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崔琦與九叔的兒子崔振遠談起家族幾十年來的變化時,眼含熱淚,激動不已。 右圖:崔琦與家鄉親人握手問候、敘舊交談。
□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丁需學通訊員楊國棟劉楓
本報訊4月22日上午,闊別家鄉六十三載的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以及外孫女斯黛拉、阿格尼絲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與久別的父老鄉親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聞訊趕赴當地進行了獨家採訪。
「回來了,回來了。」上午10時,車剛到村口,十裡八村的鄉親們奔走相告。高高的個頭,消瘦的身材,矍鑠的精神,這是崔琦教授一下車給鄉親們留下的第一印象。
剛剛回到村裡的崔琦教授不顧舟車勞頓,和家人一同來到由他出資興建的崔琦希望小學看望師生。在學校的辦公室裡,崔琦教授詳細了解了該小學的建造過程、學校的管理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目前學校在校學生200多人,其中寄宿生110多人。」該校校長崔樺楓介紹說。崔樺楓還帶領崔琦教授及家人參觀了學校的食堂和餐廳。整齊的餐桌,潔淨的餐具令崔琦教授很是欣慰。
離開小學,崔琦教授一行來到村裡,剛下車的他立刻被鄉親們團團圍住。離家六十三載,再次聽到濃濃鄉音的崔琦教授頓時熱淚盈眶。而他未變的鄉音,也一下拉近了與鄉親們的距離。
在鄉親們的簇擁下,崔琦教授和家人一起來到了崔琦事跡展覽廳。幼時經歷的一幅幅畫面在眼前再次展現。看到自己小時候與同學玩耍踢毽子的場景,崔琦教授問:「現在小孩兒們還玩這些嗎?」旁邊的人立馬說:「現在的小孩子們還玩兒。」說話的人頓時引起崔琦的注意,他說:「我好像記得你,你是九叔家的弟弟,你叫什麼?」「我叫崔振遠,我們聽說你要回來,趕來見見你……」崔振遠興奮地說。
眼前舊居中的三間草房,讓崔琦教授為之動容。他走進父母的臥室,看到當年的老箱子,把家人們拉到箱子前,講述了箱子的用處並留影紀念。西屋廂房裡擺放的石磨、耬、犁、耙、鋤等農具一下子勾起了他童年的記憶,他向家人講述了小時候用農具幹活的情景。離開舊居前,他還和夫人一起種植了一棵椿樹。
臨行前,崔琦教授特意前往堂兄弟崔高翔家和侄子崔明傑家看望,並與他們合影留念。
連結
崔琦(英文名:DanielCheeTsui),漢族,1939年2月28日出生於寶豐縣,小學畢業後到香港培正中學就讀。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
系教授,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1998年10月13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00年6月,崔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崔琦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第六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本報記者丁需學通訊員王長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