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從左至右)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斯曼和蘭迪.謝克曼、德國科學家託馬斯-C.蘇德霍夫因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8日報導,10月7日,2013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揭曉,獲獎者為三人,他們分別是: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斯曼和蘭迪·舒克曼、德國科學家託馬斯-C·蘇德霍夫因,他們的研究成果是細胞運輸系統的膜融合。
蘇德霍夫:起初以為獲諾獎只是玩笑
出生時地:1955年,德國哥廷根
現職:史丹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教授
現年57歲的蘇德霍夫因在30年研究生涯中,一直致力解開「突觸」(Synapse)之謎。突觸是兩個神經細胞之間的功能性接觸區,是神經訊號以神經傳送素方式在神經細胞間傳輸的關鍵通道,無數突觸形成天文數字的溝通互動,從而產生人類各種活動、官感和記憶動作,研究神經訊號物質傳遞機制,正是他獲獎原因。
蘇德霍夫因7日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正開車前往西班牙南部城市巴埃薩出席演講。他笑言作為一名守法公民,第一時間是停車,然後才接電話,「坦白說,起初我也以為(得獎電話)只是個玩笑,因為我很多朋友都會耍這種惡作劇。」
蘇德霍夫因原籍德國,1983年赴美留學,並取得公民身份。他現於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上月剛獲拉斯克獎。
蘇克曼:接到電話第一個反應是「我的天」
出生時地:1948年,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 分校任職
今屆醫學諾獎得主之一的蘇克曼,可以說是別走蹊徑、最終闖出一片新天地的學者樣板。他的得獎研究成果大部分基於一種用途最廣、但也最不起眼的微生物-酵母菌。由於酵母菌的研究成果不保證能應用於人類身上,令他當年首個研究資助申請被駁回,但他堅持研究,結果有今天的成就。
蘇克曼讀大學時對DNA科學產生興趣,畢業後到史丹福大學跟隨DNA複製範疇大師科恩伯格深造。不過科恩伯格實驗室的競爭太大,於是轉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繼續博士後研究,最初導師主攻哺乳動物細胞膜研究,但他認為這方面的工具太少,轉而研究更易培植的酵母菌。
蘇克曼表示,7日接到獲獎電話的第一個反應是「我的天」。消息公布後他的電話響個不停,談到得獎後計劃,他表示「當電話不再響時,我會洗個澡,然後喝我的第2杯咖啡。」雖然得獎意義非凡,但他強調未來將繼續低調做學問,也未想好如何運用大筆獎金。
羅斯曼:獲獎那一刻感覺有如「靈魂出竅」
出生時地:1950年,美國麻薩諸塞州
現職:美國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
62歲的羅斯曼形容今次的得獎研究並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經過長年累月努力。他表示,開始研究的頭幾年,同事曾笑他是瘋子,他更透露獲獎研究早前失去研究經費資助,希望獲得諾貝爾獎肯定後,能夠重新獲得經費。
現於母校耶魯大學任職生物系系主任的羅斯曼表示,在深夜接到得獎通知時正在睡覺,形容那一刻感覺有如「靈魂出竅」。他對自己可能成為這研究範疇的代言人表示歡迎,強調這研究絕對有趣。
羅斯曼稱,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及分子機制的其中一個主要概念,是當蛋白在亞細胞水平運作,它們某程度上會表現得如機器。他指儘管其研究最初備受同事質疑,但憑著「青春的囂張氣焰」、政府資助,以及恩師兼1959年醫學諾獎得主科恩伯格的啟發,終于堅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