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這位中國老人不但辦了中國諾獎,還搶先給今年的諾獎頒了獎

2020-10-11 華商韜略

文/華商韜略 吳蘇

這一次「中國諾獎」,領先了諾貝爾獎!

有一個「中國版諾貝爾獎」眼光獨到,其去年的一位獲獎者,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

這個中國版諾貝爾獎就是「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以下簡稱「呂志和獎」),由香港著名企業家呂志和首期捐資20億港幣創辦。

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也是第四屆「呂志和獎」之「人類福祉獎」獲得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為何會呂志和獎和諾貝爾獎都選擇頒給杜德納?因為她是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核心貢獻者之一。

要知道,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是當代重大科學發現,能夠精準地改變動植物、微生物的DNA,可以廣泛應用到從預防和治療疾病到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各個領域。其中,應用在癌症、遺傳類疾病的治療上,堪稱顛覆性創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世界頂尖的科學家,杜德納在開創技術的同時,不遺餘力地捍衛科學倫理的底線,阻止對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濫用,確保科技向善。

作為呂志和獎的創辦人,他堪稱傳奇。

他是香港企業家中最早做老闆的人,是最年輕的百萬富翁;85歲問鼎亞洲第二富豪高位的他,也是他們中做老闆時間最長,最大器晚成,80歲高齡還能開創世界性驕人業績的人,並且還是澳門名副其實的新賭王。

呂志和在1955年創辦了嘉華集團,以石礦建材業為開端,逐漸成為跨足內地、東南亞、美國的大型企業。他本人更是著名的石礦大王與酒店巨頭,也成為香港從滿目瘡痍走向世界都會的全程參與者與開創者。

2015年,他捐出20億港元作為第一期資金,創辦呂志和獎有限公司,設立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事實上,「呂志和獎」經常被拿來和諾貝爾獎比較,不少媒體直呼其是「中國版的諾貝爾獎」,但其實,它與諾貝爾獎有著諸多不同點。

比如,「呂志和獎」的獎金數額要遠遠多於諾貝爾獎。其每個獎項的獎金高達2000萬港幣,而諾貝爾獎的單項獎金至今不及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獎項的設置,也是「呂志和獎」和諾獎之間最明顯的差別。

「呂志和獎」不是按行業和學術界別的不同設立獎項,而是著眼於人類社會的核心挑戰,設立了「可持續發展獎」、「人類福祉獎」、「正能量獎」三大獎項,分別側重於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教育醫療等人類基本福祉、積極精神道德價值觀三個領域,從全球選擇先進楷模並予以表彰,而且每個獎項每年只頒發給一位個人或一家機構。

獎金、獎項之外,「呂志和獎」的另一大特徵是,表彰對象所從事的領域,往往都需要更多普通人參與其中的。也就是說,「呂志和獎」傾注的領域,與普通人的福祉密切相關,而普通人的參與,也讓這些領域更具活力,發展得更好,進而推動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去年,除了杜德納獲得「人類福祉獎」,由馬雲擔任全球董事的大自然保護協會獲得「可持續發展獎」,「敦煌女兒」樊錦詩獲得「正能量獎」。一個事關環保,一個事關文化遺產,與每一個人都有關係,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這樣的獎項及其致力方向,反映出呂志和的社會擔當。

呂志和坦承,設立這個獎項,一大原因是為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貢獻一份力。

他說:「世界已經看到中國在經濟與科技方面的巨大進步,但對我們的現代文明和責任承擔似乎並不那麼恭維,所以,我希望透過『呂志和獎』能為中國在這方面扮演一個角色,讓國際上知道我們對世界的關心和承擔。」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相關焦點

  • 今晚諾貝爾文學獎將頒出 中國人最喜歡的諾獎作家是誰?
    中國人最喜歡的諾獎作家是誰?哪些作家在國人閱讀中漸漸「過氣」?以豆瓣網所提供數據,我們統計了20年來諾獎作家的作品在大陸的出版、閱讀情況。這些數據基本可以反映中國圖書市場和國人的閱讀中,對諾獎作品對興趣及發展趨勢。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早在5月,拉斯克獎宣布取消今年的獎項,本年度的被提名者,會自動轉入2021年的提名名單中。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
  • 全家年均諾貝爾獎|今年這位諾獎獲得者,你的了解實在太少
    看完今年這位諾獎得主的故事,你會有什麼結論?諾獎剛宣布,大家首先關注到的自然是獲獎原因,這是科學最高榮譽首次頒向黑洞研究,而且在霍金教授仙逝兩年之後,頒給了他的科研好友彭羅斯教授。1994年還因對科學的貢獻被授予英國爵位。在諾獎之前,羅傑·彭羅斯教授還跟霍金教授有過多次同臺獲獎的經歷,比如倫敦皇家天文學會艾丁頓獎、沃爾夫物理學獎,二人也有合著:《時空的本質》。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博頓導讀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技術被卡脖子就很正常,大部分諾貝爾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任重道遠,繼續加油!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 早在5月,拉斯克獎宣布取消今年的獎項,本年度的被提名者,會自動轉入2021年的提名名單中。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
  • 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中國頭號厲害的黑科技都有哪些?這個問題我們有請下面這三位黑科技中的大神來回答!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的大神很多的,其中因為中微子而獲得諾獎的也不少,比如日本人就曾憑藉發現中微子的兩種振蕩模式而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我們中國對於中微子的研究的投入也非常大,為了探測中微子,我們中國在大亞灣核電站修建了一個實驗室,並打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大亞灣的中微子探測器。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馬光遠:中國和諾獎的距離,更遠了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在過去十年間,樓市是中國最受關注的熱點之一,關於中國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議長久沒有定論。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奇聞:諾獎過時了
    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賈伯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導,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聖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 放大鏡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北京時間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出,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得這一殊榮。儘管目前為止,中國乃至亞洲的經濟學家尚無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經歷,但這絲毫不妨礙諾貝爾經濟學獎引發國人的熱議。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哪些層面影響著中國?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在目前這個階段,工業時代形成的科學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科學範式與諾獎設立之初已有很大不同。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中國醫學「諾獎」-第七屆樹蘭醫學獎:上交醫、首醫成為最大贏家
    一提到諾獎,咱們中國人就激動了,前一段時間,清華大學雙一流評估結果:清華大學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學,結果引起了國內外一頓嘲笑:你諾獎為0,你培養的諾獎為0,你畢業生諾獎為0(楊振寧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 凌晨兩點,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敲另一位諾獎得主的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曉瑩凌晨2:15,美國加福利尼亞州,一位83歲老人按響了他鄰居家的門鈴:醒醒,咱倆得諾貝爾獎了!12日,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頒給了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以表彰他們在拍賣理論與形式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 給科學家官員頒「中國諾獎」,需要多大的勇氣?公眾有5個疑問
    「中國諾獎」第五次頒獎,估計很少有人預料到在短短在幾個小時內上了各大平臺熱搜,特別是關於「副省長拿下中國諾獎」的消息,一度上升至頭條榜首,格外受到關注。為何?因為這次評獎打破了人們傳統的認識。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大獎是不頒給現職官員的,沒有先例,極易引起爭議,評委會敢於作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