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期待之下,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45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名單揭曉,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Wilson)獲此殊榮。
作為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拍賣設計師,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型拍賣形式的發明」成為二者獲獎的主因。
不可忽視的「師徒」
「其實我從來沒有真的參加過拍賣會。」在頒獎之後的記者會上,當被問及最後一次在拍賣會上的收穫時,現年83歲的羅伯特·威爾遜坦言。
但這並不妨礙羅伯特·威爾遜成為拍賣理論領域的領軍人物。
1937年,羅伯特·威爾遜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他以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本科,並接連在哈佛拿到了工商管理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後,羅伯特·威爾遜從美國東海岸遷居到加利福尼亞州。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短暫工作後,他於1964年進入史丹福大學任教至今。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的研究員、前官員和理事會成員、被美國經濟學協會授予「傑出研究員」稱號……羅伯特·威爾遜所獲的榮譽累累。
巧合的是,這次的另一位獲獎者保羅·米爾格羅姆正是在其指導之下完成了博士論文。保羅·米爾格羅姆1948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早年求學於史丹福大學,獲得統計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
在拍賣領域,這對師徒的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作為博弈論及其應用方面的專家,威爾遜發表過一系列關於掠奪式定價和價格戰相關的學術著作。從1980年代起,威爾遜對於拍賣機制設計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成為電信、交通和能源等領域的拍賣與競標機制設計的權威學者。
在拍賣領域,羅伯特·威爾遜的重要貢獻是開發了具有共同價值的物品拍賣的理論,這種價值事先不確定,但最終每個人都一樣,例如,射頻的未來價值或特定區域內礦物質的數量。根據這一理論,威爾遜闡述了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傾向於將競標價格置於自己對共同價值的最佳估計以下:他們擔心中標者的詛咒,即付出太多而輸掉。
保羅·米爾格羅姆則制定了更為籠統的拍賣理論,不僅允許共同的價值,而且允許不同投標人之間的私人價值。他以多種眾所周知的拍賣形式分析了出價策略,證明了當投標者在出價過程中了解彼此的估計價值時,這種格式將給賣方帶來更高的預期收益。他所提出的「相關評價」、「聯繫原理」,以及對於「同時向上叫價拍賣」的設計都極大豐富了拍賣理論的內容。
「歷史上最大的拍賣」
理論只是第一步,二位經濟學家不僅闡明了拍賣工作是如何運作的,以及競標者以特定方式行事的原因,而且利用他們的理論,發明了一種針對商品和服務的新型拍賣形式。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通常不重視價格形成的具體過程,而拍賣理論則有效解釋了市場經濟中價格形成的內在機制,即在規則明確時,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市場參與者,應當用何種價格獲取商品,也就是說,經濟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商品價格如何收斂於均衡價格。
1994年,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FCC)對頻譜許可證的拍賣使得這一新型拍賣形式名聲大噪。當年7月24日,FCC舉行的第一次頻譜拍賣會在華盛頓的歐姆尼·肖漢姆賓館舉行。在經歷了整整5天、共47輪的拍賣後,五張頻譜許可證終於以合理的價格各歸所屬。
不同人舉牌,最後價高者得,這是拍賣的基本原理。但在具體操作中,不同的拍賣設計將會極大影響拍品最後的歸屬和成交價格。採取怎樣的拍賣機制,才能讓頻譜許可證落入最能合理使用它的人手中,同時又能得到一個較為合理的成交價格,這是一個不小的考驗,而頻譜許可證又是難以定價的物品。在經過大量論證後,上述拍賣最終選擇了向上叫價拍賣機制。
《紐約時報》稱之為「歷史上最大的拍賣」,而在設計這次拍賣規則的專家小組中,最為關鍵的人物正是保羅·米爾格羅姆。
1994年拍賣會的大獲成功也使得這種針對難以定價的物品的拍賣形式廣為流傳,許多國家的無線電頻道拍賣仍在使用他們設計的方式。2017年,美國採用了二位經濟學家所設計的激勵拍賣模式,成功拍賣600MHz頻段。
激勵拍賣即通過市場手段,鼓勵現有頻譜持有者自願放棄頻譜使用權,並通過頻率的重新規劃分配來優化頻譜資源配置的拍賣方式。不同於以往的頻率拍賣,激勵拍賣增加了以市場化手段組織頻率回收的階段,頻率持有者基於自願的原則放棄頻率使用權。這為頻譜資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根據史丹福大學官網的介紹,保羅·米爾格羅姆設計的拍賣機制在經歷過無數次複製和修改,用於數十個全球範圍內涉及數千億美元的無線電頻譜、電力和天然氣的拍賣。除此之外,米爾格羅姆還曾建議微軟網絡拍賣贊助搜索,以及谷歌首次公開募股拍賣股票等等。
到實踐中去
「今年的經濟學獎獲獎者從基礎理論開始,將其結果用於實際應用中,這些應用已遍及全球。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諾貝爾獎項委員會主席弗萊德克森坦言。
從2015年安格斯·迪頓因為對消費、貧窮與福利方面的研究而獲獎,到去年三位經濟學家「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摘得獎項,再到今年聚焦於拍賣理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對於實踐的重視可見一斑。
「這是第一個明確承認現代經濟學研究日益實證化的諾貝爾獎,未來這樣的諾貝爾獎可能會越來越多,」2015年,密西根大學的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賈斯汀·沃爾弗斯曾表示。而現在,諾貝爾經濟學獎「走近社會」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在這次的頒獎詞中,諾貝爾獎委員會寫道,「拍賣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們總是把東西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或者從出價最低的人手中購買。如今,每天都有價值無數的物品在拍賣會上易手,不僅有藝術品和古董,還有證券、礦產和能源,公共採購也可以通過拍賣的方式進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樊明太表示,作為市場機制的一種,拍賣理論中的市場機制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從經濟研究的角度來說,拍賣理論在完善市場機制設計方面是一種比較好的、有影響力的理論。一般來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是在提出機制後,又有很多發展和推演,拍賣機制在提出之後也有很多發展和推演,引用比較多。
樊明太進一步提到,拍賣市場與普通市場有一些區別,比如買方和賣方所處的地位。最經典的使用到拍賣理論的例子就是藝術品交易,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且不好定價,就可以通過拍賣這種機制來確定價格,發現其價值。除了藝術品市場,排放權交易市場也會應用到拍賣理論等。對於難以定價的商品而言,拍賣機制提供了一種交易機制,拍賣理論促進了市場機制設計和完善,因此在實踐中也促進了排放權交易、藝術品交易等新市場機制及其完善機制。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拍賣與博弈論的聯繫更緊密,最近幾年,學界對拍賣機制的研究也比較多,不僅是博弈論,管理工程方面也有很多研究。在現實中,拍賣理論的應用也比較多的,比如銀行在處置不良資產時就會用到拍賣理論。
在坦言自己從沒真正參加過拍賣會的同時,威爾森也表示,「如果你在搜尋引擎上看到一條廣告,這個廣告位通常是以拍賣的形式賣出的。所以你可能經常會撞見拍賣的情況。對了,我妻子補充說,我們在eBay上買過滑雪靴,這也是通過一次拍賣拿到的。」
至於兩位經濟學家自己對拍賣理論的看法,北京商報記者也發出了採訪請求,不過截止發稿暫未收到回復。(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