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63年後首回家鄉寶豐探親

2020-11-27 映象網

    

  崔琦在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與老家親戚拉家常

    

    4月23日上午,崔琦偕夫人參觀寶豐一高

  映象網訊(記者 王俊生 巫曉 通訊員 楊國棟 何五昌/文圖)拳拳桑梓心,濃濃家鄉情。4月22日、23日,闊別家鄉寶豐63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家人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現年75歲的崔琦與多年未見的家鄉親人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

  2013年10月,記者曾將15年前受託珍藏的一張崔琦母親的老照片轉贈崔琦,令其大為感動。這一次,今報記者跟隨崔琦,再次記錄下崔琦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捐建的崔琦希望小學

  「去希望小學看看,一直是我心坎裡的事情。」這是崔琦教授攜家人到達寶豐後說得最多的話。平頂山市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崔琦希望小學,是崔琦於2007年投資興建的。

  4月22日上午,崔琦攜家人到達寶豐之後,沒有停歇,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去學校看看在那裡讀書的孩子們。當天上午,當崔琦和家人一起走進崔琦希望小學二年級教室時,全班小學生齊聲說:「崔爺爺好,感謝您為我們創造了好的學習環境。」崔琦微笑著向大家點頭致意。

  在一年級的教室裡,崔琦讓8歲的外孫女斯黛拉向全班同學問好。斯黛拉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並畫了笑臉和心作為裝飾。教室外,崔琦希望小學的兩名小學生向崔琦的兩個外孫女贈送了大熊貓布偶作為禮物。

  隨後,崔琦和家人又來到學校辦公室,全面了解小學建設過程、管理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交談中,他回憶起童年時的自己帶著乾糧去學校讀書等情形。隨後,崔琦又參觀了學生的食堂和餐廳操作間,看到孩子們的餐桌排列有序,餐具乾淨整齊地擺放在消毒櫃裡的時候,崔琦臉上露出了笑容。

  被家鄉人的熱情打動 聽到鄉音熱淚盈眶

  參觀完崔琦希望小學之後,崔琦攜家人回到了故居。聞訊而來的鄉親們把道路兩旁、舊居附近、文化廣場上圍得水洩不通,他們都想親眼看一看從這裡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剛走下車,立刻被家鄉親人圍住,有的向他問好,有的招呼他到家裡坐坐。離家63載後,崔琦教授第一次在老家門口聽到帶著濃濃鄉音的問候,頓時熱淚盈眶。而他未變的鄉音,也一下子拉近了與鄉親們的距離。

  在親人的簇擁中,他和家人一起來到了崔琦教授事跡展覽廳。幼時的經歷,通過一幅幅畫面在眼前展現。舊居中的三間草房,讓崔琦教授為之動容。他走進屋,在堂屋中父母的照片前合影留念;走進父母的臥室,看到當年的老箱子,他把夫人、女兒、女婿和外孫們拉到箱子前,向他們講述箱子的用處,並留影紀念;西屋廂房裡,放著石磨、耬、犁、耙、鋤等農具,這一下子勾起了他童年的記憶,不停地向家人講述他小時候用農具幹活的情景。之後,他還和夫人琳達女士一起種植了一棵椿樹。

  緊接著,崔琦教授又到兄弟崔高翔家和侄子崔明傑家,並與他們合影留念。整整一個上午,崔琦教授都沉浸在濃濃的鄉情中,用流暢的家鄉話與親人交流,場面無比溫馨。

  「我一直驕傲的家鄉文化今天終於見到了」

  寶豐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曲藝之鄉」、「魔術之鄉」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4月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等分別參觀了大營鎮清涼寺村汝官窯遺址、宋宮汝瓷和香山寺,近距離感受家鄉的璀璨文化。

  22日下午,經過近半個小時的車程,崔琦與家人來到了位於大營鎮的清涼寺村汝官窯遺址。家鄉的土,家鄉的人,家鄉的文化,當一切都真實地呈現眼前時,崔琦教授激動地說:「以前我在與朋友的交流中,聽他們多次提到汝瓷,也多次說起寶豐,我一直驕傲地說,那是我家鄉的文化,今天終於親眼看到了。」

  崔琦教授走進清涼寺村汝官窯遺址的現場,他一邊看,一邊認真聽文物部門負責人介紹汝官窯,還不時地向家人作以簡要翻譯。

  參觀期間,崔琦對汝瓷的燒制過程十分感興趣,在汝官窯遺址參觀後,他們又來到宋宮汝瓷參觀了汝瓷燒制的每個流程。在宋宮汝瓷的雕刻間,崔琦仔細端詳,認真觀看雕刻的花紋並給予稱讚。

