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吳影
農曆春節剛剛過去不久,物理學界就迎來了天大的喜訊——一個世紀前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存在的引力波終於被證實。
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實驗組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首次直接觀測到了由兩顆恆星級黑洞13億年前併合產生的引力波。
這個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現在全球引起了極大轟動,一向因過程辛苦、嚴謹和進展緩慢而長期在大眾視野之外的基礎科學領域研究也由此備受關注。
當許多人正在為基礎科學的震撼性、革命性和催化性的重大成果而感動和歡欣鼓舞之時,中國的社交媒體和網絡上引力波也成了熱點話題,只不過這個熱點堪稱奇葩可笑。
相信不少人最近幾天都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看到過這個名為「5年前節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的視頻,打開搜尋引擎輸入引力波三個字,彈出的新聞也大部分是這件事和與之相關的視頻連結。
視頻大致內容是一位初中畢業的下崗工人參加電視節目《非你莫屬》,在闡釋他「發現」的一種可以讓汽車不要輪子、讓人長生不老且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時,提到了「引力波」一詞,但遭到主持人的幾次打斷和嘉賓的冷嘲熱諷。
這段視頻在各種轉發的過程中題目也越來越聳人聽聞,比如「拱手相讓的諾獎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尊重知識何其難」等等。
網絡上不明真相的群眾一邊倒地為「諾獎哥」叫屈,似乎最先證實引力波存在的應該是中國人,然而這項巨大的榮譽由於節目當中幾位無知傲慢的嘉賓而與我們失之交臂,視頻中幾次質疑其「重大理論」科學依據的科普人士方舟子的微博評論欄,也堆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謾罵和嘲諷。
其實一個稍有邏輯思維和基本科學素養的人看完視頻就會知道,這又是一次自媒體公眾號利用民眾在專業知識上的欠缺和容易被調動的情緒進行的營銷炒作。
這種營銷炒作的成本是很低廉的,一段無需版權的視頻,附上一個誤導性極強的標題,就能吸引大量眼球,然而其危害卻難以估測。
首先,這位「諾獎哥」理論中提到的引力波根本不是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與這次的物理學發現毫無關聯,更談不上任何科學研究領域的意義。
過去100年裡說出過引力波這個名詞的人不計其數,物理學教科書和科普書籍中俯拾即是,甚至十幾年前我國的一部科普動畫片《藍貓淘氣三千問》裡就有一集講述過愛因斯坦的引力波預測,算起來比「諾獎哥」還早了七八年呢,說「諾獎哥」首先提出引力波的人不是無知就是故意歪曲事實。
其次,稍微做一下調查即可發現,「諾獎哥」其人絕不是一個愛好物理學的普通下崗工人,而是中國「民科」界響噹噹的一號人物——曾經以能「從理論上證明UFO的存在」在北京大學西門擺過「擂臺」宣稱要挑戰北大物理學院教授,也在街頭支過「賣肝賣腎為爭諾獎」的牌子「眾籌」十萬元人民幣以支持自己的研究工作,還在網絡上大肆發帖痛批谷歌和美國宇航局創辦的「奇點大學」剽竊了他的理論和創意。
除了在現實中壯舉不斷,其在網絡上也十分活躍,經常於論壇貼吧與質疑他的網友展開罵戰。而其所謂的理論基礎,是將道家的太極八卦和反物質的萬有斥力融合而成的一鍋粥(實際上即便是這種玄學與科學的生拉硬扯,在民科界也早有先例,他算不上首創),並聲稱可據此研究出超光速飛碟,至於嚴密的數學論證過程,自然是沒有。
再者,有不少人在轉發此事時表示自己不懂或者不關心「諾獎哥」的理論正確與否,只是對當時節目中的主持人和嘉賓不給其話語權且冷嘲熱諷的態度感到不滿。
這種說法貌似可以接受,但對嘉賓不滿的對立面也不是無條件支持一個科學神棍在電視上跳大神,還美其名曰尊重一個熱愛科學的追夢者的發言權。
當然,這齣鬧劇的罪魁禍首應該是《非你莫屬》節目組,試想一個求職類節目而非創業投資節目,找來一個只為宣傳自己理論並希望得到一次性資金支持而非找工作的「求職者」,豈非正是為了讓其在熒幕上扮演一個跳梁小丑的角色,再由主持人推波助瀾刻意製造他與嘉賓之間的矛盾衝突以提高收視率?
只可惜5年前的節目現在才火起來,恐怕當初製作這期節目的幕後工作人員也是蠻遺憾的。
簡而言之,「諾獎哥」的走紅無疑是一次成功而無恥的自媒體營銷炒作。
引力波的證實本來是科學之樹上開出的一朵閃耀著真理之美的鮮花,然而我們的某些媒體和民眾卻背道而馳,展現無知無畏的反智主義和毫無邏輯的情緒宣洩,實在令人遺憾和尷尬。
科學之所以稱之為科學,在於其嚴謹的論證方法和縝密的推理過程,而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更是如此。
「諾獎哥」事件的炒作成功,背後隱約也透著一股快速成名致富的思想。那麼神聖的諾貝爾獎,我們也恨不得跳出幾個民間奇才花個四五年就能手到擒來。
如果說民眾的易被操控是因為無知、邏輯思維缺失和反權威心態,那麼更應該遭受譴責的則是某些罔顧事實真相,為博眼球而毫無道德底線和社會責任感的媒體。
我們正處在一個奇妙而矛盾的時代,媒體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要,但與此同時媒體的話語權也在逐漸旁落。
媒體不再是反映現實,它就是現實,因為當今社會產生的信息量之大,民眾已不可能有足夠的閒暇和精力去甄別攝入的每一條新聞與事實之間到底有多遠的距離。
於是乎,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話語權交接與重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新聞報導趨向扁平化、表面化、娛樂化和情緒化,因為簡單易懂是民眾天然的閱讀口味。當然,媒體為了生存而迎合市場、迎合讀者無可厚非,但在為五鬥米折腰的同時,也不應該完全喪失了深度的、嚴肅的、獨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