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理論」,為什麼投資中也有「贏家詛咒」?

2020-11-30 新浪財經

來源:雪球

贏了今天,輸了未來

1/4、拍賣中的「贏家詛咒」

每一年,我都會寫一篇介紹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理論的文章。

比如拍賣理論解釋了拍賣中「贏家詛咒」的現象,即成功拍得拍品的人更容易後悔,這個現象同樣也是投資中的常見現象——階段性大勝者容易長期跑輸。

「贏家詛咒」不僅僅是一種心理現象,它也是真正存在的結果:有經濟學家計算了1954-1969年間墨西哥灣1223份原油開採租約拍賣的稅前回報率,發現這些公司的平均現值損失約為每份租約192128美元,其中僅有22%的租約是盈利的,16%的租約不盈利,62%的租約更是一無所獲。

這兩位經濟學家用數理模型證明了「贏家詛咒」在某些拍賣形式中必然存在,還親自針對拍品的不同特點,設計了一系列的方法讓拍賣結果更合理。

那投資中的「贏家詛咒」跟拍賣中的「贏家詛咒」是一回事嗎?

拍賣理論並不能直接解釋。股票成交的機制是賣方和買方連續競價,跟拍賣不同,但如果抽出其中某一個階段的行為,跟拍賣還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

拍賣的四種基本形式中,公開競價的有兩種,一種是」英式拍賣「,就是從低往高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一種是「荷蘭式拍賣」,即從高往低報價,心理價位最高者即第一個出價者得。

另一種跟拍賣類似的行為是「招標」,區別只在於:拍賣中的競拍者是買家,而「招標」中的競標者是賣家——出賣施工或設計的勞動,獲取金錢。

股票交易就是同時進行的拍賣與招標,站在這個角度看——

股價單邊上漲中,買盤相當於「英式拍賣」,因為股價不斷上升,你想要出價成功,必然要出全場最高價;而賣家是「荷蘭式拍賣」中的競拍者,總是心裡預先準備了一個價格,到了這個價格,你才肯賣出。當然,股票交易買賣方和拍賣時的買賣方是相反的,準確的說叫招標——「荷蘭式招標」。

股價下跌中,買盤相當於「荷蘭式拍賣」,股價不斷的下跌中,你要判斷何時出手;而賣盤相當於「英式拍賣」,股價不斷下降,你想出價成功,必然要出全場最低價(同樣,買賣方是相反的,應該叫「英式招標」)。

這麼一來,拍賣理論就可以解釋股票交易中的很多現象,包括「贏家詛咒」。

2/4、私人價值和公認價值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維克瑞是「拍賣理論」的開山鼻祖,他認為拍賣品有兩種價值:一種是「公認價值」,比如梵谷的畫能拍幾個億,因為這是大部分買家都願意接受的價格;一種是「私人價值」,因為拍賣品對每一個人的價值都不一樣,一個喜歡梵谷者的出價常常比市場價高,高出的那一部分就是「私人價值」。

「私人價值」是拍賣的基礎,一個商品如果只有「公認價值」,就好比普通的100元紙幣,根本不需要拍賣。

正是因為一樣東西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私人價值」最大者出價最高,所以就有了「拍賣」這種特別的資源配置形式。

投資界最有名的拍賣是「巴菲特的午餐」,用拍賣理論解釋,這是一個經典的只有「私人價值」,沒有「公認價值」的拍賣品。

如果是一個普通人,這頓午餐一錢不值,但對於崇拜巴菲特或想要借巴菲特名氣實現自己目的的人,價值就大了。

這些只存在「私人價值」的拍賣品,拍賣者純粹是為了自己的「私人價值」定價,人人不同,沒有公認的標準,自然不存在「贏家詛咒」。

所以「贏家詛咒」出現的原因在於,大部分被拍賣的物品都是既有「私人價值」,也有「公認價值」,而拍賣者為了追求「私人價值」而扭曲了「公認價值」。

拍賣理論有一個經典的例子:一個黑盒子裡有一筆錢,誰也不知道具體數量,但有一些信息可以估算出大致範圍,現在讓一群人競拍,價高者得,請問最後結果出現「贏家詛咒」的可能性有多大?