  23日上午,崔琦與夫人琳達在香山寺住持的陪同下,參觀香山寺。崔琦教授在參觀中說,小時候自己對香山寺沒有什麼印象,只是聽說過。這次通過實地參觀,真實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同時也通過這些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感受到了家鄉的文化。

  對寶豐的教育事業寄予厚望

  「我已離開家鄉多年,但對家鄉的教育事業還是很關心。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培養人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把眼光放遠,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孩子們探索科學的奧秘,做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啟迪者。」4月23日上午,崔琦偕夫人參觀了寶豐一高,並與教師們座談。在座談會上,崔琦希望寶豐一高能更多地為國家培養出棟梁之才,同時告誡孩子們,上學期間一定要打好基礎,「這真的很重要」。

  此外,崔琦教授還關切地詢問了學生吃飯、住宿等生活問題,並對教師們提出的關於學校交流、物理教學等具體問題一一作了回答。

  座談會後,崔琦教授揮筆題字:「寶豐縣第一高級中學」,並與學校老師合影留念。據悉,結束了幾天的行程之後,今天(4月24日),崔琦將在河南省城建學院與高校師生座談。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 出資35萬元捐建寶豐希望小學
    中廣網河南頻道鄭州消息 近日,記者從寶豐縣委宣傳部獲悉,生於寶豐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崔琦教授將在範莊捐建一所希望小學。據悉,崔琦教授是全球第一位為我國希望小學捐款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諾獎得主崔琦63年後回河南老家 談兒時往事(圖)
    到鄉親家串門  閱讀提示闊別63年後,4月22日上午,75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二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進院後,崔琦和兒時的夥伴握手合影留念。有人指著一位老人說:「這是你老弟,崔高祥,還記得不?」崔高祥緊緊握住崔琦的手喜極而泣,激動地說:「哥,你可回來了……」  「俺倆老在一起看連環畫,他字寫得漂亮。俺倆在一塊兒背著籮頭薅草、拾柴火、溜紅薯,他一笑就露出兩個小虎牙。」崔琦兒時夥伴崔創說,崔琦離開家鄉5年後曾給家裡寫過一封信,由於崔琦父母不識字,他幫忙回了信。
  • 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回鄉訪問
    2014年4月21日-25日,在省、市外僑辦有關負責同志的陪同下,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教授攜家人回到平頂山市寶豐老家探親訪問,與鄉親重敘舊情,與中學、高校師生座談,感受璀璨的中華文化。這是崔琦教授闊別家鄉63年後重回故裡。
  • 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偕家人回家鄉寶豐省親
    左圖:崔琦與九叔的兒子崔振遠談起家族幾十年來的變化時,眼含熱淚,激動不已。    □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丁需學通訊員楊國棟劉楓    本報訊4月22日上午,闊別家鄉六十三載的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以及外孫女斯黛拉、阿格尼絲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與久別的父老鄉親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
  • 闊別63載——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回鄉省親
    4月22日,在闊別63年後,75歲的崔琦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寶豐縣肖旗鄉範寨村範莊自然村。這個出自範莊的農家孩子,多年來輾轉探索,登上科學巔峰,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歸來已是古稀之年。在農家小院,堂弟崔高祥握著崔琦的手,共話往事,激動失聲。  上午9點多,崔琦來到位於村裡的小學,這是他2007年捐資35萬元建起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小學。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一行
    闊別63年後,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返回平頂山寶豐老家。4月22日、23日,先後參觀考察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等文博單位,零距離感受家鄉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省、市外僑辦等有關同志陪同考察。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痛哭!
    母親去世時,崔琦姐姐欲借一把鐵鍬埋葬母親,磕頭下跪求遍全村卻無一人肯借。姐姐崔穎合葬完父母,因過分悲傷,積勞成疾,不久也去世了。1998年崔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當地政府建起了崔琦故居,並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深入去關注,就像是要對歷史的審視。崔琦的經歷是個悲劇,他如今面對自己的成就,看得淡泊,他更願意看到這個世界和平美滿。
  • 12歲走出貧困山村,拿到諾貝爾獎,75歲回到家鄉,父母已雙亡
    在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一位叫崔琦的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他的成長成才經歷十分傳奇。1998年,崔琦因發現並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特殊現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因此成為第6位華裔諾獎獲得者。當人們把各邊的長度一量出來,崔琦一口就說出了地塊的面積,眾人驚嘆不已。對於崔琦的天賦,父母十分看重和珍惜,但當時農村的教育條件很差,崔琦上完小學後,無法在方圓幾十裡找到一所中學就讀,於是暫時輟學回家務農。「是金子總會發光」。
