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據諾貝爾官網介紹,羅傑·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他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而獲獎。
萊因哈德·根澤爾於1952年出生於德國巴特洪堡,安德裡亞·格茲於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這兩位科學家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天體。
諾貝爾獎官網稱,他們三人的開創性發現,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羅傑·彭羅斯用廣義相對論言語證明了恆星能夠構成黑洞。
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緻密物體。
羅傑·彭羅斯與霍金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
彭羅斯和霍金有深厚的研究友誼。為了理解量子引力,彭羅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一個扭量理論,幾何中的點被扭量所取代,其實體類似於一種可拉伸的線。在這個扭量空間內,彭羅斯發現了一種可以高效描述以光速行進的場(如電磁場和引力場)的方法。
霍金在掌握了彭羅斯的理論後,在1974年利用量子理論宣布黑洞應該散發熱量並最終消失。對於正常的黑洞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快速的過程,比宇宙的時代要長得多,太陽質量蒸發的黑洞。但在生命的盡頭,迷你黑洞以驚人的速度釋放熱量,最終以百萬噸級氫彈的能量爆炸。霍金指出,宇宙中的微型黑洞,每個重達10億噸,但大小不超過質子。
數百年前,物理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諾貝爾在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最先被提及的領域。
百餘年來,物理學獎也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2020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受新冠疫情影響,將改為線上舉行,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諾貝爾獎後續頒布日程如下:
10月7日,瑞典當地時間11:45,諾貝爾化學獎頒布;
10月8日,瑞典當地時間13:00,諾貝爾文學獎頒布;
10月12日,瑞典當地時間11:45,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