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連續獲得諾獎的日本,為什麼總在談研究能力下滑問題?

2020-10-09 秦朔朋友圈

· 這是第3562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4k+ ·

· 陳言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2020年度諾獎分別於10月5日~7日發布了生理學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這三個自然科學獎。

三個獎都與日本無緣。

在正式發布之前,很多日本媒體蠢蠢欲動,對三個自然科學獎中可能會獲獎的日本學者做了大量的猜測。雖然未能猜對,但能做猜測,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日本科研能力很強的表現。

筆者現在就住在中國科學院各個研究所聚集的中關村,每天散步就能在各個研究所穿行。截止到2019年12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755人,尚未有人獲得諾獎(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生理學醫學獎,但屠本人並非院士),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諾獎的候選人,中國媒體還不太關注中國學者獲獎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非常之少。

日本沒有院士制度,但到了諾獎頒布前後,媒體總會集中報導其研發方面的各種大家。京都大學今年還為該校教授獲獎準備了媒體見面會,筆者的媒體朋友也在5日這天特意在京都大學等待發布物理學獎。結果當天沒有日本學者獲獎,他感覺相當沮喪。

2017~2019年,日本連續三年獲得諾獎,讓日本媒體對2020年日本科學家再度獲獎期待很大。但另一方面,進入10月後,閱讀日本的各種報導,感覺這裡對未來非常沒有底氣,感嘆科研能力下滑的文章也很多。

日本的科研能力真的下滑了嗎?

昭和:前人栽樹的自由時代

到2020年諾獎發布之前,日本共有25人獲獎,另外有3人出生在日本,但現在已經獲取了日本之外的國籍。25人中,物理獎9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醫學獎5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經濟學獎0人。

筆者查閱了2010年以後的獲獎情況,其中:

  • 物理學獎獲得者為赤崎勇(1929年生)、天野浩(1960年生)、梶田隆章(1959年生);

  • 化學獎獲得者為根岸英一(1935年生)、鈴木章(1930年生)、吉野彰(1948年生);

  • 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為山中伸彌(1962年生)、大村智(1935年生)、大隅良典(1945年生)、本庶佑(1942年生)。

從獲獎者的出生年份看,他們的成果大都是在昭和(1926~1989年)時期,特別是1945年二戰以後形成的。梶田及山中的研究成果,則是在平成(1989~2019年)早期獲得的,那時還能延續昭和風骨。

1945年以後的昭和後半期,日本學界能夠具有獨特的研究能力,其成果也能為世界承認。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日本在1945年從法西斯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後,其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同時實現了科研的迅速進步,自由、獨立不僅僅在創立企業上表現出來,從事社會活動上也得到體現。在學術方面,學者按照自己對科學的理解,從事具有特色的研究,幾乎不追求經濟回報,一心在某一條崎嶇的小路上不畏艱險奮勇攀登。

日本的諾獎獲得者大都沒有太多的論文,不是學會的負責人,更不是政府機關的顧問,物理學及化學也幾乎和日本企業沒有什麼利益關係。

看了2020年日本媒體對有可能獲得諾獎的日本學者所做的報導,發現:

  • 生理學醫學方面,有東京大學中村祐輔名譽教授、生物現代研究所前田浩理事長、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松村保廣客座研究員和京都大學森和俊教授;

  • 化學方面,是東京大學的兩人——卓越教授及藤田誠教授;

  • 物理學方面,東京大學十倉好紀教授、東京大學古澤明教授、東京工業大學西森秀稔特任教授等在日本及國際學界獲獎呼聲甚高。

筆者在日本留學期間,多次去東京大學等日本的物性研究中心參觀,和相關學者有過非常多的交流。對物性、磁性等多少有些了解,知道那些基本上屬於上個世紀80年代比較流行的研究內容,日本至今在相關研究上依舊保持著某種熱情,雖說這些研究中有些和超導等有關聯,但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實驗及理論框架的構築,和企業的關聯不多。