  • 河南籍諾貝爾獎得主崔琦:我寧願留在家鄉做一輩子農民,奉養父母!
    這牽涉到崔琦的生年爭議。據崔琦展館介紹,他生於1939年。這也是崔琦對外的通行說法。生於1933年的範莊小學校長金克敬說,曾經有北京記者在範莊採訪後,就年齡問過崔琦,崔琦落淚說記不清了。一種可能性是,崔琦1951年離開內地去香港時,將年齡從15歲改為12歲。
  • 農家走出的諾獎獲得者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這是楊瀾在二十年的訪談人生中寫下的感慨。子欲養而親不在,世間倫理的殘酷莫過於此。人在陽間行走的這一遭是對生命的敬畏,有些事情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具有意義。在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進行採訪後,楊瀾深刻感受到了他心底的悔恨與悲苦。
  • 美國華裔諾獎獲得者崔琦62年後回鄉
    10月23日,闊別家鄉62年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重返故土。   崔琦簡歷   崔琦教授1939年出生於河南省寶豐縣,1982年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1998年他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目前唯一的河南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一聲痛哭!
    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平頂山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崔琦乖巧聰慧,家裡儘管貧寒,父母都是目不識丁老實巴交的農民,但也設法送他上學。1949年小學畢業後,由於方圓幾十裡沒有中學,崔琦不得不輟學在家務農。1951年,有個機會可以讓他出外讀書,臨行的前幾天,崔母一針一線地為崔琦趕做了一件黑棉襖、一條藍棉褲、兩身內衣和幾雙鞋襪。
  • 河南籍諾獎獲得者回寶豐省親 63年來首次回鄉
    崔琦與九叔的兒子崔振遠談起家族幾十年來的變化時□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丁需學通訊員楊國棟劉楓 本報訊 4月22日上午,闊別家鄉六十三載的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以及外孫女斯黛拉、阿格尼絲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與久別的父老鄉親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聞訊趕赴當地進行了獨家採訪。 「回來了,回來了。」
  • 崔琦捐建小學寶豐學子受益
    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家鄉寶豐縣捐建的希望小學日前投入使用崔琦教授捐了希望小學又捐電腦  中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記者昨天從寶豐縣獲悉,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捐資35萬元在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建造的崔琦希望小學日前投入使用。
  • 12歲從河南農村走出的崔琦,到美國獲得諾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比如楊振寧(2015年由美籍改回中國籍)、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高坤等,今天要講述的是另外一個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2歲從河南農村老家走出的崔琦,到美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 這個河南農村娃了不起,獲得過諾貝爾獎
    年2月28日,崔琦出生在距河南寶豐縣城10公裡左右的肖旗鄉範莊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從此,崔琦每隔三五年都回祖國一趟。他詳盡介紹國際上物理學的最新研究熱點,建議中國開展二維電子系統物理和低維量子體系物理的研究,並積極推動《中美原子、分子和凝聚態物理研究合作備忘錄計劃》的實施。獲得諾貝爾獎後,崔琦回來的就更勤了。
  • 崔琦:從農家子弟到諾貝爾獎獲得者
    見到他的人很難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獎得主這些顯赫的桂冠聯繫在一起——他就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的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崔琦。  從農家娃到諾獎得主  1939年2月28日,崔琦出生在河南寶豐縣範莊一間用磚石和土坯建造的農舍裡。
  • 崔琦表示自己不願回家的原因:父母永遠活在我心中,形式並不重要
    這是楊瀾在二十年的訪談人生中寫下的感慨。子欲養而親不在,世間倫理的殘酷莫過於此。人在陽間行走的這一遭是對生命的敬畏,有些事情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具有意義。在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進行採訪後,楊瀾深刻感受到了他心底的悔恨與悲苦。或許對於一些看透生命本質的人來說,世俗打造的枷鎖、牢籠並不能圈養住自身的信念。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71年後回河南老家,崔琦舊居終於等到了主人
    崔琦美籍華人、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6年崔琦出生於河南省寶豐縣1951年去香港求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1967年在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諾貝爾獎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崔琦-傷心的故鄉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 0 0 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 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