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有多厲害?至少七個諾獎級成就,獲獎都是諾獎的榮耀!

2020-12-04 艾伯史密斯

愛因斯坦絕對是人類歷史中,最富天才的科學家,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只有牛頓一人!如果按照成就來看,愛因斯坦至少能獲得七次諾貝爾獎,這麼輝煌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在人類歷史上,科學界出現過兩次大的轉折,稱做「奇蹟年」,第一個是1666年的牛頓奇蹟年,第二個就是1905年的愛因斯坦奇蹟年。

1666年是牛頓創立經典力學的重要年份,1905年是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年份;此後,物理學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後逐漸影響到所有領域,極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如果說牛頓統一了物理學;那麼愛因斯坦就統一了空間和時間、質量和能量。

科學領域最為權威的評判,就是諾貝爾獎,愛因斯坦只獲得過一次諾獎,是在1921年因光電效應獲獎;其他貢獻沒獲獎的原因,是因為諾獎委員會無法理解相對論,其實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給愛因斯坦頒獎,原本就是諾貝爾獎的榮耀,只是諾獎並沒有抓住這份榮耀而已。

愛因斯坦的貢獻實在太多了,其中幾個諾獎級別的貢獻就有: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質能方程、雷射理論、預言引力波、光電效應、預言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其他重要貢獻還有: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統一場論創始人、偉大的和平主義者、預言引力紅移、預言引力透鏡效應等等。

其中很多理論,在今後100年時間裡,都讓其他尖端科學家忙碌著,並讓一些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比如:

(1)引力波的證實,使三位科學家獲得2017諾貝爾獎;

(2)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研究,讓一位科學家在1962年、以及三位科學家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獎;

(3)雷射方面的研究,讓三位科學家在1964年、兩位科學家在1981年、三位科學家在1997年、2位科學家在2005年,還有三位科學家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

