是,你想通過搞科研來賺取獎金?不是不可以,你得耐得住寂寞,你得活得長久。什麼?太痛苦了?那你就趁早放棄這個念頭吧!
諾貝爾獎的延時性,從根本上杜絕了急功近利的可能性。急功近利者為了達到目的,很可能會造假,而檢驗真假最好的辦法就是時間。所以,諾獎的延時性其實是有科學原因的。
02
為什麼會嘲諷諾獎?
為什麼我們有些人會嘲諷諾貝爾獎?估計是他們沒有清醒認識到諾獎的意義。諾獎的意義至少有以下三點:
第一,諾貝爾獎旨在,鼓勵具有科研精神,為普惠世界大眾的科研而奮鬥的科學家。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鼓勵那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科學家。
諾獎獎勵的是人,但是傳播和鼓勵的卻是一種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不但可以創造科研成果,更加可以激勵科學人才,還能鼓勵這種精神品質的傳承和延續。
第二,諾獎在持續喚醒大眾,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意識。還記得那句話嗎,「諾獎應該要頒發給,開啟科學領域第一道門的學者」?諾獎除了鼓勵精神之外,還在喚醒社會對科研的尊重,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對智慧財產權意識的提升,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的提升等等。
第三,諾獎在倡導各國間進行科研競賽,以競賽的形式,去持續提升全世界的科研水平,創造出更加普惠大眾的科研成果,造福世界。領先的要更進一步,落後的要迎難趕上。
近年來,雖然我們的專利擁有數越來越多,但是,在很多領域,我們還是比較落後的。比如半導體,高精度工具機,光學,光刻膠,光刻機,工業機器人,高精度軸承,高端變速箱,碳素纖維等等。在落後的領域,我們使用別人的專利,都是需要付費的。
對諾獎的尊重,是為了鼓勵我們傳承科研精神,敢於投身科研,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奉獻青春和智慧。把更多的智慧財產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至於受制於人,被外國宰割。從這點來說,諾獎在提醒我們重視科學,否則落後就要挨打。
記得抗疫英雄陳薇領獎時候的發言嗎?她說我們研製的疫苗什麼都是自己的,擁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她說出那些話的時候,你能感受到她眼中那份驕傲和激動嗎?
嘲諷諾獎,就是嘲諷科研精神,嘲諷科學精神。一個人嘲諷科學,是個人的無知,而一個群體嘲諷科學,就是一個群體的無知。希望那些嘲諷諾獎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03
14億人1個諾獎?
我們14億的大國,為什麼拿到諾獎的人,屈指可數呢?由於篇幅原因,我們簡單分析幾個點。
第一,我們的科研基礎自帶弊病。
我們的科研發展歷史短,底子薄,而且在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科研機構行政化、官僚化、階層化嚴重的傾向。
講個小故事。青年數學家許晨陽,在北大數學系碩士畢業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求學,攻讀博士學位。在美求學的許晨陽,心中割捨不了對北大的思念。畢業後,他返回北大任教。
之後的6年時間,許晨陽收穫了一個青年數學家可以獲得的無數榮譽。但是,就在大家以為他會在北大奮鬥終身的時候,許晨陽選擇了離開。他走之前留下了3句話,句句扎心:
1、相關科研機構,對年輕人的扶植力度不給力;
2、資金申請上,論資排輩的現象很嚴重;
3、學術造假泛濫,並且得不到嚴厲的懲罰,讓一心搞科研的人才心寒。
類似的青年科學家還有美麗的顏寧。這裡就不展開講了。他們這些年輕科學家,在國內要忍受一種奇怪的氛圍,既功利又寂寞。人生苦短,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在與功利者的周旋之中?
第二,普遍缺乏科學鬥志。
為什麼缺乏科學鬥志呢?因為缺錢。為什麼缺錢呢?因為有房貸。把收入的大部分投入到房子,那麼整個人就好像跳進了一個怪圈,必須努力往前跑,奔跑的目的,是為了躲避房貸巨輪的碾壓。大部分人的精力都耗費在這個圈子裡了,你跟我扯科研,找打嗎?
大人們要為房子而奔波,那麼孩子們呢?一句話,孩子們在要玩耍的年齡裡拼命寫作業,在要拼搏的年齡裡拼命地玩耍。小孩子們加班寫作業,大孩子們通宵玩直播。
孩子對世界的觀察片段,是構成觀察力的基礎,而觀察力是想像力的基礎,想像力又是創造力的基礎。我們大部分孩子的觀察片段,被鎖定在了無盡的作業上。所以,我們孩子的創造力基礎,就是標準答案,不是對就是錯的二元思維。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科學世界裡根本沒有戰鬥力。
一個大主播一夜收割的金錢,是一個大學教授幾年的工資。低俗惡搞就能賺大錢,憑什麼還要去搞科研?嬌喘呢喃就能收紅包,憑什麼還要去提高?你叫教授們情何以堪?我不能說髒話,只能問一句,都瘋了嗎?
