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獎首開,為何諾獎能成為學界最高獎項?答案讓人感慨

2020-12-06 百家號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到了頒獎的時刻,此時全世界都在關注著誰將戴上這頂科學界的桂冠。所有科研人以及關注科研的人們也都將目光投向了瑞典。

一、諾獎:歷史驚人的相似,說明了什麼?

2018年生理學和醫學獎已於10月1號揭曉,日本學者本庶佑(Tasuku Honjo)和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共同獲得本年度大獎,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的貢獻。此次頒獎,讓一些同行研究者既興奮又疑惑。

興奮的是:因為癌症免疫治療雖不是一個很陳舊的研究,直到2013年左右才火熱起來,但是,能如此快速獲得諾貝爾獎的認可,足見癌症免疫治療在克服癌症方面的巨大成果和潛力。

疑惑的是: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復旦-中植科學獎」,用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

歷史總在上演驚人的巧合!2016年「復旦-中植科學獎」首次頒發,摘得桂冠的正是在本屆諾獎中拔得頭籌的日本學者本庶佑和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

中源協和(美國)董事長李德福為幹細胞和腫瘤治療領域的世界頂級科學家陳列平博士頒發聘書

雖然本庶佑在九十年代就發現了PD-1,但癌症免疫治療的興起還是源於中國科學家陳列平教授發現的PD-L1。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和世界的兩大獎項,都遺忘了在癌症免疫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華人科學家陳列平教授。實在是讓科研人員感到很困惑。

這樣的結果,再一次將諾獎公平問題擺上檯面。科學無國界,或許,無論是哪國科學家,只有將科研做到極致,才能獲得世人的認可。我們的路,還有很長。

二、諾獎獲得者:清一色學界大牛

諾貝爾獎,它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變成它的信徒的?讓全世界的人們篤信獲得諾貝爾能夠獲得最高的榮譽的?

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我們先不去討論別的方面,只是從獲獎人的名字看起,那麼你會發現諾獎歷年獲得者裡有倫琴、洛倫茲、居裡夫婦、阿倫尼烏斯、盧瑟福、普朗克、愛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摩爾根、費米、楊振寧、沃森、克裡克,等等。

這些人都是各個學科領域裡最頂級的大牛,他們做出的成果就是我們物理課本中的一個個單位符號和公式定理,是我們化學實驗的基礎反應原理,是我們認識生命的基本理論。

這些人的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認可,但反過來,這些大牛們的成果也成就了諾貝爾獎,二者們之間的相互結合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印象:諾貝爾獎只頒給最頂級的成果和最頂級的大牛。

1927年第五次索爾維會議物理學家合影

正是一年年的大牛們對科學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同樣推動著諾貝爾獎一步步走向科學之巔、世界之巔!

三、沒有瑞典國家的全力支持,就沒有諾貝爾獎的傳承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在評選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就是成就的大小。歷年諾貝爾獎的評選都遵照了諾貝爾的遺囑,而在這背後,則是瑞典整個國家作為後盾保證了歷年評選的順利進行。

諾貝爾獎晚宴

諾獎每年頒發給獲獎者的大額獎金,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諾貝爾當初設立遺囑時,留下了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諾貝爾獎的基金。諾貝爾基金會則把這筆錢作為資產運營,通過不斷的積累保證了現今獎金的充足。同時,諾貝爾基金會和瑞典國家機構溝通,爭取到了這筆錢在世界各地,比如美國投資免稅的待遇。而在中國,諾貝爾獎金同樣也是免稅的。

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到現在諾貝爾獎也只有7個年份因為一戰二戰的原因沒有頒發。

更為不易的是,諾貝爾設立遺囑的時候,瑞典和挪威還是一個王國,但是1905年的時候,瑞典王國分裂為了現在的瑞典和挪威兩個國家,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和醫學獎以及文學獎都由瑞典頒發,而和平獎則是挪威議會頒發。自從國家分裂後,挪威並沒有放棄和平獎的頒發,依然和瑞典在頒獎上保持協同,這實在是不容易的事兒。

四、偉大諾獎的種種爭議

回頭再看,即使有各種機制確保公平,但百年諾獎歷史中依然有許多爭論被人們非議,比如直到2017年,在所有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的590人中,女性只有17人,如此也讓世人相信,在諾貝爾獎的評選當中,存在著女性歧視的惡習。