不難想像,提供的信息越多,猜的人越多,最後猜出的平均數肯定越接近真實情況。如果大家都按猜到的錢出價,那個出價最高的人肯定高於平均價,也就是高於真實錢數。

這就是「贏家詛咒」。

當然,實際情況更複雜。「贏家詛咒」也可能對賣家不利。因為競拍者擔心「贏家詛咒」,就會壓低報價,如果算出來的數字是50元,很可能只會出價45元,如果猜的人不多,最後的競價結果仍然可能低於賣家的心理預期。

所以「贏家詛咒」總體上不利於拍賣。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黑盒子裡的錢數既然是固定的,為什麼說它也有「私人價值」呢?

第一、因為賣方給出的信息是不明確的,不同的人計算的結果不同,這是「私人價值」的主要成因。

所以現在的拍賣,拍賣方一定會給出足夠多的信息,一方面消除競拍者盲目叫價形成的「贏家詛咒」,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競拍者判斷「公認價值」,以消除對"贏家詛咒"的擔心,敢於出價。

第二、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有些人風險偏好低,不喜歡虧錢的感覺,更有可能出低價;而有些人風險偏好高,更有可能出高價,爭取賺錢的機會,風險偏好也是一種「私人價值」。

第三、跟拍賣形式有關。同時存在「私人價值」和「公認價值」的拍賣品中,」英式拍賣「最容易產生高價,更容易出現"贏家詛咒"。」荷蘭式拍賣「價格較低,比較容易低於賣方的預期,這也是本屆諾貝爾獎得主之一的Milgrom的理論成果之一。

Milgrom認為,出價越透明,競拍者之間的交流越多,越容易受到他人出價的影響。這在牛市買股票中特別明顯:開盤前,你有一個買入的心理價位,但如果股價一開盤就突破了這個價格,而且越漲越高,你大概率會頭腦一熱,追高上去,而成交的那一瞬間,你就開始後悔了。

以上就是「拍賣理論」中比較有名的幾個觀點,下面就可以看一看,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投資決策的。

3/4、自由現金流貼現中的「公認價值」與「私人價值」

前面說過,股價的定價中,有一些類似拍賣的機制,所以我們也可以用拍賣理論去看看——比如說,茅臺的股價中有多少是「公認價值」,有多少是「私人價值」?

價值投資中最基礎的估值理論認為,一家公司的市值等於未來自由現金流的貼現。這就是一個既包含「公認價值」,又包含「私人價值」的定義。

自由現金流,即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後的現金收入,這都是有客觀數據支持的,所以,未來自由現金流屬於估值中的「公認價值」部分。

但因為這些錢是「未來的」,要評估它們的現值,就要貼現。貼現本質上是預期收益,這是一個主觀的標準,有人投資茅臺是為了發大財,預期收益至少20%以上;有人投資茅臺是為了保值,只要高於無風險收益幾個點,比如6%,就OK了。

低貼現率者的定價高於高貼現率者的定價,如果想買一家公司的投資者大部分是低貼現率者,那麼股價定價必然高,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才是低貼現率者青睞的呢?

低貼現率代表低預期收益,既然預期收益低了,我就要從低風險進行補償,長期而言,經營的高確定性代表低風險。

正如拍賣理論所說,拍賣方要給出足夠多的信息幫助競拍者確認價值,才能消除投資者對「贏家詛咒」的擔心,敢於按估值出價。打個比方,為什麼梵谷的畫很貴,不僅僅是因為畫的價值高,更重要的是因為價值穩定。因為梵谷代表了一個特殊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畫家已經死了,供給數量是固定的,未來的確定性更強。

茅臺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奢侈品和中國人的「送禮硬通貨」,其「公認價值」相對透明,自然它的定價更多由「低貼現率投資者」給出的高估值決定。

拍賣理論還提示了股價短期波動對投資者的傷害。

Milgrom的理論告訴我們,同時存在「公認價值」和「私人價值」時,「英式拍賣」更容易不利於競拍方,使其陷入「贏家詛咒」。

前面我說過,股價上漲中,買盤相當於「英式拍賣」中的競拍者,隨著上漲的氛圍越來越濃,更容易讓人誇大「公認價值」,搶到股票的人則陷入短期賺錢,但長期套牢的「贏家詛咒」。

