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2021-01-17 中國三門峽網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發布日期:2013-10-25


  
  核心提示: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
  
  22日晚從西安飛來,崔琦與太太馬不停蹄,把遊子回鄉的行程「密密織」。23日,他參觀了河南省博物院,盼望新世紀河南能延續歷史輝煌;他接受河南省省長謝伏瞻會見,分享對河南發展加速度的驚訝;24日,他一口氣趕了兩個「場子」,與河南高校學子親密接觸……這位諾獎得主以治學做人之光,所到之處,掀起了一陣讓家鄉自豪的「諾風」。
  
  「風」行者——崔琦走進河南高校
  
  62年前,小小少年隻身從河南寶豐出發,踏上了香港、美國求學路,行囊裡是慈母一針一線縫製的藍黑棉衣……24日,已逾古稀的崔琦攜太太首次歸鄉,他依然一襲藍黑,出現在河南高校的校園裡,清瘦高挑、精神矍鑠、腳步輕快,臉上,笑容淡定坦然……
  
  談教育:不能是「噠噠噠噠噠」一個調調
  
  近鄉情更怯,可敢問來人?去國62載,已經不需要多餘的語言和動作,一個微笑已經足夠。從24日上午10時,崔琦到達河南工業大學學術報告廳門口開始,親切微笑成為他河南高校行的表情標誌。
  
  對於「學」、「腳」這樣的字眼,崔琦依然露出鄉音的註腳,他卻笑說:「我講的是官調河南話」,曾經中國之中的家鄉文化,依然是他的驕傲。
  
  在很多青年學生心中,崔琦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符號性人物,而這位諾獎獲得者,歸來的頭件大事便是關注教育。
  
  他與在座的師生耐心地討論有關教育的細枝末節,理性地評價中國當前的教育現狀,一方面他犀利地指出,教育不能是「噠噠噠噠噠」一個調調,不能做「觀光」式教育,「上課帶有觀光性,是走別人走過的路。而做研究,帶有探討性質,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一方面,他拭目以待:「百年育人,國家已經做了大力投資,改變一個傳統不能苛求一兩天。」
  
  而當在座學子拋出「崔老師,1998年您獲得諾獎,能否跟我們分享下經驗?」崔琦總是微笑著擺手,在場的一位負責外聯的學校負責人表示,一遇到關於「諾獎」的話題,崔老一定是虛懷若谷「沒啥可說的」。
  
  說糧食:挨餓的時候,目標是填飽肚子
  
  2010年,1087.4億斤;2011年,1108.5億斤;2012年,1127.72億斤。
  
  如果把年份作橫軸,產量作縱軸,3年來,河南以糧為筆,描繪著節節上升的糧食產量路線圖。雖然身在國外,崔琦一直關注河南乃至中國的糧食問題,訪問期間,他幾次向河南工業大學校長張元請教糧食生產和研究,並留下一句質樸的話:「填飽肚子最重要」。而他的家鄉河南,沒有忘記歷史使命,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和中原經濟區、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均提到了國家級戰略定位。
  
  在工大會場,有糧油學院的學生提到有人預測2025年可能會出現的糧食危機,「歐美怎麼評價和研究轉基因糧食?」崔琦的回答斬釘截鐵:「糧食問題不要看歐美餐桌,要看餓著的餐桌。挨餓的時候,目標是填飽肚子,不是食物本質。」
  
  這次歸來,家鄉給崔琦帶來了「想像不到的巨變」,他相信進入新世紀的河南,一定會延續歷史的輝煌,為祖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話自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從鄉下出來,沒有見過城裡的電,我也想過將來回去,讓家裡也有燈。」生存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崔琦在鄭大座談會上說的一句話,輕緩語聲中,卻滿懷深情。
  
  「我確實不是一開始就學物理的。」現場,有青年學子詢問他如何做到從醫到物理的轉變,又怎樣持續保持興趣。崔琦講述了與「現實」和「幸運」的幾度機遇。
  
  作為香港中文學校的學生,中學即將畢業時的崔琦曾經報考臺灣大學的醫學系,這是容易就業的專業。而那一年,香港的中文學校也有了報考國外大學的機會,於是,崔琦抓住了機遇,考上了美國伊利諾伊斯州羅克島奧古斯塔納學院,轉學物理。1961年崔琦從該學院畢業後選擇到芝加哥大學深造。
  
  在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大師史達克教授和被稱為「諾獎搖籃」的貝爾實驗室的羅威爾教授共同引導他走向成功。「我也是學電子的,我知道研究理論比較枯燥,如果沒有特別興趣,研究起來特別困難,真正做理論得特別執著才行。我們要學會從實驗室裡的動手開始,找樂趣,永遠不會boring(厭煩,覺得無聊)。」
  
