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贏了今天,輸了未來
1/4、拍賣中的「贏家詛咒」
每一年,我都會寫一篇介紹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理論的文章。
比如拍賣理論解釋了拍賣中「贏家詛咒」的現象,即成功拍得拍品的人更容易後悔,這個現象同樣也是投資中的常見現象——階段性大勝者容易長期跑輸。
「贏家詛咒」不僅僅是一種心理現象,它也是真正存在的結果:有經濟學家計算了1954-1969年間墨西哥灣1223份原油開採租約拍賣的稅前回報率,發現這些公司的平均現值損失約為每份租約192128美元,其中僅有22%的租約是盈利的,16%的租約不盈利,62%的租約更是一無所獲。
這兩位經濟學家用數理模型證明了「贏家詛咒」在某些拍賣形式中必然存在,還親自針對拍品的不同特點,設計了一系列的方法讓拍賣結果更合理。
那投資中的「贏家詛咒」跟拍賣中的「贏家詛咒」是一回事嗎?
拍賣理論並不能直接解釋。股票成交的機制是賣方和買方連續競價,跟拍賣不同,但如果抽出其中某一個階段的行為,跟拍賣還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
拍賣的四種基本形式中,公開競價的有兩種,一種是」英式拍賣「,就是從低往高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一種是「荷蘭式拍賣」,即從高往低報價,心理價位最高者即第一個出價者得。
另一種跟拍賣類似的行為是「招標」,區別只在於:拍賣中的競拍者是買家,而「招標」中的競標者是賣家——出賣施工或設計的勞動,獲取金錢。
股票交易就是同時進行的拍賣與招標,站在這個角度看——
股價單邊上漲中,買盤相當於「英式拍賣」,因為股價不斷上升,你想要出價成功,必然要出全場最高價;而賣家是「荷蘭式拍賣」中的競拍者,總是心裡預先準備了一個價格,到了這個價格,你才肯賣出。當然,股票交易買賣方和拍賣時的買賣方是相反的,準確的說叫招標——「荷蘭式招標」。
股價下跌中,買盤相當於「荷蘭式拍賣」,股價不斷的下跌中,你要判斷何時出手;而賣盤相當於「英式拍賣」,股價不斷下降,你想出價成功,必然要出全場最低價(同樣,買賣方是相反的,應該叫「英式招標」)。
這麼一來,拍賣理論就可以解釋股票交易中的很多現象,包括「贏家詛咒」。
2/4、私人價值和公認價值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維克瑞是「拍賣理論」的開山鼻祖,他認為拍賣品有兩種價值:一種是「公認價值」,比如梵谷的畫能拍幾個億,因為這是大部分買家都願意接受的價格;一種是「私人價值」,因為拍賣品對每一個人的價值都不一樣,一個喜歡梵谷者的出價常常比市場價高,高出的那一部分就是「私人價值」。
「私人價值」是拍賣的基礎,一個商品如果只有「公認價值」,就好比普通的100元紙幣,根本不需要拍賣。
正是因為一樣東西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私人價值」最大者出價最高,所以就有了「拍賣」這種特別的資源配置形式。
投資界最有名的拍賣是「巴菲特的午餐」,用拍賣理論解釋,這是一個經典的只有「私人價值」,沒有「公認價值」的拍賣品。
如果是一個普通人,這頓午餐一錢不值,但對於崇拜巴菲特或想要借巴菲特名氣實現自己目的的人,價值就大了。
這些只存在「私人價值」的拍賣品,拍賣者純粹是為了自己的「私人價值」定價,人人不同,沒有公認的標準,自然不存在「贏家詛咒」。
所以「贏家詛咒」出現的原因在於,大部分被拍賣的物品都是既有「私人價值」,也有「公認價值」,而拍賣者為了追求「私人價值」而扭曲了「公認價值」。
拍賣理論有一個經典的例子:一個黑盒子裡有一筆錢,誰也不知道具體數量,但有一些信息可以估算出大致範圍,現在讓一群人競拍,價高者得,請問最後結果出現「贏家詛咒」的可能性有多大?
不難想像,提供的信息越多,猜的人越多,最後猜出的平均數肯定越接近真實情況。如果大家都按猜到的錢出價,那個出價最高的人肯定高於平均價,也就是高於真實錢數。
這就是「贏家詛咒」。
當然,實際情況更複雜。「贏家詛咒」也可能對賣家不利。因為競拍者擔心「贏家詛咒」,就會壓低報價,如果算出來的數字是50元,很可能只會出價45元,如果猜的人不多,最後的競價結果仍然可能低於賣家的心理預期。
所以「贏家詛咒」總體上不利於拍賣。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黑盒子裡的錢數既然是固定的,為什麼說它也有「私人價值」呢?
