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李。
今天我們來聊聊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0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的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而頒獎理由是兩位學者在「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對新拍賣形式的發明」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其研究與實踐「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都受益」。
他們為難以用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開發了拍賣形式,例如無線電頻率、捕魚配額、機場降落位、碳排放額度,或特定地區的礦物數量等等。
米爾格羅姆出生於1948年,現年72歲。米爾格羅姆教授1970年在密西根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此後,他曾在舊金山的大都會保險公司做了幾年精算師的工作,隨後入職俄亥俄州的諮詢公司。
贏家詛咒
首先什麼是拍賣理論?
拍賣理論是博弈論的應用分支,而博弈論素來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選題。
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通常不重視價格形成的具體過程,而拍賣理論則有效解釋了市場經濟中價格形成的內在機制,即在規則明確時,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市場參與者,應當用何種價格獲取商品,也就是說,經濟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商品價格如何收斂於均衡價格。
通常來說,人們總是把東西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或者從出價最低的人那裡買下來。
而拍賣理論背後常常又與「贏者詛咒」相聯繫,經濟學家們發現,在拍賣會後,很多人看似獲得了拍品卻會感覺自己拍價過高了。
在某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的小品《賣拐》曾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中有一個橋段,趙本山飾演的「大忽悠」將輪椅以競價拍賣的形式賣給了範偉,雖然範偉贏得了拍賣,卻買回了價格嚴重高估的商品,結果再一次被「忽悠」上當。
這就是典型的「贏者詛咒」。
贏者詛咒指在任何形式的拍賣中,為了獲得勝利而付出了太高的成本,名義上的勝利者實際上可能損失慘重。
在拍賣中,由於標的的實際價值不確定,或者標的價值很難被準確估計,競拍者只能根據主觀預估出價,最高出價者中標後,由於其他競標者對標的的估價都比他低,他就會產生自己出價過高的印象。
而這種情況將會使競拍者的利潤過低,這樣贏得競拍的公司很可能會出現虧損。加上標的物的複雜性,「贏者詛咒」在現實中帶來的問題更多更棘手。
有一個典型例子:上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35美元,高價拍得油田所有權的企業後來怎麼樣了?
結果顯示,在墨西哥灣油田拍賣中(這種拍賣的競標價分布區間非常廣,最高的往往是最低價的好幾倍,甚至是次高價的數倍),贏者最終在財務上出現虧損,或實際收益嚴重低於預期。
可是在這之後,競標者往往沒有體現出任何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特徵,多次重複相同的拍賣遊戲,最後結果並沒有實質性改觀,虧損的嚴重程度也隨著投標者數量的增加而不斷加劇。
「贏者的詛咒」源自市場中潛在投資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潛在投資者分為有信息群(informed investors)和無信息群(uninformed investors),無信息群容易遭受所謂「贏者的詛咒」式的損失。
除了信息不對稱,還有來自人們對自己信息的盲目自信。有消息群由於自身的信息優勢,更清楚真實價格的區間,所以在向上喊價的拍賣市場中佔據優勢,而無信息群由於對競拍物品的認識較為模糊,更加容易受到拍賣場所價格氣氛的蠱惑而用高價拍得物品。
也就是說,成為拍賣場上的「贏者」,卻受到了財富上的損失「詛咒」。但是市場中沒有誰擁有上帝視角,每一個無信息群成員並不知道自己「無信息」,甚至可能還會因為自己的競拍成功而洋洋自得。
人們傾向於過高估計和使用了自己所擁有的信息,過高估計自身的能力,卻可能由此陷入了「贏者的詛咒」陷阱中。大多數人由於維持自身內在價值的認知需要,會對其自身知識的準確性過度自信。
遠離贏家詛咒
那麼,如何打破贏者詛咒呢?從拍賣形式上完善遊戲規則是個不錯的方法。而如何設計出更好用的拍賣形式,一直都是困擾經濟學家的難題。
一般拍賣有四種常見的方式:
英式拍賣,也就是競拍者由低到高競價,價高者得;