要麼貪圖金錢的快感,要麼縱情感官的刺激。各種神馬娛樂節目,用資本的精緻包裝,祭出一顆顆反智炮彈,把一波波年輕人,打得是陰陽不分,六神無主,而他們卻還樂此不疲。
更奇怪的是,有三個地方的排隊,非常震撼。奶茶店,龍蝦館和醫院。比如某茶的排隊可以長達幾小時,花幾小時就為了捧一杯糖水奶茶?還有某城市的龍蝦館,日排隊叫號能上萬數!
明明知道奶茶什麼味,明明知道龍蝦什麼味,還要花幾個小時去嘗一嘗。我們不止錢多,時間更多。當然,時間久了,就得去醫院排隊了。這個是必然的結果,不過這倒是很多人事先不知道的。
對比一個小國家的情況,簡直讓我們汗顏。以色列現在的人口不足1000萬,但是2017年的時候,以色列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有1000多所。以色列人每年平均要買10到15本新書。
以色列孩子在6歲的時候,就知道要開始為諾貝爾獎努力了。無論是家長,孩子還是學校老師,他們的價值觀非常一致。孩子們崇拜的偶像,是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不是明星、網紅和富豪。尊重知識,崇尚科學的以色列,已經收穫了10多個諾獎。
當你排隊買奶茶的時候,你在想什麼呢?當你在龍蝦館排隊的時候,你又會想什麼呢?我們的周圍全是甜的,我們的世界充滿甜蜜。我們的鬥志在哪裡?我們的科學鬥志在哪裡?
第三,我們的基礎教育存在不少問題。
在家庭教育裡面,有些世俗的思維,簡直令人髮指。比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言外之意就是,一個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他長大會是什麼樣。一個孩子七歲的時候,就能判斷出他老了會是什麼樣。
多麼的噁心和無聊。更噁心的是,自從給孩子貼了某個標籤後,就以該標籤內容來對待和約束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夢想的顏色都是不一樣的。不要用你的畫筆,去描繪孩子的夢想。
知名教授鄭強,在網絡上分享了關於諾獎的見解。他認為,我們之所以很難拿到諾獎,就是因為我們的孩子沒玩夠。該玩的時候,沒得玩,長大了要應付生活,所以我們的孩子根本就沒發揮想像力的空間和餘地。
舉個例子。德國的小孩子,上半天課,玩半天。老師帶他們去課外遊學。增加孩子接觸和面對真實世界的時間,積累孩子的觀察片段。剛才我們說了,觀察片段是創造力的基礎。此外,還教會他們日常的動手能力,比如整理房間,澆花除草,報警流程,消防逃生等等。
此外,德國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也是唯一將父母養孩子的義務寫進憲法的國家。「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是每個德國家庭教育的第一課。
而我們的孩子,太辛苦了。從幼兒園到高中,一直在寫作業。很多留守兒童,父母根本沒有時間陪伴。我們的孩子,既缺少對世界的觀察和記憶,也缺乏對親情的表達和回憶。我們的孩子,有許多不完整的童年。不是考上大學就有很好的創造力,而是曾經的觀察片段和記憶,影響著創造力的萌芽和發揮。
基礎教育,應該是為未來儲存科學人才的,而不只是為各種大學輸送生源的。教育產業化的不良後果就是,把孩子當作一個個的商品,從這個學校輸送到另一個學校,最後打包發送到社會,發完貨任務就結束了。
目前要改變基礎教育的現狀,還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攤子已經支起來了。各種學校紛紛林立,大家都需要生源。沒有生源,學校就要倒閉。生源來自哪裡?來自可愛的,美麗的,祖國的花朵。
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種下了科學精神的種子,在慢慢發芽。我們的孩子,從小種下的是生存對錯的種子,也在慢慢發芽。一群渴望改變世界的人,和一群渴望成功的人,結局自然不同。
拿不拿諾貝爾獎,真的不重要。但是,嘲諷諾貝爾獎不僅不該,更是危險的信號。不尊重科學,又怎麼甘心獻身科學,沒有科學獻身精神,又怎麼能創造出科研成果?我們應該感謝諾獎,感謝每年一次的喚醒:落後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