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成為當之無愧的「科學網紅」。

  2017年諾獎物理學獎兩名得主,在引力波領域的「大神級」科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更是在斯德哥爾摩諾獎頒獎後,家也沒回,就直接帶著諾獎獎牌和行李來到中國。

  日前在北京,未來論壇舉辦的「理解未來」講座上,兩名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科學大咖,講述了他們人生40年與引力波不得不說的故事,以及對時空穿越、宇宙緣起的看法。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丹陽

  「1604年,中國宋朝,那顆超新星爆發照亮了天空,沒人明白為什麼所有中國人看到了,歐洲人卻沒看到。也許他們沒看,也許都喝醉了,誰知道吶。」

  德裔2017諾獎物理學獎得主雷納·韋斯戴著圓形漸變花紋眼鏡,純白頭髮,禿頂,不時冷幽默地從引力波雙中子星合併產生金子,補充超新星爆發可以產生重元素的科普故事。

  優化探測器敏感度

  85歲諾獎得主爬進真空管

  85歲的雷納穿著米麻色oversize西裝外套,淺藍襯衫,黑長西褲、棕皮鞋、藍白色的襪子。這身穿著與他在諾獎官網上照片一模一樣,連手錶都是同一塊。他就像從諾獎現場,時空穿越而來。

  12月19日傍晚,北京師範大學,來聽講座的人提早2小時就在寒風中排起長隊,但只有幸運的100多人能進到現場。

  令進入現場的觀眾敬佩的是,這位85歲的科學家,為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現在還會親自爬到引力波探測系統LIGO(全稱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管子裡。

  LIGO系統由兩個相距1865英裡,且完全相同的探測器組成。每個探測器包含由兩個長度為4公裡的真空管,布置成L形,科學家們通過真空管來發射雷射束。每束雷射到達真空管末端後,會被鏡面反射,並沿相反路線返回。

  根據公式計算,如果被探測的引力波的波長是4公裡,那麼用雷射測量所有波長的數據則是在4×10的負18次方的長度。

  雷納·韋斯爬進長達4公裡的真空管,正是要優化儀器敏感度。「這要比測量用的光波的波長要小得多,非常有挑戰。」他說。

  用40年證明

  牛頓錯了愛因斯坦對了

  引力波從何而來?雷納·韋斯為何會想出設置LIGO裝置?

  你我熟知的一個民間故事:牛頓坐在一棵樹底下,被蘋果砸了,由此有了靈感,發現了萬有引力。

  在330年前,科學家牛頓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直到今年學校裡都在學習這個物理史上的著名理論。牛頓認為,任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存在萬有引力,而且物體之間引力的傳遞不需要時間。這就是為什麼地球圍繞太陽轉,為什麼樹上的蘋果會落地。

  但在100年前的愛因斯坦看來,牛頓錯了,錯在兩點。第一是在高速運動的大質量天體周圍牛頓引力是不足夠的,比如著名的水星進動問題;第二是牛頓引力裡面引力不是以有限速度傳播的,像其他信息一樣,在1905年的狹義相對論中所提到的,引力的傳播速度是不能超過光速。

  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並預測了引力波的存在。由於無法實驗證實,愛因斯坦自己對引力波也並不一直堅信。愛因斯坦曾看著他的引力公式說道:「所要研究的數字和維度都太小了,小到不會對任何事物造成影響,也沒有人能夠測量。」

  1967年,當時的麻省理工物理學主任雷納要設計一門有關廣義相對論的課程,他想到了用100年前沒有的雷射來證實愛因斯坦的預測。

  而這一切,直到2015年人類首次發現引力波,整整花了40年。

  雷納風趣地說,雖然他堅信自己會成功,但愛因斯坦在投稿預測引力波後,也曾一度反覆。

  當時,愛因斯坦投稿的第一家雜誌社匿名評審認為該論文需要修改,不宜發表。因此,愛因斯坦就另投了一家雜誌。但論文發表後,愛因斯坦也曾一度悲觀,想撤下自己的論文,並宣稱引力波並不存在。幸虧當時有一名普林斯頓大學的副教授,聽說此事後,找到愛因斯坦,提出了論文的修改方式,才使得愛因斯坦的引力波最終保留。