這些獲得諾獎的科學研究,都和愛因斯坦的貢獻分不開,可以說,愛因斯坦給整個人類留下來極為寶貴的財富;甚至愛因斯坦還有一些科學預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得到證實,比如蟲洞等等。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那麼厲害,為何只獲得一次諾貝爾獎?諾獎:說起來都丟人
    愛因斯坦那麼厲害,為何只獲得一次諾貝爾獎?諾獎:說起來都丟人 如今世界,一說起物理,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愛因斯坦的形象,他對世界的影響是如此之大。愛因斯坦曾發表了5篇論文,幾乎每一篇都是諾貝爾獎級的成果,可為什麼諾貝爾獎只給愛因斯坦頒了一個獎,還是挑了一個最小的成就——光電效應。
  • 楊振寧究竟有多厲害?他或成為完成愛因斯坦大統一理論的第一人
    上世紀20年代,愛因斯坦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統一」法則,一切物理現象最後都可以用「統一」法則來進行解釋,在愛因斯坦看來,「統一」法則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則,也是宇宙中萬物相互作用的基礎。不過,愛因斯坦一直到去世,也沒有找到「統一」法則,而且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愛因斯坦的推測是錯誤的,與當時的物理學觀點大相逕庭。
  • 相對論為啥沒獲諾獎?來看看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無論是他生前還是身後,都有許多人對諾獎委員會沒有因相對論而給愛因斯坦頒獎耿耿於懷,甚至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遺憾。對愛因斯坦本人來說,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的態度也是令他不快的。經常聽見一種說法,某人有超越自己諾獎之上的成就。如果有人問那為什麼沒有兩次獲諾獎呢?回答就是,諾獎委員會規定不給一個人兩次獎,你看,愛因斯坦不也沒有得兩次獎嘛。
  • 他們接到獲得諾獎電話時都說了些什麼?
    三位從事丙型病毒肝炎(C型肝炎)的科學家醫生榮獲了今年諾獎桂冠。拉斯克獎得主再次榮獲諾獎三位科學家醫生也都是榮獲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大獎的得主拉斯克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諾獎得主約瑟夫·戈登茨坦說「想獲諾獎,還是爭取先獲拉斯克獎吧,之後獲諾獎就八九不離十了。」
  • 2020,諾獎將至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而這兩點,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驗證。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發現元素周期律卻無緣諾獎:是諾獎的損失還是門捷列夫的損失
    在學校裡,他也是佼佼者,他七歲時跟十幾歲的哥哥一起考進的市裡的中學。由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邀請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來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然後諾貝爾獎會員會對候選人進行評定,選出諾貝爾獎獲得者。諾獎輸了門捷列夫奠定了化學的根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同樣,還有一位奠定了近代物理根基的理論——相對論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因為發現光電效應,評選委員會還明確說明了愛因斯坦不是因為相對論獲獎。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而這兩點,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驗證。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2020年諾獎全面揭曉!美國獲獎最多,中國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代表作有《野鳶尾》(普利茲詩歌獎)、《草場》、《新生》(《紐約客》詩歌圖書獎)、《七個時期》(普利茲詩歌獎短名單)等。有趣的是,威爾遜是米爾格羅姆的導師,但是經濟學諾獎通常是按照姓氏音序排名的,而不是根據資歷排名。他們倆獲獎的成就至少應該是他們大約30年前的經濟學理論。
  • 楊振寧有多厲害?他原本可以再得一次諾獎,奈何搭檔過於低調
    那為什麼宇稱不守恆定律卻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而更厲害的楊-米爾斯理論卻沒有呢?其實楊-米爾斯理論是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有5位科學家因為分析楊-米爾斯理論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間接地證明了楊-米爾斯理論的重要性。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經常聽見一種說法,某人有超越自己諾獎之上的成就。如果有人問那為什麼沒有兩次獲諾獎呢?回答就是,諾獎委員會規定不給一個人兩次獎,你看,愛因斯坦不也沒有得兩次獎嘛。這種說法的邏輯顯然有問題,用此邏輯套在任何一位諾獎獲得者頭上,都可得出該人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的結論,這當然是可笑的。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無論是他生前還是身後,都有許多人對諾獎委員會沒有因相對論而給愛因斯坦頒獎耿耿於懷,甚至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遺憾。對愛因斯坦本人來說,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的態度也是令他不快的。撰文 | 董潔林(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經常聽見一種說法,某人有超越自己諾獎之上的成就。
  • 聊聊教出七個諾獎得主的史上最強老師索末菲
    老師有多強,當然是要看他教出的學生有多強,網上流傳的說法是,他教出了七個諾獎得主。這七人分別是:14年諾獎得主勞厄,32年諾獎得主海森堡,36年諾獎得主德拜、泡利,44年諾獎得主拉比,54年諾獎得主鮑林,67年諾獎得主貝特。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 圖6中的beta-actin和B和G中的都不符合,並且有很明顯複製的痕跡。 就像是一場全球性的聖誕節卻只能給1個小朋友聖誕禮物一樣,諾貝爾獎每一年也只會頒發給1個發現,有的時候一年內都沒有獲獎者。 這樣層層篩選出來的發現和完成這些發現的科學家都是神一樣的存在,他們改變著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 諾獎得主失格?
  • 霍金好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曾一起研究黑洞,為什麼霍金沒獲獎?
    正因為彭羅斯的突出貢獻,他獲得了今年的諾獎。既然彭羅斯都獲獎了,為什麼霍金卻沒有呢?霍金和彭羅斯合作證明了奇點定理,但這並不是諾獎級的成就,而且有關奇點的理論最初是由彭羅斯提出的。彭羅斯在這方面的研究具有開創性,他獲獎是實至名歸。
  • 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原標題: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清華大學23日舉行施一公研究團隊有學者認為,施一公團隊的這一科研成果,將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真考慮。   發表兩篇「裡程碑式」論文   8月21日,施一公作為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同時發表兩篇「背靠背」論文。
  • 成就不輸牛頓愛因斯坦,卻被罵滾出中國,楊振寧究竟有多厲害?
    就目前而言縱觀全球物理學領域的成就,楊振寧完全可以和牛頓、愛因斯坦比肩,那為什麼那麼多網友會陷入思想誤區,甚至要他滾出中國呢?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建設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所需資金非常高昂,整個項目建設完成至少要投入三百億美元的資金,約合人民幣兩千億元。
  • 諾獎得主彭羅斯:滿門學霸,不得個諾獎都不好意思見親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曉瑩 編譯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分享這一獎項: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而這兩點,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驗證。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而這兩點,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驗證。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諾獎得主迪迪埃: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今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理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就在剛剛,安德裡亞·蓋茲在接受採訪時稱,很高興自己能夠得獎,並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女性能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只要你對科學有熱情,就可以成就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