  追「風」者——河南高校人談崔琦
  
  崔老睿智、謙虛、實誠,帶來的是震撼,給了我們勇氣和希望,一定會給我們帶來質的提升……
  
  鄭大校長劉炯天:大師風範、觸手可及
  
  「大師離我們並不遙遠,這樣的大師是真實的,是觸手可及的。」24日鄭州大學座談會結束,慕名而來的「濟濟人才」爭相向記者勾畫對這位大師的接觸印象。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研二學生小王表示:「他來到我們身邊,帶來的是震撼,學習理論腳踏實地,崔教授給了我們勇氣和希望。」
  
  「崔琦是個學者,大師風範。」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24日與大河報記者分享「諾風」印象認為,崔老以前把北京當做落腳點,現在鄭州大學想邀請他以後把鄭州作為落腳點,把鄭州大學作為落腳點,為了河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河南學界的研究,能夠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
  
  工大副書記王玉斌:
  
  崔老傳授「興趣」、「執著」兩秘訣
  
  「崔教授教給我們一個是『興趣』、一個是『執著』。」會後,河南工業大學常務副書記王玉斌依然向學生們「念叨」著崔琦留給治學者的兩個「秘訣」。
  
  王玉斌說,中國人在智慧、勤奮方面絕不弱於西方人,這從崔教授身上便可看出。他的嚴謹和樸實體現在對糧食問題的關注,「工大在糧油方面的研究崔老問得很細,在生物、環境方面的延伸,他也提了不少問題和建議。」
  
  受崔琦指點,王玉斌說,今年工大將加快國際化步伐,在深度國際教學交流上做文章。
  
  一線老師李新建:
  
  他實誠,不把自己往傳奇人物的故事裡「套」
  
  「對於在物理學圈裡的人,崔教授就像我們身邊的老師和家人一樣,我們既會學習他的理論,也會關注他的動向。」鄭州大學座談會上,鄭大物理工程學院老師李新建一早就來到會議室「佔位」,並第一個舉手提問,會後他還衝到崔琦面前主動握手,李新建告訴大河報記者:「這種感覺不是在追星,雖然他的研究成果給霍爾效應家族帶來了巨大推動,但是他對科學認真,待人很實誠,也不把自己往傳奇人物的故事裡『套』。」
  
  作為一線老師和研究者,他們對崔琦有什麼期待?李新建說:「我們當然希望他能夠多和家鄉學界互動講學,這會給我們帶來質的提升,不過一切期待都要建立在崔老健康情況和個人意願上。」
  
  人物名片
  
  崔琦,漢族,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人,小學畢業以後,到香港培正中學就讀。
  
  1957年香港培正中學畢業,1958年赴美國,就讀於伊利諾伊斯州奧古斯塔納學院。
  
  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
  
  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把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崔琦與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主要表彰他們發現並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
  