  有意思的是,雷納說,幾十年後,匿名科學論文評審名單解密,那名勸說愛因斯坦保留引力波論文的大學副教授,正是他第一次投稿不主張發表引力波的匿名評審。

  理論物理學「大神」

  他是與霍金對賭的「背景帝」

  相比雷納·韋斯是LIGO實驗設置的負責人,另一名2017諾獎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則是理論物理學家。計算引力波的4×10的負18次方的長度,正是基普年輕時推算出公式的一部分。

  戴著飛行員形的近視眼鏡、光頭,花白鬍子的基普說,自己標誌性的黃白鬍子是老後才留的。在早年照片中,他是一個不戴眼鏡,穿機車皮衣的嬉皮青年。

  1962年到1965年,基普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他的導師是「黑洞」名詞的發明者Bob Dicke。雷納當時則是Bob的博士後。

  直到1972年的時候,雷納推出了一個怎麼去探測引力波的提案,當時發表在一份麻省理工學院內部的學術期刊,並沒有對外發表。

  基普回憶,雷納的提議非常吸引人,他想剝除所有的噪音,把注意力都關注到引力波的探測上來。甚至論文還描述了探測器的精度、敏感性有多高,才能夠探測到引力波。

  基普的博士論文就是從雷納的文章裡面找到了靈感,但他寫的並不是引力波。「我個人其實還是比較保守的,我不想要想法太瘋狂。」

  隨後,基普開始了幾十年的引力波的理論研究。與他一起共事過的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副教授張帆說,基普對科學追求非常有恆心,他經常在半夜或凌晨發出郵件。

  在中國,在獲得諾獎前,基普出現在大眾面前是因為與好友霍金的「對賭」照片中的「背景帝」。作為一生摯友和同行,基普曾與霍金打賭,是否有黑洞存在等多個物理問題。

  結果,這場比賽,基普贏了。至今,他的辦公室外還掛著與霍金的「對賭」契約。

  時空穿越不大可能

  《星際穿越》裡的引力波

  但在時間旅行上的研究,基普與霍金卻出奇地一致。

  幾年前,基普的生日派對上,曾有人說一個證實沒有時間旅行的有力證據是未來的基普沒有穿越回來給自己祝壽。

  基普說,他在現有理論下進行了大量計算得到的猜測,結論是時間穿越被允許的概率很小,但不能確定。

  時光旅行是一個物理過程,是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計算。不論如何製造時光機器,製造者都會在那個機器開啟的一瞬間摧毀它。

  在現有理論下,當機器開啟後,第一個穿越回到過去的是光或真空的量子起伏,它穿越回去以後再來一圈就變成四倍都集中在同時同地,虛擬粒子密度不斷增高,並轉化成真正的輻射粒子爆炸。爆炸很強,又集中在一個很小時間區間,現有的物理理論已經不適用,必須轉而應用量子引力的定律,但我們現在還不理解這些定律是什麼。

  基普介紹,霍金則是獨立於他也在研究這個問題,他們翻來覆去爭論這個問題爭論了一兩年。最後,兩個人都同意,可能與否取決於量子引力,爆炸強度是有可能在量子引力變得重要之前毀掉時光機的。

  所以,有關時光機器的結論是,在量子引力被搞清楚前,人類無法知道問題的答案,量子引力也主導宇宙的出生和黑洞的內部。

  基普幽默地說,霍金是科學界最聰明的人,比他有深度,但他自己算是「比較優秀的人,好歹我還能跟得上他的思路。」

  在演講中,基普·索恩也講了兩部科幻電影裡的引力波。但同是諾獎得主的雷納表示這兩部電影他都不太理解。

  一部是《盜夢空間》裡的世界,「場景很難理解,但如果你看了5到10遍電影,你會發現影片裡其他地方的對話會講了你想要了解的東西。」基普說。

  另一部則是《星際穿越》裡的第五維世界,當庫珀和安妮·海瑟薇飾演的布蘭德在水星球上遊騎兵號飛船上的時候,剛剛有一個大浪過去了,他們正在等下一個大浪時,有一個冷靜的對話。布蘭德猜測了第五維中會發生什麼事,她說了五維空間是唯一信號可以回到過去的地方。這就是引力波的應用。

