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為什麼能成為全球最至高榮譽的獎項,甚至吸引來無數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為之痴迷瘋狂。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諾貝爾獎的前世今生。
諾貝爾獎,來源於18世界享譽世界的化學家諾貝爾,去世時所留下的遺囑獎項(大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每年利息分為5份,設立了五個獎項),當時的諾貝爾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工程師,也是世界聞名的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甚至我們後世所使用的炸藥,也是諾貝爾發明創作。
縱觀諾貝爾的一生中,他擁有300多個專利,在全世界開設了近百家公司及工廠,他生前不僅為世界科技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就連去世時都給世界留下了一筆極為可觀的財產。那麼,這項諾貝爾獎,為何能夠使得全世界專家們為之瘋狂呢?
原因就是諾貝爾獎這份榮譽足以讓專家們青史留名;所有諾貝爾獲獎者,都不在乎這份獎項帶來的的財富多少,他們只在乎的是這份獎項背後所蘊藏的名氣——誰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意味著誰是當今世界上該領域最傑出的人士之一。
諾貝爾獎共分為五個領域獎項,分別為: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獎以及文學獎。諾貝爾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如果能夠當選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也足以引領領域浪潮。我們先逐個來了解下諾貝爾五個領域的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項獎勵可不是你在物理學中有一定成就,就可以當選,物理學獎是諾獎中競爭力最大的一個獎項,幾乎每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選,一定是最受世界關注的盛典之一,因為角逐這項獎項的候選人,基本上都是對人類物理學領域,取得過極大貢獻的宗師級別物理科學家。
同時,諾貝爾獎對候選人的品行和貢獻篩選也極為嚴苛,當選為諾貝爾物理學家的科學家,首先需要接受瑞典諾貝爾基金會的調查審核,基金會,對候選人全方面進行核查,包括所有科研成就,以及論文文獻逐一進行調查。
一旦發現有造假或者是反人類的研究,特別是研究軍事物理及研究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科學家,基金會立刻取消候選人的資格,並通報到國際論壇上,因而,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歷屆獲獎人中,很少有從事軍事研究或者武器研究等領域的物理學家。
更為苛刻的是,就連研究核能、原子能都不行;因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嚴苛性,導致了許多著名物理學家都無緣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的篩選,就沒有物理學獎那麼嚴苛,但是,基金會對化學家審核還是秉承著一點:化學領域的研究,不可以存在反人類實驗。諾貝爾化學獎,比較青睞於那些發現各項元素的化學家(例如,居裡夫人發現鐳和釙),這也使得在化學界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偶然發現了某一個元素,那麼明天諾貝爾基金會就會找到你。」
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標準,就在於獲獎人對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和平獎的評選比較青睞於政治家,特別是具有反戰精神的政治家。美國總統歐巴馬,就因為從下令撤出伊拉克美軍,因而,獲得了本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同時,諾貝爾和平獎不僅頒發給個人,有時候還頒發給國際組織,就比如說,歐盟在2012年就集體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生理學獎,是用來表彰為人類衛生健康做出極大貢獻的醫學家們,我國知名醫學家屠呦呦發現了和提純了青蒿素,因而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獎,其實也是一項十分難獲得的獎項,它的評選標準非常的高,必須是對人類衛生事業做出極大貢獻的醫學家。
有時候,諾貝爾基金會寧可不表彰,也不會隨便把生理學獎頒發出去,換句話說,想拿到諾貝爾生理學獎,你就必須有一項醫學發明曾拯救過萬千人類,如果這條標準達不到,那麼諾貝爾生理學獎是與你無緣的(這就是「寧缺毋濫」的原則)。
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很有意思,從第一屆蘇利·普呂多姆,到2020年的露易絲·格麗克,幾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們,都撰寫過體驗民心的作品,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不在於你的名氣是否聞名於世界,只在乎你的作品能否真實地為人類考慮。
中國文學獎莫言的多部作品,都是以底層人民作為第一視角,而當時與莫言角逐諾獎的候選人,都是世界聞名的作家,而莫言的名氣僅限於在我國,他在國際上並沒有多大的名氣,但是,莫言就憑藉著文章深入民心的描寫,而擊敗了其他國際文學大拿而斬獲諾獎。
這也使得文學家們常常吐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總是出乎人意料。」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新增加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獎。1969年之後,瑞典中央銀行增加了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企圖利用諾貝爾獎的名氣來帶動國際經濟學發展。
然而,這項經濟學獎的含金量,顯然無法和前五項獎項比較,甚至,許多科學家認為經濟學獎的產生就是玷汙了諾貝爾獎的純粹性,所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從誕生開始就飽受詬病。
而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瑞典中央銀行的小算盤,瑞典中央銀行想成為全歐洲、甚至全世界的知名國際銀行,但是,要想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銀行首先就得有極高的知名度,因而,中央銀行就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希望通過諾貝爾獎的名氣,來帶動瑞典中央銀行的知名度。
然而,讓瑞典中央銀行始料未及的是,增設經濟學獎後,基金會想提名的經濟學候選人都對這個獎項不感興趣,他們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掛羊皮賣狗肉,根本沒有什麼權威性,反而,克拉克獎更受經濟學家們青睞,甚至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克拉克獎才是經濟學中的諾貝爾。
這也導致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遭受質疑,想要表彰的經濟學家看不上這項獎勵,而基金會退而求其次,他們所選擇的經濟學家,所取得的成就又不足以服人。不過,好在瑞典中央銀行足夠有耐心,持續不斷地掏了幾十年腰包,這才讓諾貝爾經濟學獎漸漸成為了國際重要獎項。
在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典禮上,美國麻省理工的阿比吉特·班納吉教授、艾絲特·杜芙若,以及哈佛大學的麥可教授,因為發表過「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做出的實驗」相關的文獻論文,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是,國際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這三人的實驗完全是無用的遊戲,雖然這項實驗被國際上譽為洞察貧困本質的有力工具,但實驗的過程卻讓經濟學家們覺得極為荒誕,僅僅是明白人們是如何貧困的,卻沒有在根本上解決人民貧困的問題。
這種兒戲一樣的經濟學實驗竟然能夠評選為諾獎,這讓許多經濟學家感到不可思議,他們甚至覺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完全就是亂評選,而這次的評選風波也使得諾貝爾經濟學家一度再次被質疑。
因此,一直到今天,依舊還是有很多人認為經濟學領域,最至高無上的獎項應該是「克拉克獎」而不是「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從誕生之初延續到今天,已經走過了119個年頭,到明年就是諾貝爾獎120歲生日。諾貝爾獎發展到今天,一直引領著當代物理學、化學、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領域的先進發展進程。
雖然說,這六大獎中的經濟學獎飽受國際爭議,但是從1969年發展到今天,諾貝爾經濟學獎也一直保持著公正、公平的評選機制,作為競爭獎項的「克拉克獎」,雖然兩者在知名度上存在差異,但這不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不斷發展。到未來,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將成長為與其他五項同等級別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