昭和時代,日本一直保持了經濟上的持續發展。歐美國家在戰後的經濟發展隨著兩次石油衝擊的到來,在1974年前後基本進入了停滯狀態,但日本接著又向前發展了15年。

尤其是1970年以後,日本經濟已經有了豐厚的積累,大學不用依靠企業的捐贈,單憑國家的教育預算就能夠將科研推行下去,這讓日本在科研上保有了很多獨創研發。日本諾獎獲得者最後的成功,與這個時代的日本經濟發展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平成:每年縮減1%教育經費

筆者在1989年去日本留學,讀完博士課程後,在日本從事教育工作,並度過了十幾年時間,過程中見證了日本教育從昭和的鼎盛走向平成式微的過程。

進入2020年10月後,日本的一些報導讓筆者特別感同身受。

首先是10月4日的日本國家電視臺NHK所作的關於博士課程人數不斷減少的報導。

從NHK發布的圖看,每100萬人中獲取博士學位的人,在2008年日本為131人,到了2017年反而下降到了119人。如果在10年時間裡,日本人口出現了增加,這有可能稀釋了博士人數,但實際上這期間日本人口數量在減少。

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供的數字看,2008年日本人口為1.2769億人,2017年1.2675億人,減少了94萬人(減少0.73%),但百萬人中的博士人數在比率上是縮減9.16%。

日本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有個調查,也反映了2008~2013年日本百萬人中博士學位擁有者的演變情況,看得出來是明顯出現了下滑,從比率上看,要遠比美、德、法、英、韓等國低,只是比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高一些。

從博士入學人數看,2008年以後不斷減少,每年為1.6萬人上下。其中2011年以後緩慢減少,留學生大致佔了15%左右,為2400人上下。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博士生,每年入學人數在1.3萬人上下,和1億日本人口比起來,這個數量確實不高。

為什麼全世界的博士比率都在上升,唯獨日本出現了下滑?這和日本教育支出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幾乎是最少的,是有關係的。

有一點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04年以後,日本文部科學省每年減少1%的教育預算。日本的教育經費支出在政府總支出中只佔9.1%,沒有達到OECD平均數的12.9%。日本的一位曾經的教育界的同僚對筆者說,「(日本)政府大概準備花100年時間,讓教育預算歸零。」

筆者在日本上博士期間,博士2年級便開始在系裡任研究助手(助教),免全額學費,同時可以領到一份和系裡普通助教一樣的工資,算是博士生中非常幸運的人。同屆同學有幾十人,能免學費便已經很不錯了,大部分同學需要繳納高額的學費,生活也要靠家裡資助,或者外出打工。

回到國內,筆者雖不在大學工作,但到大學研究所一看,見中國的博士生幾乎都不用交學費,而且能從研究所領到一份不錯的生活費,平時在研究所或者大學的宿舍生活,衣食住不用擔心,可以拿全部精力去研究。感覺和日本的博士課程的學生有著很大的不同。日本博士人數常年沒有增加,應該和上博士經濟負擔太大有關。

筆者在當研究助手前,也在一家上市企業裡打工。那裡有數萬員工,但除了中央研究所有幾位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外,從未見過有博士學位的人在銷售或者生產一線工作。日本的博士是很少有去企業工作的,上博士課程的一個主要目標便是留校當老師,或者讓導師介紹到其他學校當老師。

上了博士便不能去企業工作,這讓日本的博士人數如同兩座大樓中種植的小樹,永遠也不能長大。

研究經費的不斷縮減,是平成時期日本教育的最大特點。昭和時代那種自由研究、理論探索在平成時代已經日漸減少。現在我回到日本的大學,感覺那些留在學校裡的曾經的同僚,每日埋頭於填寫遞交給文科省的各種報表,剩下一點時間去教書已經很不容易,科研做的真不是很多。

令和——學者變為「官員奴僕」的新時代

也還是10月,日本學界的最高組織「日本學術會議」在會員改選後,將105名候補者的名單提交給新成立的菅義偉內閣時,發現首相只任命了其中的99人,有6人原因不明地被刪除掉了。

