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諾獎哥」和媒體責任感

2020-11-22 搜狐網

  中國工業報記者 吳影

  農曆春節剛剛過去不久,物理學界就迎來了天大的喜訊——一個世紀前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存在的引力波終於被證實。

  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實驗組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首次直接觀測到了由兩顆恆星級黑洞13億年前併合產生的引力波。

  這個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現在全球引起了極大轟動,一向因過程辛苦、嚴謹和進展緩慢而長期在大眾視野之外的基礎科學領域研究也由此備受關注。

  當許多人正在為基礎科學的震撼性、革命性和催化性的重大成果而感動和歡欣鼓舞之時,中國的社交媒體和網絡上引力波也成了熱點話題,只不過這個熱點堪稱奇葩可笑。

  相信不少人最近幾天都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看到過這個名為「5年前節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的視頻,打開搜尋引擎輸入引力波三個字,彈出的新聞也大部分是這件事和與之相關的視頻連結。

  視頻大致內容是一位初中畢業的下崗工人參加電視節目《非你莫屬》,在闡釋他「發現」的一種可以讓汽車不要輪子、讓人長生不老且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時,提到了「引力波」一詞,但遭到主持人的幾次打斷和嘉賓的冷嘲熱諷。

  這段視頻在各種轉發的過程中題目也越來越聳人聽聞,比如「拱手相讓的諾獎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尊重知識何其難」等等。

  網絡上不明真相的群眾一邊倒地為「諾獎哥」叫屈,似乎最先證實引力波存在的應該是中國人,然而這項巨大的榮譽由於節目當中幾位無知傲慢的嘉賓而與我們失之交臂,視頻中幾次質疑其「重大理論」科學依據的科普人士方舟子的微博評論欄,也堆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謾罵和嘲諷。

  其實一個稍有邏輯思維和基本科學素養的人看完視頻就會知道,這又是一次自媒體公眾號利用民眾在專業知識上的欠缺和容易被調動的情緒進行的營銷炒作。

  這種營銷炒作的成本是很低廉的,一段無需版權的視頻,附上一個誤導性極強的標題,就能吸引大量眼球,然而其危害卻難以估測。

  首先,這位「諾獎哥」理論中提到的引力波根本不是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與這次的物理學發現毫無關聯,更談不上任何科學研究領域的意義。

  過去100年裡說出過引力波這個名詞的人不計其數,物理學教科書和科普書籍中俯拾即是,甚至十幾年前我國的一部科普動畫片《藍貓淘氣三千問》裡就有一集講述過愛因斯坦的引力波預測,算起來比「諾獎哥」還早了七八年呢,說「諾獎哥」首先提出引力波的人不是無知就是故意歪曲事實。

  其次,稍微做一下調查即可發現,「諾獎哥」其人絕不是一個愛好物理學的普通下崗工人,而是中國「民科」界響噹噹的一號人物——曾經以能「從理論上證明UFO的存在」在北京大學西門擺過「擂臺」宣稱要挑戰北大物理學院教授,也在街頭支過「賣肝賣腎為爭諾獎」的牌子「眾籌」十萬元人民幣以支持自己的研究工作,還在網絡上大肆發帖痛批谷歌和美國宇航局創辦的「奇點大學」剽竊了他的理論和創意。

  除了在現實中壯舉不斷,其在網絡上也十分活躍,經常於論壇貼吧與質疑他的網友展開罵戰。而其所謂的理論基礎,是將道家的太極八卦和反物質的萬有斥力融合而成的一鍋粥(實際上即便是這種玄學與科學的生拉硬扯,在民科界也早有先例,他算不上首創),並聲稱可據此研究出超光速飛碟,至於嚴密的數學論證過程,自然是沒有。

  再者,有不少人在轉發此事時表示自己不懂或者不關心「諾獎哥」的理論正確與否,只是對當時節目中的主持人和嘉賓不給其話語權且冷嘲熱諷的態度感到不滿。

  這種說法貌似可以接受,但對嘉賓不滿的對立面也不是無條件支持一個科學神棍在電視上跳大神,還美其名曰尊重一個熱愛科學的追夢者的發言權。

  當然,這齣鬧劇的罪魁禍首應該是《非你莫屬》節目組,試想一個求職類節目而非創業投資節目,找來一個只為宣傳自己理論並希望得到一次性資金支持而非找工作的「求職者」,豈非正是為了讓其在熒幕上扮演一個跳梁小丑的角色,再由主持人推波助瀾刻意製造他與嘉賓之間的矛盾衝突以提高收視率?

  只可惜5年前的節目現在才火起來,恐怕當初製作這期節目的幕後工作人員也是蠻遺憾的。

  簡而言之,「諾獎哥」的走紅無疑是一次成功而無恥的自媒體營銷炒作。

  引力波的證實本來是科學之樹上開出的一朵閃耀著真理之美的鮮花,然而我們的某些媒體和民眾卻背道而馳,展現無知無畏的反智主義和毫無邏輯的情緒宣洩,實在令人遺憾和尷尬。

  科學之所以稱之為科學,在於其嚴謹的論證方法和縝密的推理過程,而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更是如此。

