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諾獎得主理察•泰勒:股市中贏家的詛咒

2020-11-22 深圳智通財經
要聞

2017諾獎得主理察•泰勒:股市中贏家的詛咒

2017年10月15日 15:31:11

智通財經網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壹冊」,作者為「六裡」。

你去便利店買一份20塊的盒飯,結果店員告訴你,邊上一家店在搞活動,完全一樣的盒飯只需要10塊,只不過需要多走5分鐘路程。你會不會願意去?

同樣的,當你去商場買一件383元的衣服,結果店員告訴你,在邊上另外一家要走5分鐘路程的商場專櫃在搞活動,只需要373元就可以拿下,你會不會願意去?

對於前者,大家都願意走5分鐘去省10塊錢,但對於後者同樣的10塊錢,很多人選擇了否。這就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理察•泰勒教授、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的領域——行為經濟學。

簡單說,傳統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理性的經濟人,但泰勒認為,並不是。而是普通人,都會存在某種偏見,所做出的決定與經濟學家假設的標準理性模型相去甚遠。

行為經濟學將心理學引入研究體系,著眼於人類行為的「不理性」部分,解釋並解決個體和群體在日常經濟中的行為問題。

這也天然註定了這一學派的實用性,美國這一幫經濟學家就喜歡研究社會中的實際問題,小到學校老師如何分辦公室,大到電視真人秀競猜類節目、美國橄欖球聯盟選秀策略,再到如何促進人們為養老多儲蓄。

更牛B的是,1998年起,泰勒和另一位行為經濟學家富勒,合夥開了家資產管理公司,通過尋找那些因投資者行為偏見導致的錯誤定價的機會。

六裡特地到這家公司官網上瀏覽了一番,泰勒獲諾獎的消息已赫然出現了首頁醒目位置。該公司發行了包括小盤股基金在內的多隻產品,從能查到的業績來看,相當強勁。

比如其中一隻1998年12月28日成立的基金,如果你在成立之時投入1萬元,到2017年9月30日,已增值至9.32萬。

用泰勒自己的話說,到現在公司還在營業,這說明他的理倫和方法在股市這個實戰場得到了證明。知行合一,這才是真牛B。

著名投資人霍華德•馬克思評價泰勒說,投資者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掌握金融學、會計學和經濟學,還要了解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由此衍生出的行為投資學,都不是純理論。

它們都研究實際問題,研究人類的弱點,研究這些弱點如何導致人們的實際行為與理論預期行為相背離。目的就是學習如何在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泰勒正是這一學派的重要開拓者,羅伯特•席勒說,過去的30年中,經濟學領域發生了一場重要的革命,理察•泰勒正是這場革命的中心人物。

之前國內出版過泰勒的三本專著,《贏家的詛咒》,《助推》,《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出版時間最近,也多少包含之前兩本書的內容,比如股市中的贏家詛咒,助推方法等,這次就拿它來聊一聊。

贏家的詛咒

所謂贏家的詛咒,最早指得是,在拍賣場中競拍的贏者可能會虧損。

暗含的一個意思,是指某項資產在受到追捧後,會被高估,而當你以一個極高的價格買入後,你就很難賺到錢,甚至虧錢。

比如茅臺是家好公司,但如果是你在2008年以60倍市盈率買了它,那你就會忍受虧損整整7年的煎熬。

泰勒曾經做過一項實驗,把紐交所3-5年表現最好的前35隻股票和表現最差的後35隻股票,分別做一個組合,對比它們未來的走勢。

結果發現,當時間拉長到一定階段,比如3年後,輸家組合跑贏了贏家組合。在5年後,輸家組合的收益高出大盤約30%,而贏家組合跑輸大盤10%。

這裡的原因也很好分析,

一方面是存在股市的過度反應,輸家組合由於之前市場對其過度悲觀,其價格跌得過低了。反過來說,贏家組合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均值回歸這一法則在發揮作用,股票的估值無論是偏高還是偏低,最終都會向均值靠攏。不僅僅是在股市,在自然界,在遺傳學同樣遵循著這一法則。

一個天才爸爸的基因,無法完全被下一代繼承,高個子的父母會生出高個子的孩子,但多半會比父母矮點,兩米多的青少年運動員並不常見。

還有經濟學家去測試了短期均值回歸的策略,比如買入一周前落後於市場漲幅的所有股票,然後賣空等價的領先市場個股,結果發現效果非常好,每六個月收益高達39%。

按照這一理論的延伸,自然就能得出低PE和低PB的股票長期能戰勝成長股的結論。可以通過購買相對便宜的股票,同時避免購買相對昂貴的股票,來戰勝大盤,這也是傳統價值投資人在幹的事。

比如今年市場鋼鐵股,煤炭股,銀行股的飆升,不管背後是供給側改革還是其他原因,至少在結果上,這個策略是相當成功的。

泰勒五條

現年72歲的泰勒,生活得多姿多彩,和英國政府合作公共政策項目,將行為經濟學真正導入到社會生活,還抽空去電影《大空頭》當中客串了一把。2002年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說,泰勒不僅是行為經濟學派的創始人,還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幽默的人。