而股價下跌時,賣盤相當於「英式拍賣」(準確的說是英式招標)中的競標者,人人爭相低價出貨,隨著下跌的氛圍越來越濃,更容易讓人無視「共認價值」,賣出股票者則陷入短期減虧,但長期丟失底部籌碼的「贏家詛咒」。

4/4、「高景氣度策略」與「低估值策略」

牛市中,最樂觀者才能拿得住股票,熊市中,越悲觀的人越缺乏抄底的欲望,這些人都是階段的贏家,但這些「贏家」,靠的是對眼前利益的過度追逐。

然而長期而言,如果不能在牛市氛圍中賣掉股票,不能在熊市中找到低價的籌碼,這就是「贏家詛咒」。

天風策略有一篇報告《估值和盈利哪個更重要》,通過對A股的回測,分析了高景氣度策略和低估值策略的收益回報對比。

所謂「高景氣度策略」,即買入當季業績增速比較高的企業,這些往往都是當時最強勢的品種;「低估值策略」是買入PE或PB相對歷史百分位比例更低的企業,報告得出的結論是:

如果你追求的是1年以內的相對收益——相當於基金業績的排名,「高景氣度策略」是最佳策略,即買入景氣度高的股票最重要(即業績短期增長),而估值並不重要;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3年以上的絕對收益——即個人投資者的目標,那「低估值策略」是更好的方法,即買歷史估值區間百分位更低(注意,不是低PE)的股票——必然是那些景氣度比較低的板塊。

拍賣場上,大部分競拍者事先都做了充足的準備,有明確的心理預期價格。但在拍賣中,隨著拍品信息的更多披露,隨著拍賣師營造的氛圍升級,更重要的是競拍者頻頻舉牌,價格一路上漲,喪失拍品的恐懼也越來越深……這些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在價格突破你的心理價位後,忽然加速,變成了無盡的壓力,你終於喊出了那個讓你陷入"贏家詛咒"的價格。