  至於宇宙的起源,基普預測,至少在2050年左右,可以探測到原始引力波,到時候,便能揭秘宇宙的起源。

相關焦點

  • 頂科前沿|引力波是什麼?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頂科前沿|引力波是什麼?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2021-01-15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接著,整理收集完所有的提名後,諾獎委員會會從中選出300個提名候選人。 這300個候選人不會被通知,他們的名字將會被保存50年。
  • 【2017諾獎】明天的物理獎會給誰?不如先看看過去的贏家都是誰
    我發現,本世紀以來,獲獎領域基本可以粗略歸為四大領域:粒子物理、原子分子光物理、凝聚態物理和天體物理。每年的頒獎兼顧到不同領域,相鄰年不授予同一領域。這一點增加了引力波直接探測與黑洞物理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可能性。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兩年內獲得諾貝爾獎,從引文桂冠獎到諾貝爾獎的平均等待時間則是7年。
  • 【2017諾貝爾獎】物理獎:基普·索恩、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
    2017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頒給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三位主要成員:雷納·韋斯(Rainer Weiss), 巴裡·巴瑞希(Barry Barish), 吉普·索恩(Kip Thorne) ,以表彰他們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 外媒:美國三位引力波學者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消息網10月4日報導外媒稱,諾貝爾獎主辦方3日稱,美國科學家雷納·魏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因在引力波探測中發揮的先鋒作用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據路透社10月3日報導,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曾首次預言時空結構中的波動,即引力波。在去年初科學家宣布引力波被首次發現後,它引發了天體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學獎預測:發現引力波
    當談到今年諾貝爾物理獎會花落誰家時,芝加哥大學阿貢實驗室(Argonne Lab)前主任Peterl Littlewood對第一財經記者脫口而出:「Ligo!"引力波最初的發現是在2015年底,2016年初宣布,不過沒有來得及趕上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 諾獎得主基普索恩:15年內有望解開宇宙誕生的秘密
    」12月19日,基普·索恩和同時獲得諾獎的雷納•韋斯一起,在未來論壇上進行了長達兩小時的演講。」在獲得諾獎之前,索恩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科普演講學術明星,科幻小說家,和諾蘭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2009年從加州理工退休時,他預計人類會在10年之內首次觀測到引力波,因此他在電影《星際穿越》的設定中,把發現蟲洞的時間安排在了2019年。
  •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3名科學獎因引力波研究獲獎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韓萌 朱敏)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已經在10月2號正式拉開帷幕,北京時間昨天下午,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公布,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該獎授予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用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引力波到底是什麼?諾貝爾獎為何青睞於它?對它的探測究竟有何意義?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一人不幸一人幸:引力波獲諾獎背後,LIGO三十年悲喜劇
    自2016年2月11日LIGO團隊宣布成功探測到引力波,完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後,諾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是因為結果公布比當年的諾獎提名截止時間晚了10天,LIGO晚了一年獲獎,刻在科學最高榮譽殿堂裡的名字也有了些許改變: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沒有出現。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另外兩位諾獎得主利用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直接觀測銀河中心黑洞,在技術上獲得了巨大的創新與突破。」施韡說,「兩人跨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後人們花費20多年利用各種望遠鏡去觀測、發現銀心附近恆星運動軌跡,確認了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記者了解到,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各自領導著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從上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他們的研究重點是銀河系中心一個叫做人馬座A* 的區域。
  • 曹則賢研究員點評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引力波是法國科學家、科學多面手龐加萊於1905年率先提出的概念。與加速電荷會發射電磁波作類比,則有理由認為加速運動的質量也應該產生引力波。 從1907年 到1916年初,愛因斯坦歷經8年多建立起了廣義相對論,或者說引力理論,其關於大質量物體附近光線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被證實,這奠定了愛因斯坦和廣義相對論在物理學史上的地位。廣義相對論的主要內容是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
  • C肝病毒發現者拉開「諾獎周」序幕,明晚物理學獎得主揭曉
    3位C肝病毒發現者10月5日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拉開了2020年「諾獎周」的序幕。即將在北京時間10月6日傍晚亮相的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疫情下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抗擊病毒性疾病的功臣,不失為應景。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會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隨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時舉辦頒獎晚宴。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
    ,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左文文說,在類星體被發現之前,大家對廣義相對論都是持懷疑的態度,但彭羅斯堅持了下來。「在大家不太關注的領域,當你有認真考慮,或許你就能獲得成功。」 「另外兩位諾獎得主利用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直接觀測銀河中心黑洞,在技術上獲得了巨大的創新與突破。」
  • 諾獎八卦:那些官方不會告訴你的「潛規則」
    2月1號是自然科學類諾獎每年的提名截止日期,原則上,當年2月到當年10月間的成果,無論多麼有影響力都只能參與下一年的評獎。不過從2013年希格斯粒子和2017年引力波的案例來看,諾獎委員會是可以靈活對待這一準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