當他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老爺子還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這位宣稱要非理性亂花錢的經濟學家,實際上研究了一輩子經濟生活中的反常行為,並且總結出了幾條實用的策略。

一、心理帳戶

也就是你是怎麼看待錢的。這裡面涉及到沉沒成本,損失厭惡等概念。

你會不會冒著大風雪去看球賽?按照傳統經濟學原理,看球賽的樂趣與大風雪的危險二者相比,理性的人都應該待在家裡。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如果你100塊買了張門票但沒去,在你的心理帳戶中這將被認定為損失了100塊。

很多人都願意冒著風雪去看球賽。但實際上,這100是沉沒成本,不應該再影響到你後續的決策。

又比如,對已到的產品而言,使用的次數越多,你就會覺得這筆交易越划算。但如果你買了雙鞋,卻穿著不舒服,你會怎麼辦?

答案取決於這雙鞋花了你多少錢,花得越多,你就會忍受越長時間的不適。但其實,這也是不理性的行為。

美國著名的超市好市多就應用了這一策略,去他家購物的必須要交一筆會費成為會員,而消費者交了錢後,似乎就有我去得越多,買得越多,我就越合算的心理。

而行為經濟學提醒人們要學會忽略「沉沒成本」(花出去的錢)。

二、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涉及到意志力,背後就是消費的即時偏好。對一般人來說,即時消費比未來的消費更具價值。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把自我控制描繪成激情與公正的旁觀者之間的掙扎或衝突。

「我們十年以後享受到的快樂,同我們今天能夠享受到的快樂相比,其對我們的吸引力極為微小。」

正因如此,延遲享受,這對年輕人尤其重要,許多成功人士都告誡年輕人,要學會延遲消費,將你的錢更多用來投資,而不是成為一名月光族。

三、過度反應

過度反應會引起市盈率效應:投資者對股價未來增長過度樂觀,市盈率高的股票價格會過高;而因為投資者過度悲觀,市盈率低的股票價格會過低。接下來就兩者又會向均值回歸。

泰勒成立的這家資管公司尋找的就是兩類機會,一是對壞消息的過度反應,二是對好消息的反應不足。

四、稟賦效應

你擁有的東西屬於你的稟賦,與那些你即將擁有的東西相比,你更看重已經擁有的東西。

泰勒講了個真實的故事,現在的經濟學家迪安,在當年還在芝加哥大學讀MBA時,正巧有一次喬丹所在的芝加哥公牛隊對陣奇才隊,他有個大學同學在奇才隊工作,給了迪安兩張門票。

而迪安一個神學院的朋友也得到了兩張免費門票。研究生一般在經濟上不是很寬裕,他們二人也是如此。

兩人都認為,「是把票賣了還是去看比賽」,這個決定很容易做。

神學院的朋友就邀請別人跟他一起去看,而且看得很高興,迪安則想辦法把票賣了出去,賺了幾百美元。

迪安和他神學院的朋友都認為對方的行為很愚蠢,迪安無法理解,他的朋友怎麼會認為自己看得起那場比賽,而他朋友則無法理解,為什麼迪安意識不到那兩張票是免費的。

神學院的朋友是典型的稟賦效應,我有的不願意賣,而迪安顯然是個搞經濟的。

五、助推

正是因為發現和研究了諸多反常現象,泰勒認為,人類仍然需要幫助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和更好的決策,要允許國家和其他機構「推動」人們做決策。

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

如果你在小便池的中間位置加一個蒼蠅圖案,這會讓尿液濺出的情況減少80%。

如果你在某人死後問他親人是否器官捐獻,這會顯得很不好。但是如果你在某人換駕照時問他,你是否同意自己死後器官捐獻,很多人就會同意,而且成本很低。我們需要進行提示性選擇。

泰勒之前一直建議,將參加養老金計劃改為默認選項,而不用填寫一大堆表格來申請。在這一方法最終試行後,參加養老金計劃的人員出現了翻倍的增長。

泰勒一直秉承的觀點,就是對於普通人,沒有投資知識的,還是選擇儲蓄、基金吧。他在最近接受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普通人還是不要直接買股票了。

這裡應用得基本都是心理學方面的成果。因為涉及推動人們決策,說得好就叫助推,說得不好,那就是操縱。

所以這裡有兩點很要緊,一是決策的科學性;第二點更重要,即選擇的自由。

泰勒金句摘錄

1、如果你想鼓勵某人做某事,一定要讓事情簡化。

2、說服某人去行動的條件:你要有充分理由認為這個行動有受益者。受眾群體必須認同,希望改變。成本儘可能低。

3、獎勵學生的最好方法:表現好的學生減少作業量,要比給好成績的鼓勵更大。

獎勵老師的最好辦法:獎金在學期一開始就發,但在學期末如果學生成績不達標,獎金需返還。

4、比起判斷泡沫何時破裂,發現我們是否處於泡沫之中其實更容易。

5、損失帶來的痛苦大約是收益帶來的快樂的兩倍。

6、莊家的錢效應:當你贏錢的時候,你更可能冒風險去嘗試賺錢機會,反正已經賺錢了,再冒點風險沒什麼。

7、雖然市場很殘酷,但它並不能讓你變得理性。除了少數情況,人們不理性的做事也不會致命。

8、後見之明的偏見:歐巴馬打敗了希拉蕊之後,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早知道結果是這樣。公司CEO批評失敗的項目,認為自己早就知道這個項目風險很高。