筆者讀博士期間和導師多次去過學術會議總部,旁聽過相關的會議,知道這裡成立於1949年,成立的最大的目的是保持學術的獨立性(不再和軍國主義合作),在組織形式上採用自治方式。

日本有87萬人從事研究及大學教育工作,其中文理工各個專業的領軍人物能夠成為這裡的會員,學術會議共有會員210人。

從日本媒體報導的內容看,6名未被任命為會員的教授,或者是對自民黨修改和平憲法持異見,或者在衝繩美軍基地問題上的態度與現任內閣不同。對國家政策、執政黨方針稍有不同見解的人,如今已經不能被日本國家任命為學術會議的會員。日本國家有著很深的重走戰前老路的情懷。

在國家不斷縮減教育經費以後,現有大學不得不爭搶那點有限的科研基金,對國家(文科省)態度極為恭順,文科省的一個小官員足以讓大學教授、校長俯首聽命。而這樣的體制維持十幾、二十餘年後,才有了今天菅內閣直接幹涉學術會議會員人選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筆者把日本媒體看遍,感覺真正看到了菅內閣的跋扈、問題嚴重性的媒體並不在少數,但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最有影響的報紙《日本經濟新聞》要麼不報,報的話也是儘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麼下去的話,2019年開始的令和,也許將變為日本學者、教授聽命於文科省官員,做「內閣奴僕」的一個新時代了。

一旦失去了獨立的研究精神,沒有了經濟成長帶來的在學術上的資助,日本的研發又會怎樣?不論是看日本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是拿日本與其他國家做比較,日本學者的論文總量在不斷減少,質量開始持續下滑。

1981~1983年,日本的論文數量與德、英不相上下,中國更是無法與之比較,但到了2014~2016年,總人口量是韓國2倍的日本,已經和韓國基本一樣。相關曲線在2004年日本開始縮減教育經費時開始出現變化,在所有國家的論文數量都在增加的時候,只有日本出現了不斷減少的態勢。

看論文的影響力,日本產的論文也在2004年前後開始發生轉變,從平緩的維持現狀,開始不再受關注,與中國、美國拉開差距。

為了能更多更高質量地出論文,文科省採用了「選擇與集中」策略,對重點大學重點科研項目集中分配資金。看似合理的對策,卻讓日本的科研能力更加低落。文科省的官員不是科研專家,他們來決定科研方向,最終失敗率要大大超過成功率,讓令和以後的日本愈發失去了在研發、技術革新上獲得成果的可能。

如果沒有新冠疫情,筆者可能會在日本採訪數家企業,詢問他們那裡出獲獎者的可能性。去年10月,筆者就採訪過一家企業,詢問該企業今後員工獲獎可能性時,該企業董事級的高管,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昭和和平成時代已經過去了。」

昭和時代在經歷了法西斯主義對日本也對亞洲主要國家的摧殘後,站在對戰爭的反省上,日本社會有著極為尊重獨立與自由的風氣,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平成初年。

進入21世紀以後,日本不僅在經濟上相當失落,在科研上也已經漸漸地進入到了式微階段,文科省官員的文牘主義、政治家的跋扈,讓這個國家的學者、教授變成了奴隸,已經很難出大家,表面上諾獎獲得者頻出,但實際上昭和及平成的美好歷史已經完全翻了過去。

