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中國和諾獎的距離,更遠了

2020-10-09 徐老遊

以下文章來源于光遠看經濟 ,作者馬光遠文章

光遠看經濟

光遠看經濟官方訂閱號

來源:光遠看經濟


2020年諾貝爾獎項開始陸續公布,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兩位科學家和英國的一位科學家由於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獲獎。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首先要澄清的一個誤解是,很多人認為在創新領域乏善可陳,其實,就中國經濟的創新度而言,中國的創新指數和創新能力在過去多年一直在提升,主要表現在:


一,主要創新指標不斷提升,我國已多年成為全球第一專利申請大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予量目前都位居全球第一,科技論文引用量全球第二;


二,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19%,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


三,在北鬥導航、高鐵、量子通信等重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四,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排名為第14名,在2015年,這個排名為第29名;


等等。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距離諾獎越來越近。我的觀點是:


由於中國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和創新背離的做法,以及中國在建立研究型大學方面的急功近利和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不足,中國和諾獎的距離,不是更近了,而是更遠了。


第一,雖然科技論文的發表數和引用數位居全球前列,專利申請量多年來位居全球第一,但原始創始能力不足,專利質量不高,發明專利比重不高,頂級的論文不多,科技原創能力差距較大,對知識和商業模式創新的貢獻不大,尚不具備引領國際前沿技術發展的能力;


第二,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大多處在空白。除了高端晶片,航空發動機、機器人核心部件、生物醫藥等領域長期受制於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不足,原創性、顛覆性、引領性科技創新成果缺乏,製造業中的關鍵設備、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基礎軟體嚴重依賴進口,成為制約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


根據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的調研顯示:32%的關鍵材料領域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計算機和伺服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晶片、70%以上的智能終端處理器及絕大多數存儲晶片依賴進口;高端數控工具機、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超過95%的製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第三,由於中國產業發展的主要邏輯之一是以低成本出口導向,中國相當一部分產業的發展是以成本而不是以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這使得中國的產業結構還處在低端的水平。


製造業總體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出口競爭力主要依賴於生產要素的低成本,產品檔次偏低,標準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不足,由於缺乏全球知名品牌或核心技術,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超過一半都是由外資企業的產品貢獻,從高技術產品中獲得的收益非常低。比如,中國是蘋果手機的最大生產和出口基地,但中國從蘋果手機 獲得的收益不超過售價的3%;


第四,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制。企業研發活動規模偏小,企業研發的強度不高,全球公認的領先創新企業與美國等差距明顯。以湯森路透的「全球創新企業百強」為例,2018到2019年「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中中國入圍的只有華為、比亞迪和小米三家,而美國入圍的企業33家,日本入圍的企業達到38家。


第五,雖然最近有不少大學宣布已經建成「雙一流」大學,但這種自我宣布的方式引發了不少的爭議。必須承認,中國少數研究型大學在全球排名比較靠前,但中國的研究型大學整體在基礎研究方面和歐美比差距不小;


第六,影響創新的思想觀念和政策等障礙因素仍然很多,在全社會還沒有真正形成崇尚創新、包容失敗的理念風氣。鼓勵和保護創新的制度環境和法律環境仍然有待完善,創新的金融體系比較落後。坦率而言,中國現行的創新管理政策和理念,並不適應創新發展的需要,甚至成為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障礙。


再具體一點說說和諾獎的關係:


第一,諾獎的成果一般都是二三十年前的研究,不是所謂的熱點,而我們的創新體制追逐短期的熱點,這和諾獎的規律是背道而馳的。得諾獎的這些人和這些成果,在他們開始接觸這些課題的時候,也許根本沒有人關注。


第二,我們現在提出的追逐諾獎的做法也是很荒唐的,確定重點攻關的領域,甚至確定重點攻關的人,事實上,諾獎成果基本都是提出後幾十年才能得到證明的重大原創成果,剛開始時,誰也不知道這個領域就是可以得諾獎的。按照選秀模式確定未來所謂的獲獎領域是很可笑的;


第三,基礎研究還是沒有得到重視,大學急功近利。這幾年鼓勵大學成果轉換,我認為弊大於利,使得很多人科研人員無法安心做基礎研究,基礎研究一般是無法實現成果轉換的,但對應用研究而言這是基礎的基礎。只鼓勵大家去賺錢,卻不鼓勵大家坐冷板凳,做不賺錢的基礎研究。這和中國足球距離世界盃越來越遠有異曲同工之妙。城市裡,孩子們找一塊踢球的草皮都很難,足球基礎非常薄弱,卻提出要在2030年成為足球強國。


本世紀以來,諾貝爾科學獎項獲獎大戶,我統計了一下,從2000年到2019年,前五名獲獎大國分別是美國122人,日本19人,英國19人,法國12人,德國8人。美國依然遙遙領先,這和美國有世界領先的研究型大學以及對基礎教育的重視有很大的關係,土壤太肥厚了,不得諾獎都很難。而日本幾乎是一年一個諾獎,也和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後提出科技立國有關係,日本對基礎研究的重視也取得了豐碩的回報。


