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2013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從左至右)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斯曼和蘭迪.謝克曼、德國科學家託馬斯-C.蘇德霍夫因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8日報導,10月7日,2013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揭曉,獲獎者為三人,他們分別是: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斯曼和蘭迪·舒克曼、德國科學家託馬斯-C·蘇德霍夫因,他們的研究成果是細胞運輸系統的膜融合。

  蘇德霍夫:起初以為獲諾獎只是玩笑

  出生時地:1955年,德國哥廷根

  現職:史丹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教授

  現年57歲的蘇德霍夫因在30年研究生涯中,一直致力解開「突觸」(Synapse)之謎。突觸是兩個神經細胞之間的功能性接觸區,是神經訊號以神經傳送素方式在神經細胞間傳輸的關鍵通道,無數突觸形成天文數字的溝通互動,從而產生人類各種活動、官感和記憶動作,研究神經訊號物質傳遞機制,正是他獲獎原因。

  蘇德霍夫因7日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正開車前往西班牙南部城市巴埃薩出席演講。他笑言作為一名守法公民,第一時間是停車,然後才接電話,「坦白說,起初我也以為(得獎電話)只是個玩笑,因為我很多朋友都會耍這種惡作劇。」

  蘇德霍夫因原籍德國,1983年赴美留學,並取得公民身份。他現於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上月剛獲拉斯克獎。

  蘇克曼:接到電話第一個反應是「我的天」

  出生時地:1948年,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 分校任職

  今屆醫學諾獎得主之一的蘇克曼,可以說是別走蹊徑、最終闖出一片新天地的學者樣板。他的得獎研究成果大部分基於一種用途最廣、但也最不起眼的微生物-酵母菌。由於酵母菌的研究成果不保證能應用於人類身上,令他當年首個研究資助申請被駁回,但他堅持研究,結果有今天的成就。

  蘇克曼讀大學時對DNA科學產生興趣,畢業後到史丹福大學跟隨DNA複製範疇大師科恩伯格深造。不過科恩伯格實驗室的競爭太大,於是轉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繼續博士後研究,最初導師主攻哺乳動物細胞膜研究,但他認為這方面的工具太少,轉而研究更易培植的酵母菌。

  蘇克曼表示,7日接到獲獎電話的第一個反應是「我的天」。消息公布後他的電話響個不停,談到得獎後計劃,他表示「當電話不再響時,我會洗個澡,然後喝我的第2杯咖啡。」雖然得獎意義非凡,但他強調未來將繼續低調做學問,也未想好如何運用大筆獎金。

  羅斯曼:獲獎那一刻感覺有如「靈魂出竅」

  出生時地:1950年,美國麻薩諸塞州

  現職:美國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

  62歲的羅斯曼形容今次的得獎研究並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經過長年累月努力。他表示,開始研究的頭幾年,同事曾笑他是瘋子,他更透露獲獎研究早前失去研究經費資助,希望獲得諾貝爾獎肯定後,能夠重新獲得經費。

  現於母校耶魯大學任職生物系系主任的羅斯曼表示,在深夜接到得獎通知時正在睡覺,形容那一刻感覺有如「靈魂出竅」。他對自己可能成為這研究範疇的代言人表示歡迎,強調這研究絕對有趣。

  羅斯曼稱,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及分子機制的其中一個主要概念,是當蛋白在亞細胞水平運作,它們某程度上會表現得如機器。他指儘管其研究最初備受同事質疑,但憑著「青春的囂張氣焰」、政府資助,以及恩師兼1959年醫學諾獎得主科恩伯格的啟發,終于堅持下來。

