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痛哭!

2021-01-19 螢火蟲程式設計師沙龍

母親去世時,崔琦姐姐欲借一把鐵鍬埋葬母親,磕頭下跪求遍全村卻無一人肯借。姐姐崔穎合葬完父母,因過分悲傷,積勞成疾,不久也去世了。

1998年崔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當地政府建起了崔琦故居,並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當深入去關注,就像是要對歷史的審視。崔琦的經歷是個悲劇,他如今面對自己的成就,看得淡泊,他更願意看到這個世界和平美滿。


也許是他看透了生命,他的成就父母無法見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劇痛伴隨他一生。


諾獎得主,成為河南寶豐的榮耀。2008年,崔琦榮歸祖國,與中科院開展學術交流,寶豐縣領導曾先後兩次赴京,與來訪的崔琦教授面談,希望他回家鄉看看。崔琦一直推脫。


「他雖然沒有詳細說,但我感覺他之所以不回去,主要因為那裡是傷心地。他父親大躍進期間是在那裡餓死的。他對外的說法是:父母永遠在我的心中,回不回去不重要,不在於形式。」崔琦的外甥說。


我們理解,面對故鄉,他有太多的痛苦的記憶:旱災、水災、蝗災、戰亂;父親在三年「困難時期」被餓死;母親在「文革」初期抑鬱而亡。他不是不想回家,他是沒做好準備,不敢撕開心裡的傷疤呀!


其實,不用多說,我們也明白。崔琦沒有恨這個國家,他不想去追究太多苦難的記憶,他反而樂意為祖國奉獻,他成了中科院的院士,他資助家鄉建設希望小學,他一直盡心盡力做出自己的奉獻!


闊別63年後,2014年4月22日,75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二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外孫女斯黛拉、阿格尼絲終於回到寶豐老家,踏上了魂牽夢縈的故土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思念入骨髓,近鄉情更怯。


範莊村裡花似錦
半是當年識崔翁

痛惜親人終作土

人生如夢太匆匆


當崔琦看到母親生前最後一張照片時,他久久站立,捧著母親的照片用手一遍遍摩挲。他仔細端詳著照片,似乎要把母親的笑容銘刻進腦海中。當記者告訴崔琦,照片背後是他大姐崔穎留下的字跡。崔琦輕輕地說了聲「姐姐」,半天無話。


記者連續問了幾個問題,崔琦含著淚一直沒有回答,只是輕輕地搖了搖手,然後細心地把照片收藏到了上衣口袋裡。

我在電視上看過一段楊瀾在普林斯頓大學採訪崔琦的對話:楊瀾問崔琦,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外出讀書還是留在農村?


楊瀾以為崔琦會這樣回答:如果人不接受教育,一生就會很貧困。


本來笑呵呵的崔琦一下子眼淚洶湧,竟像小孩一樣嚎啕大哭了起來,哽咽著說,「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選擇留在農村,寧願終身當個農民,家裡多個幹活的照顧,也許父親不會餓死,母親也不會病死。」


震撼!震撼!這樣的回答意外地震撼我們的心靈!在崔琦先生心裡,他就希望永遠是父母親身邊的好孩子,他寧願放棄更好的生活,去盡孝,去務農照顧家庭!崔琦先生雖然在美國功成名就,但他心裡永遠抹不去,未曾盡孝於雙親的遺憾。  

楊瀾說,採訪崔琦教授是她採訪生涯中最感人的一次,當時她根本沒想到崔琦教授會如此回答,她也跟著哭了。

諾貝爾獎算不算成功?當然算,對許多人都是終生難以企及。


但在親情和人倫面前,特別是相對於人的生命,就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鼓勵和刺激每個人都去追求成功的時代。但在成功之上還有些其他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人格、尊嚴和親情。


俯視當下,追憶過去,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我們的人民是從苦難中成長起來的,家破人亡,餓殍遍地的場景,經常充斥在歷史的長河中。


如今,國家富裕了,人民有錢了,可是,能忘記歷史嗎?能夜郎自大嗎?


有錢沒錢,不能決定我們是否幸福。而要反思自己,勉勵自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個社會還不夠完美,我們怎能吝嗇自己的善意?