  「諾獎哥」事件的炒作成功,背後隱約也透著一股快速成名致富的思想。那麼神聖的諾貝爾獎,我們也恨不得跳出幾個民間奇才花個四五年就能手到擒來。

  如果說民眾的易被操控是因為無知、邏輯思維缺失和反權威心態,那麼更應該遭受譴責的則是某些罔顧事實真相,為博眼球而毫無道德底線和社會責任感的媒體。

  我們正處在一個奇妙而矛盾的時代,媒體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要,但與此同時媒體的話語權也在逐漸旁落。

  媒體不再是反映現實,它就是現實,因為當今社會產生的信息量之大,民眾已不可能有足夠的閒暇和精力去甄別攝入的每一條新聞與事實之間到底有多遠的距離。

  於是乎,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話語權交接與重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新聞報導趨向扁平化、表面化、娛樂化和情緒化,因為簡單易懂是民眾天然的閱讀口味。當然,媒體為了生存而迎合市場、迎合讀者無可厚非,但在為五鬥米折腰的同時,也不應該完全喪失了深度的、嚴肅的、獨立的思考。

相關焦點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一人不幸一人幸:引力波獲諾獎背後,LIGO三十年悲喜劇
    自2016年2月11日LIGO團隊宣布成功探測到引力波,完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後,諾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是因為結果公布比當年的諾獎提名截止時間晚了10天,LIGO晚了一年獲獎,刻在科學最高榮譽殿堂裡的名字也有了些許改變: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沒有出現。
  • 諾獎八卦:那些官方不會告訴你的「潛規則」
    2月1號是自然科學類諾獎每年的提名截止日期,原則上,當年2月到當年10月間的成果,無論多麼有影響力都只能參與下一年的評獎。不過從2013年希格斯粒子和2017年引力波的案例來看,諾獎委員會是可以靈活對待這一準則的。
  • 頂科前沿|引力波是什麼?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頂科前沿|引力波是什麼?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2021-01-15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比較併合前後的黑洞總質量可以發現,大黑洞的質量平方大於原來兩個黑洞的質量的平方的和,因此總視界面積增加了。後來又探測到幾次黑洞併合所產生的引力波,結果都與黑洞面積不減定理一致。在2017年諾獎公布前和霍金去世後,我都說過霍金可以以此分享2017年物理學諾獎 [4,5]。可惜這沒有發生。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2016年,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布,他們於2015年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個引力波來自兩個黑洞併合成為一個大黑洞。觀測結果驗證了霍金提出的黑洞視界面積不減。黑洞的視界是一個包圍著黑洞中心的球面(轉動黑洞的視界對球面有非常小的偏離),任何物體,包括光,落進去以後,便再也不能出來,它的面積正比於質量的平方。
  • 諾貝爾物理學獎預測:發現引力波
    當談到今年諾貝爾物理獎會花落誰家時,芝加哥大學阿貢實驗室(Argonne Lab)前主任Peterl Littlewood對第一財經記者脫口而出:「Ligo!"引力波最初的發現是在2015年底,2016年初宣布,不過沒有來得及趕上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但劍橋的人物太多了,群星燦爛,當時大家也就認為他是一位名教授,而且,他那時也還沒有三一學院院長和皇家學會會長那麼顯赫的頭銜。過不久,錢德拉塞卡因為坍縮星的研究獲得諾獎,學界認為這個獎來得太晚了——錢氏做出研究成果約50年後才得到,那時他已經73歲了。如今看來,還是比彭羅斯獲獎的89歲年輕多了。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奇聞:諾獎過時了
    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賈伯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導,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聖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來源:《科學新聞》雜誌  記者 徐治國 文/圖  與錢永健(Roger Y Tsien)的對話緣於近日在德國南部小鎮——林道(Lindau)舉行的第59屆諾獎得主論壇。作為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國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他與中國聯繫在一起。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不到諾獎揭曉的一刻,沒有人敢拍胸脯說:我的名單一定準確,因為諾獎預測真的很難。 預測諾獎的難點之一在於:諾貝爾基金會有嚴格的規定,所有諾貝爾獎的提名信息,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在50年都不能公開。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3名科學獎因引力波研究獲獎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韓萌 朱敏)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已經在10月2號正式拉開帷幕,北京時間昨天下午,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公布,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該獎授予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用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引力波到底是什麼?諾貝爾獎為何青睞於它?對它的探測究竟有何意義?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諾獎前瞻:物理獎存在內外循環?今年誰可能獲獎?
    雖然現在有的科學獎的獎金已經超過諾獎,但是諾獎的至高地位依然牢固。當然,為了繼續保持諾獎的權威地位,諾獎委員會也要能堅持做出正確選擇。可以看到,這種重大突發事件導致的諾獎,類似於插隊,對原來的帶微調的循環,或者說原來排隊的項目,影響有限,因為雖然沒有連續兩年都給粒子物理,但是隔了一年後,粒子物理再次得獎,不過2015年的項目與希格斯機制相距較遠,而且與 「本該」 輪到的天體物理相關。 類似地,2016年,LIGO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最快也要等到2017年得獎。
  • 至少七個諾獎級成就,獲獎都是諾獎的榮耀!
    如果說牛頓統一了物理學;那麼愛因斯坦就統一了空間和時間、質量和能量。科學領域最為權威的評判,就是諾貝爾獎,愛因斯坦只獲得過一次諾獎,是在1921年因光電效應獲獎;其他貢獻沒獲獎的原因,是因為諾獎委員會無法理解相對論,其實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給愛因斯坦頒獎,原本就是諾貝爾獎的榮耀,只是諾獎並沒有抓住這份榮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