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2020-10-08 小鍾課堂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

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

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如果看看最近的新聞,真的可謂是應驗了這些人的話語。

在剛剛結束的剛剛結束的第6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大賽上,中國隊以5金1銀,215分的高分拿下總分第一,領先第二名整整30分!

這樣的優異成績,說明我們的青少年應該不比美國的差啊!

再看看今年諾獎獲得者,基本上全是歐美的科學家,在生理學獎方面,就只有一位叫做陳志堅的留美科學家獲得了提名,當然最後落選了。

為什麼我們的青少年能夠在國際上斬獲奧賽冠軍,就是培養不出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呢?

如果你真的相信這是教育體制的問題,那你就錯了!



如果論教育體制的話,相比美國的精英教育,我們的教育體制不僅能培養人才,還能保保證教育的公平。

美國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富有家庭的孩子才能享受的優質的教育,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學校混完;相反我國優質的高中以公立為主,大部分孩子都能夠享受到條件不錯的教育資源,而且我國中考已經進行了第一輪人才選拔,能夠進入重點高中的孩子,都是能堪大用的人才。



我國諾獎不如美國的真實原因並不複雜,就是時間問題!

如果我們把時間倒退100多年前,在科技方面我們就已經遠遠落後歐美了。歐美靠著科技的進步,領先世界的時候,我們還處在封建農業社會。

而在這100年間,我國飽受軍閥割據、戰亂的影響,根本就無力發展教育、發展科技,這就導致了科技方面的嚴重落後。

進入新中國,在廢墟上,開始了國家的建設,科技的發展,但這已經落後歐美100年了,同時也面臨著歐美的技術封鎖,就這樣我們一步步走到今天,科技創新僅次於美國,SCI論文世界第一,科研人才數量世界第一,質量世界第二。



既然科技追趕上來了,為何如今只獲得一項諾貝爾科學獎呢?

對於這個問題,只需要看看這些年諾獎的得主和其科研成果的年代就明白了。

就拿今年生理學獎來說,阿爾特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發現C肝的存在,霍頓是在80年代提取到了C肝病毒的基因序列。

這說明諾獎頒發的科研成果都是30年前甚至更早的,即使是屠呦呦的青蒿素也是上個世紀發現的,而我國技術爆發也就10年不到的時間,要想獲得諾獎還需要繼續等待。



當然也不得不承認我國基礎教育方面的確欠缺,面臨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認為,基礎教育決定了我國科技的未來,阿里創始人馬雲給我國基礎教育投入大量資金。

但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有限,基礎教育除了公辦學校外,還需要社會教育資源的參與。思瑪德教育成立10年來,一直堅持為學校教育賦能,致力於基礎教育的發展,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人才培養奉獻綿薄之力。



老師認為,我們不必緊盯著諾獎不放,也不必用諾獎來揶揄國內的科學家。作為中國的科學家,最大的榮譽不是諾獎,而是能夠研發出為國為民的科技成果,就像陳薇教授研發新冠疫苗一樣,就像鍾南山院士制定防疫方針,就像張伯禮院士利用中醫科學抗疫,就像袁隆平解決10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他們獲得的「共和國勳章」「人民英雄稱號」分量比諾獎重千倍萬倍!

中國的科學家,就應該以為國家服務而驕傲!

相關焦點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我國諾獎爆發的時間還需等很久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已經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和美國的差距也越來越小。經濟的崛起,代表著對科技的投入越來越多,目前我國大部分科技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雷射和量子領域已經領先世界了。除了經濟之外,基礎教育的發展對諾獎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疑問:我國人口14億,為何諾獎只有兩個?
  • 張首晟辭世 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原標題: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辭世,他的團隊發現「天使粒子」,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來源/復旦大學12月6日上午來自美國的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出生於上海的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目前,我國已能生產T800等較高端的碳纖維,但日本東麗掌握這一技術的時間是上世紀90年代,可見我國高端環氧樹脂產業落後於國際的情況更為嚴重。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從2004年起,饒毅和魯白、鄒承魯在《自然》增刊上發表過有關科技體制的文章,回國後,他又多次批評國內科技體制以及學術界風氣。
  • 國人何時再獲諾獎:一個沉默的話題
    科學網作者:李明陽  諾獎中的和平獎、文學獎,由於多多少少涉及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其公正性、權威性存在些許爭議。其他四個獎項,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的諾獎提名,通常都沒有多大爭議。
  • 曾經連續獲得諾獎的日本,為什麼總在談研究能力下滑問題?
    截止到2019年12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755人,尚未有人獲得諾獎(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生理學醫學獎,但屠本人並非院士),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諾獎的候選人,中國媒體還不太關注中國學者獲獎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非常之少。日本沒有院士制度,但到了諾獎頒布前後,媒體總會集中報導其研發方面的各種大家。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目前,我國已能生產T800等較高端的碳纖維,但日本東麗掌握這一技術的時間是上世紀90年代,可見我國高端環氧樹脂產業落後於國際的情況更為嚴重。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工學院生物和生物工程教授Pamela J.Bjorkman與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化學系希金斯研究教授Jack L.Strominger獲獎,理由是「確定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是分子免疫學中的一個裡程碑式發現,有助於藥物和疫苗開發」。「我認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對免疫學的寵愛會繼續下去。」科睿唯安亞太區分析師王琳博士如是說。
  • 馬光遠:中國和諾獎的距離,更遠了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北京交大教授王元豐:諾獎已經過時!認真看了內容,非常有道理
    這兩天,諾獎的消息充斥著整個網絡,美國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成為今年諾獎最大贏家。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所謂的「公知」藉此攻擊我國,認為我國科研能力低下,科學體制不行,甚至嚴重到教育和人種,真的是惡毒至極。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不過,交流內容絕對貨真價實和最新前沿進展,有機會和權威頂級大咖,甚至諾獎得主網聊請教。諾獎得主自己調侃說:「我講課或學術報告從來不乏聽眾。今天不僅沒有真實聽眾,而且還對著電腦屏幕「網聊」,不知道說什麼了」(通常聽眾關閉視頻)。諾獎得主腫瘤免疫學家Dr.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諾獎理財啟示錄
    前不久,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因「改進了拍賣理論和創造了新的拍賣形式」獲獎。同時,這兩位教授將分享1000萬克朗的獎金,折合人民幣近800萬。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7月1日,林道諾獎得主論壇組委會專門為三位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舉行記者招待會,這一禮遇並沒有讓錢永健覺得自己很「特殊」。他身著淺藍色的長袖襯衣和黑色長褲,從容回答來自世界各地記者的提問。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在新澤西利文斯頓長大。16歲時憑藉一個金屬易受硫氰酸鹽腐蝕的調查項目,在美國全國性獎項「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中獲一等獎。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這些涉嫌造假的論文都是發布於世界頂級學術期刊,時間跨度從2001年到2016年,長達16年,造假手段主要是通過一圖多用、數據PS,和地質大學在《Science》上的造假手段如出一轍,看來天下烏鴉一般黑,論文造假不是我國的特產嘛。
  • 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文|家庭教育自助參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又引發了大眾對於諾獎的討論。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不過,有些年輕人對諾獎不屑一顧,甚至調侃和嘲諷,這個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你可以調侃科學家,但是請不要調侃科學。我們簡單剖析一下諾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諾獎的意義。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