今後如果有日本自然科學的學者獲得了諾獎,那該是昭和的一線殘光,或者平成的一點迴光返照。今天日本的科研真的到了該重啟獨立、自由精神,徹底變革舊體制的時期了。

  • 作者:日本(企業)研究所執行院長。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日本很難再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截止到2019年12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755人,尚未有人獲得諾獎(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生理學醫學獎,但屠本人並非院士),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諾獎的候選人,中國媒體還不太關注中國學者獲獎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非常之少。日本沒有院士制度,但到了諾獎頒布前後,媒體總會集中報導其研發方面的各種大家。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而事實上,這幾乎是所有日本諾獎獲得的共性。 比如因發現「綠色螢光蛋白,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下村修。 這對生物學研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貢獻。 而讓下村修支持下去的是他的初心:「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 而日本另一位諾獎獲得者中村修二的動機是憤怒。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羅伯特·希勒:備受爭議的塞勒獲得諾獎令人驚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最終花落行為經濟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諾獎委員會對其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用三個學術名詞加以概括:「有限理性」、「社會偏好」、「自我控制」。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理綜獎」為什麼又雙叕頒給了生物領域?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如何?頻頻被 cue 的張鋒,是否真的錯失諾獎?我們聯繫了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貝爾化學獎的看法。高寧:張鋒沒拿獎挺可惜,但也說得過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真快啊!
  •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上個世紀的近100年裡,日本也只有6人獲獎(自然科學領域,下同)。但在本世紀以來的19年裡,日本就有18人(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上榜,被稱為「井噴式獲獎」。而且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全面開花。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日本諾獎熱:從過去榮光到未來目標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在諾貝爾獎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井噴不止,其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雄踞世界第二。本次頒獎之前,日本社會情緒高漲,對日本人在最擅長的自然科學領域裡連續奪獎充滿信心。當然,日本人的自信是有依據的。
  • 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是關於廣義相對論中何時產生引力奇點問題的研究結果。愛因斯坦場方程解的奇點是指物質被壓縮到一個點上的情形(類空奇點),以及光線從無限的的曲率處發出的情形(類時奇點)。「彭羅斯的理論將光線代替時空點,認為光線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理量,這是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統一起來的一種方法。」科普作家張軒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奇點定理證明了黑洞的形成。」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圖片來源:名古屋大學網站17位諾獎獲得者,15人為日本本土博士2016年10月3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自湯川秀樹1949年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第25位獲獎的日本人(含2名日裔)。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
    原標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彭羅斯教授的好朋友、瑞士日內瓦大學量子物理學家尼古拉·吉森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羅傑對於物理學的基礎理論相當感興趣,包括量子學,他能獲得諾貝爾獎我感到非常驚喜。」  這也是天文學領域連續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顯示了該獎項對於未來宇宙探索的重視。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馬成三: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上個世紀的近100年裡,日本也只有6人獲獎(自然科學領域,下同)。但在本世紀以來的19年裡,日本就有18人(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上榜,被稱為「井噴式獲獎」。而且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全面開花。日本人獲得的諾獎數僅次於美國,列世界第二,在亞洲穩居第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說:「花30年到40年的時間,一個基礎科學的發現才能夠被認可。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當有些人嘲笑日本作家村春樹連續好幾年諾貝爾文學獎陪跑時,其實卻沒看到日本在科學領域的迅速發展,這才是「硬實力」,比文學獎要高出幾倍。對於日本在頻頻在科學領域的獲獎,我們不得不認真審視這個亞洲鄰國,這個曾經給我國帶來災難,而且也經歷過戰爭重建,此國到底有何能耐,居然在科學領域如此「高額產出」?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圖片來源:The Nobel Prize官網)這幾天,諾貝爾獎陸續頒布,老熟人村上春樹又一次陪跑文學獎,這位大文豪繼續與諾獎上演「錯過」的戲碼。儘管如此,在今年的諾獎中,日本仍然是贏家。瑞典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日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究方面所做的突出貢獻。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    對於「學」、「腳」這樣的字眼,崔琦依然露出鄉音的註腳,他卻笑說:「我講的是官調河南話」,曾經中國之中的家鄉文化,依然是他的驕傲。    在很多青年學生心中,崔琦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符號性人物,而這位諾獎獲得者,歸來的頭件大事便是關注教育。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聽華人「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朱棣文,這一生獲得的成就數不勝數,其中最重要的當屬1997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於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是第12任美國能源部的部長,現在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