1938年,女物理學家邁特納的合作夥伴哈恩在實驗中發現92號鈾元素被中子轟擊後產生了56號元素鋇,哈恩的發現卻無法在物理上解釋這種現象。當哈恩請教邁特納時,邁特納根據玻爾的一個觀點提出了核裂變的理論。

但是,由於邁特納是猶太人,當時正處於二戰時期,猶太人不被允許在德國發表文章,所以哈恩發表的文章上並沒有邁特納的名字,從而使得邁特納錯過了諾貝爾獎,這件事讓整個科學界都為邁特納感到不公。

「原子彈之母」邁特納

最近還有一個例子,華人女科學家莊小威。她出自中科大少年班,後來去美國留學,博士畢業後於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莊小威的主要研究工作為發展和使用單分子生物學及生物成像技術以及超高分辨生物成像技術,發明了基於單分子螢光檢測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STORM)。

同一時期,美國科學家貝齊格也發明了類似的方法PALM,而貝齊格的論文投稿時間卻比莊小威早了4個月。

正因如此,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貝齊格,卻沒有頒給莊小威。該領域多為科學家為莊小威教授打抱不平,因為兩人的工作幾乎同時發表,而且兩人工作原理完全一樣,諾獎不應只頒給貝齊格而不頒給莊小威。

中國科研人的女神:莊小威女士

文史君說

諾獎維持至今,與其最大限度地消泯國別、種族、宗教等因素的幹擾有很大關係。以上爭議雖然客觀存在,但卻並沒有消耗掉諾獎的威信和神聖。

這些年我們國家已經突破了諾貝爾獎零的尷尬,莫言先生和科學家屠呦呦分別在文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為我國的諾貝爾獎拔得頭籌。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隔壁日本近17年以來連續獲得17個諾貝爾獎,我們的科研實力與世界強國之間差距還很大,我們只有砥礪奮進,才能在未來將更多的諾貝爾獎拿回來!

你怎麼看今年諾獎的結果?歡迎留言!

參考文獻:

1、卓克:《諾貝爾獎憑什麼成為世界上地位最高的獎項?》

2、陶思聖、周程:《115年僅17名女性,諾貝爾科學獎評審有性別歧視嗎?》,《知識分子》2016-10-06。

(作者:浩然文史·青驄馬小史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
  • 諾貝爾獎是怎麼來的?何以成為最高榮譽獎項,諾貝爾獎的由來
    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設置了5個獎項,即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和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和平獎的宗旨是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但該獎項也可以授予符合獲獎條件的機構與組織,由於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和分歧,幾乎爭議不斷。諾貝爾文學獎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每年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被普遍認為是文學界最高榮譽獎項。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中新網10月1日電(卞磊) 北京時間10月1日傍晚,2018年諾貝爾獎「打頭陣」的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揭曉獲獎人選,由此正式拉開諾貝爾獎「開獎周」的帷幕。這一獎項是最具威望的醫學研究獎項之一,其不少研究成果對於普通人來說也都是「如雷貫耳」: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從獲獎的研究成果中,不難一窺逾百年來醫學發展的軌跡。
  • 諾貝爾獎五大獎項:物理學獎最苛刻,為何經濟學獎不受青睞?
    諾貝爾獎,為什麼能成為全球最至高榮譽的獎項,甚至吸引來無數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為之痴迷瘋狂。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諾貝爾獎的前世今生。那麼,這項諾貝爾獎,為何能夠使得全世界專家們為之瘋狂呢?原因就是諾貝爾獎這份榮譽足以讓專家們青史留名;所有諾貝爾獲獎者,都不在乎這份獎項帶來的的財富多少,他們只在乎的是這份獎項背後所蘊藏的名氣——誰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意味著誰是當今世界上該領域最傑出的人士之一。諾貝爾獎共分為五個領域獎項,分別為: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獎以及文學獎。
  • 118年950人獲過諾貝爾獎,關於諾獎你知多少?
    ,截至2019年,已頒出597個獎項,共950個個人或組織獲獎。名稱:諾貝爾獎獎項:生理學與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首次頒發:1901年、1969年(經濟學獎)頒獎日期:每年1895年,62歲的諾貝爾在遺囑中寫道,「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諾貝爾獎由此產生,並一直持續至今。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話說當代鋰電池的使用大國無疑是中國,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比亞迪電子等公司都在中國,然而中國人卻與這次鋰電池主題的諾貝爾獎無緣,這實在是令人遺憾。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
  • 2018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今起陸續揭曉 文學獎缺席
    中新網10月1日電 (張艾京)10月1日開始,2018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陸續揭曉。從1901年到2018年,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17個年頭,成為國際上「每年必看」的大事件。不過,今年的諾貝爾獎有一個重大變化——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取消頒發,只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這5個獎項。  是什麼變故使得今年的諾貝爾獎「6減1」?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本庶是德國醫學最高獎羅伯·柯霍獎的「科霍獎」得主,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之一」。   2014年與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2016年9月21日,入選2016年引文桂冠獎名單。2016年9月25日,首屆唐獎生醫獎得主本庶佑獲獎。
  • 2020年諾貝爾獎正在頒獎!關於「諾獎」,這些你知道嗎?
    雖然在今天,人們認同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權威獎項,但在百年之前,它卻遭受非議,差點夭折。在諾貝爾遺囑公布之初,瑞典輿論一片譴責之聲,諾貝爾也因為沒把巨額遺產捐贈給瑞典,而被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籤。好在經過諾貝爾遺囑執行人的不懈努力,瑞典國王終於在1898年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瑞典國會後來也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
  • 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盤點所有諾獎百年風雲際會
    歲月悠悠,一載又一載的諾獎得主用他們辛勤的汗水和聰穎的智慧書寫著人生絢麗的篇章,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進步,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畢生心血。在百年的諾獎風雲中,諾獎是不是每年都頒發,到底一共頒發了多少次,有多少人獲獎,獲獎者年齡最小的有多小,年紀最大的有多高?
  • 已有9人獲2020年諾貝爾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雖然在今天,人們認同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權威獎項,但在百年之前,它卻遭受非議,差點夭折。在諾貝爾遺囑公布之初,瑞典輿論一片譴責之聲,諾貝爾也因為沒把巨額遺產捐贈給瑞典,而被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籤。好在經過諾貝爾遺囑執行人的不懈努力,瑞典國王終於在1898年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瑞典國會後來也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
  • 諾貝爾獎有五大獎項,為何沒有數學獎
    諾貝爾獎是科學家們的至高榮譽,凡是得過諾貝爾獎的,必定是在某一領域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所以說世界上最牛的獎就是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科技能力的象徵,現在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某一國家獲得諾貝爾獎人數越多,則說明這個國家科技越發達,綜合國力越強大。
  • 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不指風向了...
    這應該是拉斯克獎自創立的第75年來第一次停發獎項。至於拉斯克獎為何今年不頒發,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由於每年拉斯克獎都是在9月初公布,比諾貝爾獎提前大半個月,因此被譽為「諾獎風向標」。
  • 諾貝爾獎第一彈:諾貝爾獎之「最」
    諾獎作為對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們最高獎項,但是世界的對社會有貢獻的科學家那麼多,「他們」為什麼獲得了諾貝爾獎,諾獎又是怎麼選出來的呢!他們又是怎樣努力成為頂尖的科學家的,諾獎的背後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本期小編就考考讀者,對於諾獎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有幾個小問題,看你知道幾個呢! 1. 一個人只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嗎?
  • 還有34個小時,「5½」2018諾貝爾獎將正式揭曉,AI成為諾獎座上客...
    AI成為諾獎座上賓的機會將越來越大,可能是2020年,也有可能是2025年,但毫無疑問,它必將會發生。 34個小時之後的北京時間10月1日17:30,2018諾貝爾獎將拉開頒獎序幕,一直到12日,六大獎項將逐一揭曉。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
    原標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 究竟設了多少獎項,什麼人才能提名?一次性為你解惑諾貝爾獎
    如果有一天兩個軍人能在一秒鐘之內互相殺死對方,那麼所有文明的國家可能會因為恐懼而放下武器。」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在巴黎立下遺囑,將其大部分遺產成立獎勵基金會,以其每年利息作為年度獎金,以獎勵「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1900年瑞典國王和議會宣布按其遺囑設立諾貝爾獎,並成立諾貝爾基金會及其理事會。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事實上,經濟學獎與其他幾位「老大哥」除了年歲差很多以外,其真正的全稱其實叫「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成立。
  • 這位中國老人不但辦了中國諾獎,還搶先給今年的諾獎頒了獎
    有一個「中國版諾貝爾獎」眼光獨到,其去年的一位獲獎者,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呂志和在1955年創辦了嘉華集團,以石礦建材業為開端,逐漸成為跨足內地、東南亞、美國的大型企業。他本人更是著名的石礦大王與酒店巨頭,也成為香港從滿目瘡痍走向世界都會的全程參與者與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