第一、因為賣方給出的信息是不明確的,不同的人計算的結果不同,這是「私人價值」的主要成因。
所以現在的拍賣,拍賣方一定會給出足夠多的信息,一方面消除競拍者盲目叫價形成的「贏家詛咒」,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競拍者判斷「公認價值」,以消除對"贏家詛咒"的擔心,敢於出價。
第二、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有些人風險偏好低,不喜歡虧錢的感覺,更有可能出低價;而有些人風險偏好高,更有可能出高價,爭取賺錢的機會,風險偏好也是一種「私人價值」。
第三、跟拍賣形式有關。同時存在「私人價值」和「公認價值」的拍賣品中,」英式拍賣「最容易產生高價,更容易出現"贏家詛咒"。」荷蘭式拍賣「價格較低,比較容易低於賣方的預期,這也是本屆諾貝爾獎得主之一的Milgrom的理論成果之一。
Milgrom認為,出價越透明,競拍者之間的交流越多,越容易受到他人出價的影響。這在牛市買股票中特別明顯:開盤前,你有一個買入的心理價位,但如果股價一開盤就突破了這個價格,而且越漲越高,你大概率會頭腦一熱,追高上去,而成交的那一瞬間,你就開始後悔了。
以上就是「拍賣理論」中比較有名的幾個觀點,下面就可以看一看,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投資決策的。
3/4、自由現金流貼現中的「公認價值」與「私人價值」
前面說過,股價的定價中,有一些類似拍賣的機制,所以我們也可以用拍賣理論去看看——比如說,茅臺的股價中有多少是「公認價值」,有多少是「私人價值」?
價值投資中最基礎的估值理論認為,一家公司的市值等於未來自由現金流的貼現。這就是一個既包含「公認價值」,又包含「私人價值」的定義。
自由現金流,即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後的現金收入,這都是有客觀數據支持的,所以,未來自由現金流屬於估值中的「公認價值」部分。
但因為這些錢是「未來的」,要評估它們的現值,就要貼現。貼現本質上是預期收益,這是一個主觀的標準,有人投資茅臺是為了發大財,預期收益至少20%以上;有人投資茅臺是為了保值,只要高於無風險收益幾個點,比如6%,就OK了。
低貼現率者的定價高於高貼現率者的定價,如果想買一家公司的投資者大部分是低貼現率者,那麼股價定價必然高,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才是低貼現率者青睞的呢?
低貼現率代表低預期收益,既然預期收益低了,我就要從低風險進行補償,長期而言,經營的高確定性代表低風險。
正如拍賣理論所說,拍賣方要給出足夠多的信息幫助競拍者確認價值,才能消除投資者對「贏家詛咒」的擔心,敢於按估值出價。打個比方,為什麼梵谷的畫很貴,不僅僅是因為畫的價值高,更重要的是因為價值穩定。因為梵谷代表了一個特殊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畫家已經死了,供給數量是固定的,未來的確定性更強。
茅臺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奢侈品和中國人的「送禮硬通貨」,其「公認價值」相對透明,自然它的定價更多由「低貼現率投資者」給出的高估值決定。
拍賣理論還提示了股價短期波動對投資者的傷害。
Milgrom的理論告訴我們,同時存在「公認價值」和「私人價值」時,「英式拍賣」更容易不利於競拍方,使其陷入「贏家詛咒」。
前面我說過,股價上漲中,買盤相當於「英式拍賣」中的競拍者,隨著上漲的氛圍越來越濃,更容易讓人誇大「公認價值」,搶到股票的人則陷入短期賺錢,但長期套牢的「贏家詛咒」。
而股價下跌時,賣盤相當於「英式拍賣」(準確的說是英式招標)中的競標者,人人爭相低價出貨,隨著下跌的氛圍越來越濃,更容易讓人無視「共認價值」,賣出股票者則陷入短期減虧,但長期丟失底部籌碼的「贏家詛咒」。
4/4、「高景氣度策略」與「低估值策略」
牛市中,最樂觀者才能拿得住股票,熊市中,越悲觀的人越缺乏抄底的欲望,這些人都是階段的贏家,但這些「贏家」,靠的是對眼前利益的過度追逐。
然而長期而言,如果不能在牛市氛圍中賣掉股票,不能在熊市中找到低價的籌碼,這就是「贏家詛咒」。
天風策略有一篇報告《估值和盈利哪個更重要》,通過對A股的回測,分析了高景氣度策略和低估值策略的收益回報對比。
所謂「高景氣度策略」,即買入當季業績增速比較高的企業,這些往往都是當時最強勢的品種;「低估值策略」是買入PE或PB相對歷史百分位比例更低的企業,報告得出的結論是:
如果你追求的是1年以內的相對收益——相當於基金業績的排名,「高景氣度策略」是最佳策略,即買入景氣度高的股票最重要(即業績短期增長),而估值並不重要;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3年以上的絕對收益——即個人投資者的目標,那「低估值策略」是更好的方法,即買歷史估值區間百分位更低(注意,不是低PE)的股票——必然是那些景氣度比較低的板塊。
拍賣場上,大部分競拍者事先都做了充足的準備,有明確的心理預期價格。但在拍賣中,隨著拍品信息的更多披露,隨著拍賣師營造的氛圍升級,更重要的是競拍者頻頻舉牌,價格一路上漲,喪失拍品的恐懼也越來越深……這些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在價格突破你的心理價位後,忽然加速,變成了無盡的壓力,你終於喊出了那個讓你陷入"贏家詛咒"的價格。
正是同樣的心理,大部分價值投資者都自以為是長期主義者,都知道「長期回報,複利增長」最重要,卻屢屢在排名壓力或短期收益的「真香誘惑」下陷入"贏家詛咒"。
無論投資能力提升到何種程度,我們都時刻面對著自己內心深處的非理性的挑戰。
作者:思想鋼印9999連結:https://xueqiu.com/9277793488/161161691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