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本世紀以來,獲獎領域基本可以粗略歸為四大領域:粒子物理、原子分子光物理、凝聚態物理和天體物理。每年的頒獎兼顧到不同領域,相鄰年不授予同一領域。這一點增加了引力波直接探測與黑洞物理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可能性。
下面我們按照這四個領域,梳理一下諸位得獎人的獲獎工作:
(1)原子分子光物理:
2001年得主Eric A. Cornell與Carl E. Wieman作為合作者,以及Wolfgang Ketterle,各自用雷射冷卻實現了原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並研究了凝聚體的性質。
2005年得主Roy Glauber提出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John Hall 和Theodor Hänsch分別發展了雷射精密光譜學,特別是光梳。
2009年得主高錕對用於光通信的光纖中的光傳輸作出突破性貢獻,Willard S. Boyle 和George E. Smith發明了成像半導體迴路,即CCD傳感器。
2012年得主Serge Haroche 束縛並用原子操控光子的量子態,David J. Wineland束縛並用光子操控帶電離子的量子態。
(2)天體物理:
2002年得主Raymond Davis Jr. 探測到來自太陽的中微子,Masatoshi Koshiba探測到來自超新星爆發的中微子,Riccardo Giaccon探測到來自宇宙天體的X射線。
2006年得主John C. Mather 領導了COBE衛星對微波背景輻射的精密測量,George F. Smoot測量了輻射譜偏離黑體輻射譜的漲落。
2011年得主Saul Perlmutter, 以及Brian P. Schmidt 和Adam G. Riess一組合作者,通過觀察遠處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
(3)凝聚態物理
2003年得主Vitaly L. Ginzburg與已故的Lev Landau提出一個關於超導電性的唯象理論,Alexei A. Abrikosov用它研究了磁場中的所謂第二類超導體的性質,Anthony J. Leggett提出了氦-3超流的理論。
2007年得主Albert Fert 和Peter Grünberg 分別發現了巨磁阻。
2010年得主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從石墨中獲得單原子層,即二維材料石墨烯。
2014年得主赤崎勇和天野浩,以及中村修二,分別發明了藍光發光二極體。
2016年得主David J. Thouless與J. Michael Kosterlitz發現了拓撲相變,David J. Thouless又發現量子霍爾效應紅的拓撲,F. Duncan M. Haldane提出反鐵磁中的拓撲和無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4)粒子物理
2004年得主David J. Gross和Frank Wilczek 作為合作者,以及H. David Politzer,分別提出強相互作用的漸進自由理論。
2008年得主Yoichiro Nambu 提出粒子物理中的自發對稱破缺的機制。
2013年得主François Englert 與已故的Robert Brout作為合作者,以及Peter W. Higgs,分別提出基本粒子獲得質量的機制,這被最近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實驗所證實。
2015年得主梶田隆章發現了大氣中微子的振蕩,Arthur B. McDonald證實了太陽中微子的振蕩。與天體物理也相關。
讓我們明天看看誰會加入這個行列!
作者名片
排版:曉嵐
參考文獻:
[1] A. W. Levinovitz, N. Ringertz, Noble Prize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World Scientific, 2001.
[2] A. Pais, Inward Bound, Oxford, 1994.
[3] nobelprize.org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轉載請聯繫授權: sns@guokr.com
投稿請聯繫scientificguokr@163.com
科研最新進展,學術最新動態
頂級學者的思考和見解
期待明天的物理學獎!
【拓展閱讀】 2016年諾獎物理學獎: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