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2021-01-14 澎湃新聞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0-31 07:26 來源:澎湃新聞

10月30日,世界頂尖科學家創新藥研發與轉化醫學峰會在上海臨港舉行。有觀眾提問,在科研中,耗費大量時間研究卻未能收穫結果時,如何應對沮喪感?2012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獲得者麥可·希茨、2014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獲得者彼德·沃爾特、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胡貝爾分別就此回應。

「其實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很多時候我們也是失敗的。」麥可·希茨表示,有時候有些想法就是沒辦法成功,那可能就得放棄初衷,因為很有可能最後沒有任何成果。麥可·希茨說,他年輕時想解決的問題到現在都沒有得到解決,「這樣的案例還挺多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還是要靈活。」

但他也提出了「規避風險」的方式。通常情況下,他的團隊會利用周五晚上和周六早上的時間平行進行實驗。他將這種方法同炒股相比,人們在炒股時並非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一來,股市大跌時也能避免出現非常糟糕的情況。

「我們的研究有90%都是失敗的,但是要堅持。但也不是說往南牆撞就不回頭了,如果你覺得它是沒有希望的,還是要在正當的時間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82歲的德國科學家羅伯特·胡貝爾同樣表示。

因對光合反應中心三維結構的測定,羅伯特·胡貝爾與Johann Deisenhofer、Hartmut Michel共同分享了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羅伯特·胡貝爾說,在他所研究的領域,很多科研者從最初準備蛋白質時就已經遭遇失敗,出現變體。「不同的問題都有克服的方法,但失敗是沒辦法避免的。」

彼德·沃爾特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能享受科研的過程,從中感受快樂。「你有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機會來進行探索,我覺得這會給你一種快樂感、滿足感,你覺得快樂了,你就不會管最後會不會產生結果。但你如果每天把頭往牆撞,你肯定不會開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18)

相關焦點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成立74年押中80次,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今年卻停發了
    距離一年一度的「諾獎周」只剩下不到14天了。誰是今年的奪獎熱門?跟「流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鐵打的村上春樹」不同,自然科學類獎項花落誰家的大眾關注度其實不(真)那(看)麼(不)高(懂)。在拉斯克獎的眾多獲獎者中,約有28%的獲獎者本身就是諾貝爾獎得主。而另有48%的獲獎者,在獲得拉斯克獎後的幾年內,會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一位。
  • 往屆諾獎得主看AI: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科研 幫材料學家篩選新材料
    諾獎得主怎麼看編者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曾29次授予傳染病領域:拉斯克獎歷史告訴了我們如何應對新冠
    但在歷史上,拉斯克獎曾多達29次頒發給了傳染病領域的重大進展(完整名單見文末),其中也包括今年的新晉諾獎得主Harvey J. Alter, 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頂科協」成立時,科學家會員有51位,其中諾獎得主39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12位。現在,會員已經擴大到72位頂尖科學家:諾獎49位、沃爾夫獎6位、拉斯克獎8位、圖靈獎4位、麥克阿瑟天才獎2位,菲爾茨獎1位、傑出科學家2位——「頂科協」成為亞洲地區規格最高的科學機構。協會計劃在 2年內將會員擴展至100位。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
  •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2013  蘇德霍夫:起初以為獲諾獎只是玩笑  出生時地:1955年,德國哥廷根  現職:史丹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教授  現年57歲的蘇德霍夫因在30年研究生涯中,一直致力解開「突觸」(Synapse)之謎。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他在此後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持續記錄和分析了人類心理的三方面特性——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控是如何影響經濟決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說,塞勒將心理學上的現實假設融入了對經濟學決策的分析中,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控所導致的後果,他的研究展示了以上人類特性是如何對個人決策和市場結果造成系統性影響的。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 圖6中的beta-actin和B和G中的都不符合,並且有很明顯複製的痕跡。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77名諾獎得主聯名上書,抗議美政府砍科研機構經費
    但達扎克表示,在去年提交的申請中,「我們的優先事項得分名列前三位。我從來沒有得到過這麼好的分數。顯然,這是NIH資助的重點項目」。 達扎克還否認資助武漢病毒所一事,稱僅與武漢病毒所的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且他們和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合作是經過NIH批准的。「他們給了我們一個名單,讓我們跟名單上的中國科學家合作」。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海姆發表了超過150篇的頂尖文章,其中很多都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  他科研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2004年在曼徹斯特大學任教期間他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發現了2維晶體的碳原子結構,也就是著名的石墨烯。他傑出的研究工作已經使他獲得了無數的獎項。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
  • 諾獎得主們年輕時都有哪些特徵?擅長合作、論文高產是關鍵
    儘管諾獎得主和其他科學家都依賴合作開始自己的科研生涯,研究發現,未來的諾獎得主在生涯初期會在更大的團隊中工作,發表的合作論文平均數量是其他科學家的兩倍。而在他們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中,最終擠進高被引前 1% 的論文數量更是達到其他人的 6 倍之多。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百年諾貝爾獎雖然頒出了無數桂冠,但26名得主出現在同一個論壇,這樣的密度並不多見。10月15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滴水湖論壇籌備情況的匯報,該論壇將邀請包括26名諾獎得主在內的3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滴水湖畔。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在本書中,作者引入了一種被稱為「背包問題」的研究方法,並探討了他在設計激勵性拍賣設計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的理論思考。本書將拍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經濟學家解決日益複雜的資源配置問題提供了重要性的新視角和新工具。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