荷式拍賣,拍品由高到低叫價,直到有競拍者表示接受為止;
一階密封價格拍賣,競標人分別在信封中寫下自己的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並且支付其所報價格;
二階密封價格拍賣,競標人分別在信封中寫下自己的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但只支付報價第二高者所報的價格。
通常拍賣的結果取決於三個因素:拍賣的規則,拍賣對象的估值,競標者所有的信息。拍賣理論可以解釋這三個因素是如何支配競標者的行為,還可說明如何設計拍賣,以創造儘可能多的價值。
當遇到多個拍品同步拍賣的情況下,拍賣競價就變得十分複雜。
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通過設計出效果最佳的「同步多輪加價競拍(SMRA)」的方案,幫助政府實現了預期收入最高,並且最高效率的結果。
也就是著名的無線電頻譜許可證的全新拍賣方式,之後被全世界效仿。
在同步增價多輪拍賣的設計中,拍賣方將所有的可供拍賣的牌照同時進行拍賣。拍賣分多輪進行。在每輪中,買家可以對一個或多個牌照分別密封報價。每輪競拍結束後,拍賣方公布該輪每個牌照的最高競拍價,而下輪拍賣的起始價將在之前輪的最高競拍價基礎上加價5%~15%。買家每輪均要求至少對一定比例的牌照報價,否則將失去未來輪的競價資格,而且買家提交的報價均要求比該輪起始價高。同步增價多輪拍賣一定要在對所有牌照都沒有更高報價時才結束。
多輪拍賣的設計方式可以充分地揭示信息,保證拍賣結果更加有效,避免「贏者詛咒」。
拍賣分析的難點在於,競標者的最佳策略取決於他對其他參與者將在拍賣中出價的看法是服務於拍賣的理論,用於完善拍賣的機制,幫助賣方更好的預測到買方能接受的最高價。
就像「英式拍賣」之所以能在全球這麼盛行,就因為它很好的把握了買方的心理預期,往往能達到一樣商品的極限價值。
不過,目前來看,贏者詛咒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過改變競價方式減輕。比如英式(升價)拍賣就比降價拍賣好的多,因為在報價的過程中,部分競價者對拍賣品的價值估計公開了,所以總體來說競價者變得對自己的估計更有信心,不那麼擔心贏家詛咒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英式拍賣現實中運用最廣的原因之一)同樣,如果拍賣方適當披露信息,也有幫助作用。
為什麼人人都要懂點「拍賣理論」
在波瀾壯闊的市場行情中,人們很難認清某個價格到底是財富的「金鑰匙」,還是「贏者詛咒」,你所做的每一次決策的當下,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不是盲目衝動的。
除了大家熟悉的拍賣藝術品、車牌拍賣等,很多經濟活動本質上都屬於拍賣,看似離普通人很遠的拍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比如高考志願填報、應聘時薪資談判、企業併購、項目招標、土地拍賣等等。
理論上來說,學會「拍賣理論」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做投資決策,比如如何出價、如何買到地段好,性價比高的房子。
為了防止掉入「贏者詛咒」陷阱,投資者或者公司更值得做反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企業併購。美國《商業周刊》的研究結果發現,75%的企業併購是完全失敗的。麥肯錫諮詢公司曾對《財富》500強和《金融時報》250強企業進行的116項購併做過統計:其中23%的企業通過併購獲得了效益,61%的企業失敗,還有16%的併購企業成敗未定,並且,企業收購的規模越大,擴大經營面越廣,其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企業併購其實就和拍賣關係非常相似。當一家公司宣布要併購某個目標企業時,該目標企業往往會引起多家公司的興趣,這些公司會相繼加入到競購行列中,使併購價格被不斷抬高,最後最為自信的併購方將開出最高的併購價格,而這一價格可能大大超出目標公司的實際內在價值,以致企業無法通過正常的經營方式進行彌補。
而大部分併購企業都認為某項併購對企業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會產生足夠的協同效應,併購後共同創造的價值將遠遠高於併購付出的代價。
但事實上併購所付出的代價非常大,有不少收購方經常發現,併購後的整合難度往往高於最初的預期,企業併購後常常會耗費大量的管理成本、整合成本等,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日常經營。
公司現金流充裕的時候,不少公司決策層會陷入併購衝動,甚至很多併購活動依靠的是大量負債進行的,因而常常把公司的資金鍊條逼得過於緊張,從而帶來巨大的風險。
但如果公司設定一個現金餘額或負債比例極限,就能使公司對投資計劃留有餘地。這類約束機制的安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決策的效率,並帶來一定的決策成本,甚至可能失去一些併購的機會。
但至少能降低現金流壓力和企業經營風險,
畢竟企業要的是成功的制度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