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商韜略 吳蘇
這一次「中國諾獎」,領先了諾貝爾獎!
有一個「中國版諾貝爾獎」眼光獨到,其去年的一位獲獎者,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
這個中國版諾貝爾獎就是「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以下簡稱「呂志和獎」),由香港著名企業家呂志和首期捐資20億港幣創辦。
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也是第四屆「呂志和獎」之「人類福祉獎」獲得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為何會呂志和獎和諾貝爾獎都選擇頒給杜德納?因為她是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核心貢獻者之一。
要知道,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是當代重大科學發現,能夠精準地改變動植物、微生物的DNA,可以廣泛應用到從預防和治療疾病到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各個領域。其中,應用在癌症、遺傳類疾病的治療上,堪稱顛覆性創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世界頂尖的科學家,杜德納在開創技術的同時,不遺餘力地捍衛科學倫理的底線,阻止對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濫用,確保科技向善。
作為呂志和獎的創辦人,他堪稱傳奇。
他是香港企業家中最早做老闆的人,是最年輕的百萬富翁;85歲問鼎亞洲第二富豪高位的他,也是他們中做老闆時間最長,最大器晚成,80歲高齡還能開創世界性驕人業績的人,並且還是澳門名副其實的新賭王。
呂志和在1955年創辦了嘉華集團,以石礦建材業為開端,逐漸成為跨足內地、東南亞、美國的大型企業。他本人更是著名的石礦大王與酒店巨頭,也成為香港從滿目瘡痍走向世界都會的全程參與者與開創者。
2015年,他捐出20億港元作為第一期資金,創辦呂志和獎有限公司,設立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事實上,「呂志和獎」經常被拿來和諾貝爾獎比較,不少媒體直呼其是「中國版的諾貝爾獎」,但其實,它與諾貝爾獎有著諸多不同點。
比如,「呂志和獎」的獎金數額要遠遠多於諾貝爾獎。其每個獎項的獎金高達2000萬港幣,而諾貝爾獎的單項獎金至今不及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獎項的設置,也是「呂志和獎」和諾獎之間最明顯的差別。
「呂志和獎」不是按行業和學術界別的不同設立獎項,而是著眼於人類社會的核心挑戰,設立了「可持續發展獎」、「人類福祉獎」、「正能量獎」三大獎項,分別側重於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教育醫療等人類基本福祉、積極精神道德價值觀三個領域,從全球選擇先進楷模並予以表彰,而且每個獎項每年只頒發給一位個人或一家機構。
獎金、獎項之外,「呂志和獎」的另一大特徵是,表彰對象所從事的領域,往往都需要更多普通人參與其中的。也就是說,「呂志和獎」傾注的領域,與普通人的福祉密切相關,而普通人的參與,也讓這些領域更具活力,發展得更好,進而推動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去年,除了杜德納獲得「人類福祉獎」,由馬雲擔任全球董事的大自然保護協會獲得「可持續發展獎」,「敦煌女兒」樊錦詩獲得「正能量獎」。一個事關環保,一個事關文化遺產,與每一個人都有關係,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這樣的獎項及其致力方向,反映出呂志和的社會擔當。
呂志和坦承,設立這個獎項,一大原因是為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貢獻一份力。
他說:「世界已經看到中國在經濟與科技方面的巨大進步,但對我們的現代文明和責任承擔似乎並不那麼恭維,所以,我希望透過『呂志和獎』能為中國在這方面扮演一個角色,讓國際上知道我們對世界的關心和承擔。」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