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
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
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如果看看最近的新聞,真的可謂是應驗了這些人的話語。
在剛剛結束的剛剛結束的第6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大賽上,中國隊以5金1銀,215分的高分拿下總分第一,領先第二名整整30分!
這樣的優異成績,說明我們的青少年應該不比美國的差啊!
再看看今年諾獎獲得者,基本上全是歐美的科學家,在生理學獎方面,就只有一位叫做陳志堅的留美科學家獲得了提名,當然最後落選了。
為什麼我們的青少年能夠在國際上斬獲奧賽冠軍,就是培養不出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呢?
如果你真的相信這是教育體制的問題,那你就錯了!
如果論教育體制的話,相比美國的精英教育,我們的教育體制不僅能培養人才,還能保保證教育的公平。
美國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富有家庭的孩子才能享受的優質的教育,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學校混完;相反我國優質的高中以公立為主,大部分孩子都能夠享受到條件不錯的教育資源,而且我國中考已經進行了第一輪人才選拔,能夠進入重點高中的孩子,都是能堪大用的人才。
我國諾獎不如美國的真實原因並不複雜,就是時間問題!
如果我們把時間倒退100多年前,在科技方面我們就已經遠遠落後歐美了。歐美靠著科技的進步,領先世界的時候,我們還處在封建農業社會。
而在這100年間,我國飽受軍閥割據、戰亂的影響,根本就無力發展教育、發展科技,這就導致了科技方面的嚴重落後。
進入新中國,在廢墟上,開始了國家的建設,科技的發展,但這已經落後歐美100年了,同時也面臨著歐美的技術封鎖,就這樣我們一步步走到今天,科技創新僅次於美國,SCI論文世界第一,科研人才數量世界第一,質量世界第二。
既然科技追趕上來了,為何如今只獲得一項諾貝爾科學獎呢?
對於這個問題,只需要看看這些年諾獎的得主和其科研成果的年代就明白了。
就拿今年生理學獎來說,阿爾特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發現C肝的存在,霍頓是在80年代提取到了C肝病毒的基因序列。
這說明諾獎頒發的科研成果都是30年前甚至更早的,即使是屠呦呦的青蒿素也是上個世紀發現的,而我國技術爆發也就10年不到的時間,要想獲得諾獎還需要繼續等待。
當然也不得不承認我國基礎教育方面的確欠缺,面臨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認為,基礎教育決定了我國科技的未來,阿里創始人馬雲給我國基礎教育投入大量資金。
但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有限,基礎教育除了公辦學校外,還需要社會教育資源的參與。思瑪德教育成立10年來,一直堅持為學校教育賦能,致力於基礎教育的發展,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人才培養奉獻綿薄之力。
老師認為,我們不必緊盯著諾獎不放,也不必用諾獎來揶揄國內的科學家。作為中國的科學家,最大的榮譽不是諾獎,而是能夠研發出為國為民的科技成果,就像陳薇教授研發新冠疫苗一樣,就像鍾南山院士制定防疫方針,就像張伯禮院士利用中醫科學抗疫,就像袁隆平解決10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他們獲得的「共和國勳章」「人民英雄稱號」分量比諾獎重千倍萬倍!
中國的科學家,就應該以為國家服務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