相關焦點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一聲痛哭!
    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平頂山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崔琦乖巧聰慧,家裡儘管貧寒,父母都是目不識丁老實巴交的農民,但也設法送他上學。1949年小學畢業後,由於方圓幾十裡沒有中學,崔琦不得不輟學在家務農。1951年,有個機會可以讓他出外讀書,臨行的前幾天,崔母一針一線地為崔琦趕做了一件黑棉襖、一條藍棉褲、兩身內衣和幾雙鞋襪。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記者 朱琨 王燦 文 首席記者 杜小偉 攝影  核心提示 | 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  22日晚從西安飛來,崔琦與太太馬不停蹄,把遊子回鄉的行程「密密織」。
  • 諾獎得主崔琦為何不願回祖籍地?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 0 0 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發布日期:2013-10-25     核心提示: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
  • 諾獎得主美籍華人崔琦為何不願回河南故鄉
    —— 崔琦外甥王達人如果我不出來……我父母就不會死。—— 崔琦47歲的崔明安是崔琦的堂侄。他現在是崔琦舊居的守門人。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00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
  • 農家走出的諾獎獲得者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農家裡走出的諾獎獲得者1939年出生於河南平頂山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的崔琦,家庭環境並不盡如人意。儘管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卻也有著廣闊的眼界。在家庭比較貧窮的情況下,母親設法將聰慧懂事的崔琦送進學堂。
  • 美籍華人、諾獎獲得者崔琦回河南故裡省親(圖)
    4月21日至22日,闊別家鄉63年的美籍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教授攜家人回到老家河南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省親。
  • 諾獎得主崔琦不願回河南故鄉:不出來父母就不會死
    崔琦,在河南寶豐出生並長大的美籍華人,1951年赴香港求學,1958年赴美深造,1982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00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
  • 諾獎得主崔琦不願回河南故鄉:不出來父母就不會餓死
    來源:南方報業網     崔琦,在河南寶豐出生並長大的美籍華人,1951年赴香港求學,1958年赴美深造,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8年10月13日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感覺他之所以不回去,主要因為那裡是傷心地。
  • 12歲從河南農村走出的崔琦,到美國獲得諾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中國人獲得諾獎的卻很少,不過算上全世界的華人,也就是算上外籍華人的話,也不算太少了,而且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比如楊振寧(2015年由美籍改回中國籍)、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高坤等,今天要講述的是另外一個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2歲從河南農村老家走出的崔琦,到美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在河南捐資建"希望小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在河南捐資建
  • 諾獎得主:美國若沒有華人學者,可能會跌至二流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前部長、圖片來源:DARREN HAUCK | THE NEW YORK TIMES在中美兩國緊張局勢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美國學界人士意識到,他們正在失去美國創新力量的重要力量之一——華人學者。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
  • 崔琦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崔琦事跡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託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學的畢業生。瑞典皇家科學院十三日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新聞公報說,斯託爾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 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
  • 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偕家人回家鄉寶豐省親
    □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丁需學通訊員楊國棟劉楓    本報訊4月22日上午,闊別家鄉六十三載的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以及外孫女斯黛拉、阿格尼絲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與久別的父老鄉親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
  • 12歲出河南農村,在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晚年因何後悔?
    本來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形容永遠也不會聯繫在一起,直到1998年,崔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一起獲得了那年的物理學獎。崔琦是誰?他是第六位得到了諾貝爾獎項的華裔,雖然他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我們對他知道的是甚至又少。今天就帶大家來走進這個諾獎得主的一生:七分得意,三分失意。
  • 12歲走出河南農村,在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晚年因何後悔?
    本來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形容永遠也不會聯繫在一起,直到1998年,崔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一起獲得了那年的物理學獎。崔琦是誰?他是第六位得到了諾貝爾獎項的華裔,雖然他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我們對他知道的是甚至又少。今天就帶大家來走進這個諾獎得主的一生:七分得意,三分失意。崔琦出生於1939年,河南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家裡有四個孩子,前有三個姐姐。
  • 諾獎物理學花落三家,他們都是天體物理學大牛
    迪迪埃·奎洛茲因開發新的天文儀器和實驗技術而獲得了2011年BBVA基礎科學知識前沿獎(與米歇爾·麥耶共同獲獎),並首次觀察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2017年,他獲得了沃爾夫物理學獎。"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諾貝爾寫於1895年、要求設立五大領域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他最先提到的領域。諾貝爾要求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僅3位女性獲獎,12位華人獲獎
    最年輕的物理學獎獲得者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勞倫斯·布拉格,他於1915年與父親威廉·布拉格一起獲得諾貝爾獎時年僅25歲。 迄今最年長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阿瑟·阿什金,他於2018年獲獎時已96歲高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