正是同樣的心理,大部分價值投資者都自以為是長期主義者,都知道「長期回報,複利增長」最重要,卻屢屢在排名壓力或短期收益的「真香誘惑」下陷入"贏家詛咒"。

無論投資能力提升到何種程度,我們都時刻面對著自己內心深處的非理性的挑戰。

作者:思想鋼印9999連結:https://xueqiu.com/9277793488/161161691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拍賣理論為什麼能獲獎?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獲獎。兩位獲獎者研究了拍賣是如何運作的。
  • 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何選擇了「拍賣理論」?
    今天我們來聊聊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0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的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而頒獎理由是兩位學者在「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對新拍賣形式的發明」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其研究與實踐「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都受益」。
  • 拍賣理論為何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圖/視覺中國拍賣理論為何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現年83歲的威爾遜此前已有兩名學生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米爾格羅姆是繼阿爾文·羅斯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本特·霍爾姆斯特羅姆之後,威爾遜第三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生,而此次師生共同獲獎,似乎彰顯了諾獎對拍賣理論的重視。
  • 斯坦福「師徒檔」獲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理論為什麼能獲獎?
    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獲獎:研究革新拍賣形式▲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獲獎:研究革新拍賣形式。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獲獎。
  • 解讀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人生贏家,要懂拍賣理論
    校花為什麼嫁的不是最好?產品z怎麼才能賣個好價錢?為什麼你排隊半小時買的奶茶覺得不好喝? 一切都在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乃當世顯學,學好了能為國藩籬經邦濟世,學不好也能經世致用小富即安。 然而,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講拍賣的,解讀就有點難度。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拍賣理論研究 獲獎者曾參與美國無線電頻段拍賣設計
    財聯社(上海,編輯 史正丞)訊,北京時間10月12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Paul Milgrom和Robert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於拍賣理論研究和發明新拍賣形式的貢獻,兩人將平分1000萬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出來的新貴
    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這一對學者師徒,珠聯璧合,不僅深入研究拍賣理論多年,更是知行合一,將理論直接運用於實踐,親自下海破解了「贏家詛咒」的拍賣陷阱,共同成就了現代經濟學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的一段佳話。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出來的新貴
    兩位知行合一的師徒學者破解「贏家詛咒」拍賣陷阱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這一對學者師徒,珠聯璧合,不僅深入研究拍賣理論多年,更是知行合一,將理論直接運用於實踐,親自下海破解了「贏家詛咒」的拍賣陷阱,共同成就了現代經濟學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的一段佳話。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第一次頒給了「拍賣理論」,因為全球賣家...
    來源:e公司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50分左右,今年最後一個被宣布的諾貝爾獎項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保羅·米格羅姆(Paul R。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第一次頒給了「拍賣理論」 因為全球賣家...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獲獎,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也是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
  • 贏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拍賣理論,還為Google設計了廣告機制
    這個情境有一個稱呼,叫做「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雖然贏了競標,卻因為估價過高、偏離真正價值,心理效用因此降低。而這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正是因為完善解釋了拍賣機制中贏家的詛咒如何出現、該如何避免,才贏得了該項殊榮。 得主有兩位,他們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威爾森(Robert B. Wilson)與徒弟米格羅姆(Paul Milgrom)。正如同前述「贏家的詛咒」容易讓一般人理解,威爾森和米格羅姆改善拍賣理論,也回應了經濟學最基本的問題:誰應該買到商品?
  • 公鏈項目顧問斬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米爾格羅姆與他的拍賣理論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兩人將分享1000萬克朗(約767萬人民幣)的獎金。1961年,加拿大經濟學家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開創性地提出的拍賣理論成為信息經濟學的先河。他在《反投機、拍賣與競爭性密封投標》一文中將拍賣方式分為四種類型:英格蘭式拍賣、荷蘭式拍賣、第一價格拍賣和第二價格拍賣,並得出一個對現代拍賣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結論「收益等價定理」。為此,維克裡還獲得了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不過由於不幸意外去世,當時由米爾格羅姆代替其領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何頒給「拍賣理論」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50分左右,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保羅·米格羅姆(Paul R。羅伯特·威爾遜(左)是保羅·米爾格羅姆(右)的老師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諾貝爾官網指出,「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
  • 斯坦福「師生組合」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因改進了拍賣理論
    羅伯特·威爾遜用「共同價值」的概念發展了物品拍賣理論。所謂共同價值(common value),指的是拍賣前不確定,但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價值,例如無線電頻率的未來價值。威爾遜解釋了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往往把出價定得低於他們對共同價值的最佳估計,因為他們擔心出現贏家的詛咒——即出價過高而失敗。
  • 「拍賣理論」折桂,斯坦福兩教授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項委員會主席彼得·費吉森(Peter Fredriksson)說,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提供的拍賣理論是理解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從基礎理論開始,後來將其研究結果用於實際應用中,這些應用已遍及全球。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不僅研究了拍賣的運作方式,還為難以以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例如射頻)設計了新的拍賣形式。
  • 今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拍賣理論」究竟是什麼?
    諾獎委員會授予二者 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00萬美元)獎金,以表彰「拍賣理論(auction theory)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在很多普通讀者的印象中,「拍賣」就是藝術品、珠寶、住房等資產的銷售方式。但事實上,「拍賣無處不在,還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從廣義上說,你去超市買瓶水,也是拍賣的一種。」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史丹福大學師徒檔因拍賣理論獲獎
    來源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史丹福大學師徒檔因拍賣理論獲獎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拍賣理論為什麼能獲獎?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兩位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經濟學家——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獲獎理由為「改進拍賣理論,發明新拍賣形式」。什麼是拍賣理論?這兩位經濟學家又為何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青睞?拍賣理論為什麼能獲獎?在實際生活中,不少商品、服務都是以拍賣方式進行的,這令拍賣理論成為近四五十年來經濟學學科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 兩位斯坦福教授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改進拍賣理論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獲獎。諾獎委員會表示,新的拍賣模式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基礎研究如何能夠隨後產生造福社會的發明。這個例子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是同一群人發展了理論和實際應用。因此,獲獎者對拍賣的開創性研究對買賣雙方和整個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 拍賣專家也能獲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引來質疑
    消息來源BBC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在拍賣理論方面的研究卓著,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威爾遜教授提出了一種拍賣理論,即拍賣前拍賣品的價值是不確定的,但最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例如,無線電頻率的價值,或某一特定地區礦產的體積。他還提出了一個理論,解釋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在估計拍賣品最高實際價值後,往往給出低於該價值的出價:他們擔心所謂的「贏家詛咒」——為贏得拍賣而出價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