  2000年6月,崔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他在霍爾效應家族中的建樹,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記者 朱琨 王燦 文 首席記者 杜小偉 攝影  核心提示 | 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  22日晚從西安飛來,崔琦與太太馬不停蹄,把遊子回鄉的行程「密密織」。
  • 美國華裔諾獎獲得者崔琦62年後回鄉
    10月23日,闊別家鄉62年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重返故土。身為科研巨子,家鄉河南的高等教育發展現狀是崔琦教授關注的重點之一。10月24日,他偕妻子應邀開始了在河南的高校之旅,當天上午,在河南省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領導的陪同下,先後前往河南工業大學、鄭州大學參觀考察,並與學生座談交流,一起聊學習和生活。兩校領導均表示,崔琦教授是中國的驕傲,更是河南的驕傲,希望老先生能對河南的大學教育以及科研給予相關建議。
  • 美華裔諾獎獲得者崔琦時隔62年重返河南故土(圖)
    美華裔諾獎獲得者崔琦時隔62年重返河南故土(圖) >  與大學生交流:要有所成就,不要迎合社會,要遵從自己內心  10月23日,闊別家鄉62年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重返故土。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痛哭!
    母親去世時,崔琦姐姐欲借一把鐵鍬埋葬母親,磕頭下跪求遍全村卻無一人肯借。姐姐崔穎合葬完父母,因過分悲傷,積勞成疾,不久也去世了。1998年崔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當地政府建起了崔琦故居,並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深入去關注,就像是要對歷史的審視。崔琦的經歷是個悲劇,他如今面對自己的成就,看得淡泊,他更願意看到這個世界和平美滿。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一聲痛哭!
    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平頂山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崔琦乖巧聰慧,家裡儘管貧寒,父母都是目不識丁老實巴交的農民,但也設法送他上學。1949年小學畢業後,由於方圓幾十裡沒有中學,崔琦不得不輟學在家務農。1951年,有個機會可以讓他出外讀書,臨行的前幾天,崔母一針一線地為崔琦趕做了一件黑棉襖、一條藍棉褲、兩身內衣和幾雙鞋襪。
  • 諾獎得主崔琦為何不願回祖籍地?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 0 0 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在河南捐資建"希望小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在河南捐資建
  • 諾獎得主美籍華人崔琦為何不願回河南故鄉
    —— 崔琦外甥王達人如果我不出來……我父母就不會死。—— 崔琦47歲的崔明安是崔琦的堂侄。他現在是崔琦舊居的守門人。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00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
  • 諾獎獲得者崔琦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談糧食、談學習興趣。首席記者 杜小偉 攝影    崔琦收到特殊禮物、本報的《厚重河南》後表示:  這套書一定要好好看看,子孫後代也要看  【A05、A06版】
  • 河南籍諾獎獲得者回寶豐省親 63年來首次回鄉
    崔琦與九叔的兒子崔振遠談起家族幾十年來的變化時□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丁需學通訊員楊國棟劉楓 本報訊 4月22日上午,闊別家鄉六十三載的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以及外孫女斯黛拉、阿格尼絲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與久別的父老鄉親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聞訊趕赴當地進行了獨家採訪。 「回來了,回來了。」
  • 諾獎得主崔琦不願回河南故鄉:不出來父母就不會死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00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
  • 諾獎得主崔琦不願回河南故鄉:不出來父母就不會餓死
    來源:南方報業網     崔琦,在河南寶豐出生並長大的美籍華人,1951年赴香港求學,1958年赴美深造,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8年10月13日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感覺他之所以不回去,主要因為那裡是傷心地。
  • 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回鄉訪問
    2014年4月21日-25日,在省、市外僑辦有關負責同志的陪同下,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教授攜家人回到平頂山市寶豐老家探親訪問,與鄉親重敘舊情,與中學、高校師生座談,感受璀璨的中華文化。這是崔琦教授闊別家鄉63年後重回故裡。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71年後回河南老家,崔琦舊居終於等到了主人
    崔琦美籍華人、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6年崔琦出生於河南省寶豐縣1951年去香港求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1967年在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自從12歲被母親送到香港求學後,留在河南的父母相繼餓死病死
  • 崔琦捐建小學寶豐學子受益
    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家鄉寶豐縣捐建的希望小學日前投入使用崔琦教授捐了希望小學又捐電腦  中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記者昨天從寶豐縣獲悉,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捐資35萬元在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建造的崔琦希望小學日前投入使用。
  • 12歲從河南農村走出的崔琦,到美國獲得諾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中國人獲得諾獎的卻很少,不過算上全世界的華人,也就是算上外籍華人的話,也不算太少了,而且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比如楊振寧(2015年由美籍改回中國籍)、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高坤等,今天要講述的是另外一個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2歲從河南農村老家走出的崔琦,到美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 諾獎得主崔琦63年後回河南老家 談兒時往事(圖)
    到鄉親家串門  閱讀提示闊別63年後,4月22日上午,75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二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進院後,崔琦和兒時的夥伴握手合影留念。有人指著一位老人說:「這是你老弟,崔高祥,還記得不?」崔高祥緊緊握住崔琦的手喜極而泣,激動地說:「哥,你可回來了……」  「俺倆老在一起看連環畫,他字寫得漂亮。俺倆在一塊兒背著籮頭薅草、拾柴火、溜紅薯,他一笑就露出兩個小虎牙。」崔琦兒時夥伴崔創說,崔琦離開家鄉5年後曾給家裡寫過一封信,由於崔琦父母不識字,他幫忙回了信。
  • 諾貝爾獎得主崔琦與中國科大學子面對面
    9月4日上午,世界著名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教授與中國科大學子面對面交流,暢談教育和科研,鼓勵他們承擔社會責任。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許武、副校長陳初升等出席了座談會,座談會由侯建國校長主持。崔琦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12歲出河南農村,在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晚年因何後悔?
    本來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形容永遠也不會聯繫在一起,直到1998年,崔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一起獲得了那年的物理學獎。崔琦是誰?他是第六位得到了諾貝爾獎項的華裔,雖然他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我們對他知道的是甚至又少。今天就帶大家來走進這個諾獎得主的一生:七分得意,三分失意。
  • 12歲走出河南農村,在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晚年因何後悔?
    本來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形容永遠也不會聯繫在一起,直到1998年,崔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一起獲得了那年的物理學獎。崔琦是誰?他是第六位得到了諾貝爾獎項的華裔,雖然他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我們對他知道的是甚至又少。今天就帶大家來走進這個諾獎得主的一生:七分得意,三分失意。崔琦出生於1939年,河南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家裡有四個孩子,前有三個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