相關焦點

  • 靈魂出竅、鬼壓床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證實:與大腦一個區域有關
    研究者通過測試發現,注射解離型藥物的小鼠被懸吊起來時,既不會躲避威脅,也不會試圖逃跑,雖然會對電熱板引起的疼痛做出了防禦反應,但卻不會通過舔爪的方式來療傷,種種遲鈍現象或許能表明小鼠發生了靈魂出竅。為探究1-3赫茲的大腦節律是否真正會誘導靈魂出竅,科學家又分析了一位癲癇病患者(自稱有過靈魂出竅)的大腦神經活動,當他體驗到白日飛升感覺時,大腦中的壓後皮質層也出現了類似1-3赫茲的局部節律。
  • 靈魂何以出竅?
    他在1971年的經典著作《靈魂出竅體驗錄》(Journeys out of the Body)中回憶了這些經歷,「靈魂出竅體驗」(out-of-body experiences)這個短語首次進入大眾的視野。1995年,雖然門羅與世長辭,但人們對出竅體驗的迷戀仍在繼續。靈魂出竅可能會因人而異,但這種體驗往往都會有種浮在身體之上向下俯瞰的感覺。
  • 科學解釋「靈魂出竅」,通過實驗感知「靈魂出竅」,實現記憶控制
    一直以來,世界各地有關「靈魂出竅」的報導層出不窮。許多人表示看到自己的身體躺在病床上,而自己漂浮在身體的上方。那麼「靈魂出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靈魂出竅是否可以用科學數據解釋清楚?何為「靈魂出竅」覺得靈魂與意識游離於體外,與身體分離,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但是意識卻非常清醒,可以思考感知,甚至還可以控制自己靈魂的行動。而這種感覺往往出現在瀕死狀態下。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靈魂出竅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過量使用氯胺酮,會導致使用者出現幻聽幻象,甚至靈魂出竅的感覺。
  • 周冬雨似靈魂出竅變「行屍走肉」做廣播體操一秒脈動回來
    她似沒睡醒,靈魂出竅變「行屍走肉」 ,早班機下來做廣播體操,一秒脈動回來恢復精神,還非常可愛的捂嘴笑。北京,周冬雨現身北京機場,身穿條印花短袖T恤配藏藍色半身裙。她似沒睡醒,靈魂出竅變「行屍走肉」 ,早班機下來做廣播體操,一秒脈動回來恢復精神,還非常可愛的捂嘴笑。北京,周冬雨現身北京機場,身穿條印花短袖T恤配藏藍色半身裙。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據統計,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算起,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機構。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專欄|2020年生理或醫學誰獲獎? 為什麼獲獎?
    我們一如既往通過|諾獎專欄|為各位報導誰獲獎?為什麼獲獎? 及獲獎者有趣的故事。我們關注獲獎者在接到獲獎電話那一時刻的交談是如何?他們最想說什麼?感謝誰呢?要說完全出乎獲獎者意料之外,似乎有些過謙。但今年輪到自己了,肯定喜出望外或誠惶誠恐。實際上,2020級諾獎"新班同學"在各自業界早已拿獎拿到手酸了。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拉斯克醫學獎新冠疫情打亂了所有學術交流活動,一些學會或協會很快反應過來,開始舉辦網上虛擬年會,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人真的會靈魂出竅嗎
    而發生在人類自己身上的真實體驗,也同樣很多用現代科學解釋不了,其中就有靈魂出竅。 而對這一觀點持反對意見的科學家則認為,靈魂出竅並不能如此簡單地解釋,他們認為靈魂出竅這種意識扭曲現象,而且認為人類的意識可以不依賴於大腦而存在。 為了探清靈魂出竅的真相,各國研究者進行了無數次實驗。2002年,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員們發現一些重要線索。
  • 【諾獎頒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111次,有183人獲獎。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最年長的化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他因對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在97歲時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古迪納夫也是目前所有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2020諾獎預測出爐,這位華人學者有望獲獎
    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這一獎項以研究論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頻次和引文影響力為主要標準,獲獎人很有可能成為當年或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迄今為止,已經有 54 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由於今年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因為疫情停發,因此「引文桂冠獎」有可能會成為2020年諾貝爾獎的唯一預測名單。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百年諾貝爾獎雖然頒出了無數桂冠,但26名得主出現在同一個論壇,這樣的密度並不多見。10月15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滴水湖論壇籌備情況的匯報,該論壇將邀請包括26名諾獎得主在內的3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滴水湖畔。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不斷創造出有用的化學反應。 不過,即使數據支持,我們也不能說夏普萊斯一定會獲獎。不到諾獎揭曉的一刻,沒有人敢拍胸脯說:我的名單一定準確,因為諾獎預測真的很難。
  • 盤點奇葩諾貝爾獎得主:沒手機不知獲獎(名單事跡)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扒一扒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另類」的諾獎得主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世界上最著名、學術聲望最高的獎項。如果有人通知你,你獲得了諾貝爾獎,你是什麼反應?小編肯定會大腦空白、激動、興奮,進而在欣喜過後盛裝出席頒獎儀式。但是就是有那麼「另類」的人,面對如此殊榮不屑一顧。
  • 諾獎得主們年輕時都有哪些特徵?擅長合作、論文高產是關鍵
    儘管諾獎得主和其他科學家都依賴合作開始自己的科研生涯,研究發現,未來的諾獎得主在生涯初期會在更大的團隊中工作,發表的合作論文平均數量是其他科學家的兩倍。而在他們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中,最終擠進高被引前 1% 的論文數量更是達到其他人的 6 倍之多。
  • 靈魂出竅事件是真的嗎?
    這位24歲的女學生成了可以自行達到「靈魂出竅」的研究目標,梅西耶教授從大腦異常活動進行研究。他對女學生進行採訪和使用磁共振成像觀察她的大腦活動。女學生第一次發現她的這種「能力」是在幼兒園的午睡時間,她透露她會在自己的身上「漂浮」度過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