對於我們被卡脖子,對於中國在科學領域缺乏真正的原創性成果,反思來反思去,卻很少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研究上來,而是什麼急需就攻關那個,就不見現在晶片公司開始遍地開花嗎?以這種玩法搞創新是和創新的理念完全背離的。缺乏耐心,急功近利,這是創新的大敵。


耐心是一種美德,什麼時候我們有耐心了,重視基礎研究了,忘記諾獎了,就距離諾獎真的不遠了。


相關焦點

  • 馬光遠:得不到諾獎和足球進不了世界盃的原因是一樣的
    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距離諾獎越來越近,我的觀點是,由於中國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和創新背離的做法,以及中國在建立研究型大學方面的急功近利和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不足,中國和諾獎的距離,不是更近了,而是更遠了。
  • 從房價看我們與諾獎的距離,任正非稱敢戰方有前途、善戰才能勝利
    從房價看我們與諾獎的距離,看到這個標題時,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生拉硬扯本周又到了一年一度諾獎公布的周期,2020年諾貝爾獎項開始陸續公布,10月5日正式公布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醫學獎給了兩位美國專家和一位英國專家。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博頓導讀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技術被卡脖子就很正常,大部分諾貝爾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任重道遠,繼續加油!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 「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第一站,馬光遠解析中國經濟現狀
    馬光遠博士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就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走向問題直抒己見,與到場聽眾分享如何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馬光遠博士解讀雙循環戰略下中國經濟未來馬光遠表示,目前我國已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推動產業提質增效,順暢實現動能轉換是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 引力波、「諾獎哥」和媒體責任感
    首先,這位「諾獎哥」理論中提到的引力波根本不是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與這次的物理學發現毫無關聯,更談不上任何科學研究領域的意義。   過去100年裡說出過引力波這個名詞的人不計其數,物理學教科書和科普書籍中俯拾即是,甚至十幾年前我國的一部科普動畫片《藍貓淘氣三千問》裡就有一集講述過愛因斯坦的引力波預測,算起來比「諾獎哥」還早了七八年呢,說「諾獎哥」首先提出引力波的人不是無知就是故意歪曲事實。
  • 這位中國老人不但辦了中國諾獎,還搶先給今年的諾獎頒了獎
    文/華商韜略 吳蘇這一次「中國諾獎」,領先了諾貝爾獎有一個「中國版諾貝爾獎」眼光獨到,其去年的一位獲獎者,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經常被拿來和諾貝爾獎比較,不少媒體直呼其是「中國版的諾貝爾獎」,但其實,它與諾貝爾獎有著諸多不同點。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獲獎的理論在中國究竟在哪些層面得到了應用?本文在此簡單回顧過去十年諾獎得主與中國的淵源。從2007年開始,共有21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獲獎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談起中國經濟,其中,樓市、消費、創新和全球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最關心的中國經濟話題。此外,2016年的獲獎者奧利弗·哈特更是在20多年前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探索中。
  • 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中國頭號厲害的黑科技都有哪些?這個問題我們有請下面這三位黑科技中的大神來回答!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的大神很多的,其中因為中微子而獲得諾獎的也不少,比如日本人就曾憑藉發現中微子的兩種振蕩模式而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我們中國對於中微子的研究的投入也非常大,為了探測中微子,我們中國在大亞灣核電站修建了一個實驗室,並打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大亞灣的中微子探測器。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最近出爐的 「引文桂冠獎」,為諾獎發布做了一輪預熱。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獎勵頂天立地的諾獎科學成就,彰顯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諾獎精神?郭鐵成認為,諾獎精神有三個方面。「一是科學精神,即邏輯理性、觀察實驗、質疑證偽、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奧秘。
  • 解密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作家:胡適、林語堂、魯迅、老舍和沈從文
    2001年,諾獎頒發百年之際,瑞典學院出版了《諾貝爾文學獎50年:提名和選擇(1901-1950》一書,根據諾獎評選情況50年保密制度,解密了前50年的全部內幕,包括中國作家被提名的情況。一、提名離得獎有多遠?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 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奇聞:諾獎過時了
    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賈伯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導,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聖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後來玻恩和他的學生約當也加入,寫了 「兩個人的論文」,以及包括海森堡在內的 「三個人的論文」。 除了泡利和海森堡,索莫非和玻恩還有很多學生成為二十世紀的著名物理學家。 海森堡和泡利分別獨享1932年和1945年的物理諾獎。索莫非的學生中獲得諾獎的除了泡利和海森堡,還有博士生德拜和貝特,博士後鮑林、拉比、馮·勞厄。貝特1967年得諾獎。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後來玻恩和他的學生約當也加入,寫了 「兩個人的論文」,以及包括海森堡在內的 「三個人的論文」。 除了泡利和海森堡,索莫非和玻恩還有很多學生成為二十世紀的著名物理學家。 海森堡和泡利分別獨享1932年和1945年的物理諾獎。索莫非的學生中獲得諾獎的除了泡利和海森堡,還有博士生德拜和貝特,博士後鮑林、拉比、馮·勞厄。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10月7日晚,來自清華北大的三位學者和特邀主持人張天驕一起解讀諾獎「諾貝爾理綜獎」,因為很多獲獎者和獲獎研究,有的跟化學相關,有的則跟我們日常熟知的化學學科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比如冷凍電鏡等。主持人:說到諾獎整體的發展狀況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