9、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要想從經驗中有所收穫,就必須做兩件事:反覆練習和及時反饋。

(編輯:肖順蘭)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

相關焦點

  • 從餐廳菜單設置玄機,學習諾獎得主理察.塞勒的「行為經濟學」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而且是寫書能暢銷,投資能穩賺的諾獎得主,這樣的實幹家在大牛級經濟學家中,可以說是寥若晨星。行為經濟學是什麼?與塞勒一起做過研究的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教授回憶說:他會關心紐約的出租汽車司機每天開車幾個小時之後才會收工回家;關心在賽馬場上人們如何下注,又如何在最後時刻突然改變決定;他會請自己的經濟學家同事們到家裡吃飯,卻要求他們在吃飯之前先完成一項行為學研究的實驗。
  • 諾獎理財啟示錄
    諾獎得主們的投資與理財 真的值得學習嗎前不久,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在支付寶上做了一場直播,直播過程中,隨機和一位上海阿姨進行通話。阿姨稱自己平時會買一些銀行理財和黃金,也有投資接房地產。
  • 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理論」,為什麼投資中也有「贏家詛咒」?
    來源:雪球贏了今天,輸了未來1/4、拍賣中的「贏家詛咒」每一年,我都會寫一篇介紹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理論的文章。比如拍賣理論解釋了拍賣中「贏家詛咒」的現象,即成功拍得拍品的人更容易後悔,這個現象同樣也是投資中的常見現象——階段性大勝者容易長期跑輸。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離經叛道」的經濟學家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獲此殊榮,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的貢獻。與此相呼應且頗為有趣的是,在被問及想要如何使用這筆約合85萬英鎊的諾獎獎金時,72歲的塞勒調侃道,為了與他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要「怎麼不理性怎麼來!」
  • 人性很複雜,諾獎得主的行為經濟學告訴你經濟學中的反常現象丨21讀書
    每周一本書讓閱讀,豐滿人生導讀:理察·塞勒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對這門學科的發展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他獲得諾獎當之無愧。塞勒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芝加哥大學是盛產諾貝爾獎得主的地方。塞勒在《美國經濟評論》和《政治經濟學雜誌》等知名刊物上發表過許多重要文章,也出版過許多著作。
  • 醫保採購、車牌競價、藝術品拍賣……全都離不開這個諾獎經濟理論
    拍賣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諾貝爾經濟學獎上也有它的烙印。算上今年的獎項,這是近年來和拍賣有關理論第四次拿下諾獎。僅三年前,獲獎的芝加哥大學理察·塞勒教授,關於拍賣中「贏家的詛咒」,就已有精彩論述。更早的2007年,羅傑·邁爾森教授拿下諾獎,他最有名的論文之一是「最優拍賣機制的設計」。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出來的新貴
    但尤利安努斯最終卻沒獲得拍賣的「贏者祝福」,反而陷入了「贏家詛咒」的深淵,被競拍品反噬,兩個月後就死于禁衛軍刀下。當拍賣落定時,贏家會知道別人的報價,並用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認知,重新判斷拍得品價值的高低。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在其著作《贏者的詛咒》就專門分析了這種現象。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0-31 07:26 來源:澎湃新聞
  • 三人分享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往屆得主有哪些「中國情緣」?
    諾獎評選委員會稱,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人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在僅僅20年的時間裡,他們以實驗為基礎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現在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獎項年輕選拔卻「老道」與物理學獎、文學獎等「元老」級諾獎相比,經濟學獎足足晚了半個世紀「誕生」,該獎項成立於1968年,次年首次頒獎。雖然獎項年紀不大,但對於提名人選的考察並不簡單。
  • 剛剛,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 人大社第39位諾獎得主作者!
    北京時間10月9日晚17:45,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H.泰勒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17-10-12 14:38:22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永遠不會介意被得諾獎的消息吵醒—新聞...
  • 【2017諾獎】明天的物理獎會給誰?不如先看看過去的贏家都是誰
    這一點增加了引力波直接探測與黑洞物理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可能性。下面我們按照這四個領域,梳理一下諸位得獎人的獲獎工作:(1)原子分子光物理:2001年得主Eric A. Cornell與Carl E.
  • 諾獎經濟大師,數學天才賭徒,和「神秘的股市財富公式」-虎嗅網
    它們就如演講中的修辭手段——隱喻、類比和訴諸權威。1886年,《科學》雜誌就曾經指責經濟學家,為了掩蓋「數學公式搭建的薄紗背後的空洞」,胡亂使用自然科學的術語。諾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2009年說:「經濟學家對舞弄自己數學技藝的欲望,是導致這個職業沒落的中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