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已揭曉,2020年再次沒有中國人獲獎。
諾貝爾獎設立100多年以來,迄今為止只有莫言和屠呦呦2位中國人獲此殊榮,算上2015年從美國籍改回中國籍的楊振寧,也只有3個中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不過,全世界華人獲得諾貝爾獎者則多出很多,如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高坤等,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一位叫崔琦的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他的成長成才經歷十分傳奇。
1998年,崔琦因發現並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特殊現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因此成為第6位華裔諾獎獲得者。
出身貧苦農民家庭
1939年2月28日,崔琦出生於河南省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崔琦出生時,他的父親崔長生42歲,母親王雙賢也41歲了。他上面有三個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加之父母中年得子,對他自然是寵愛有加。但由於家境不好,崔琦自小就與父母和姐姐們一起勞作。
崔琦的母親王雙賢出身大戶人家,當時王家擁有良田數百畝,是方圓幾十裡有名的大戶。王雙賢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她溫柔善良,很能幹而且很有主見。
但由於王雙賢父親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不送她進私塾讀書,所以王雙賢識字不多。也正因如此,王雙賢將讀書和成才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唯一的兒子身上。後來,每當提起母親,崔琦總是充滿感激之情。
崔琦的母親不僅有遠見,而且善於培養孩子勤奮務實和吃苦耐勞精神。農忙時,崔琦隨父親一起在地裡幹活,鋤地、播種、施肥、澆水他樣樣精通;農閒時,崔琦就去放牛,或者出去割草、砍柴等。
出身平凡天資不凡
崔琦聰明過人,上小學時已具備相當高的數學水平。土改時期,村裡曾經把他叫去跟著分地,無論三角形、菱形、梯形或者不規則的地塊,都難不住他。當時有個遠近有名的老會計,故意找了一快叫「一桿旗」的地塊為難他。這塊地呈很不規則的三角形。當人們把各邊的長度一量出來,崔琦一口就說出了地塊的面積,眾人驚嘆不已。
對於崔琦的天賦,父母十分看重和珍惜,但當時農村的教育條件很差,崔琦上完小學後,無法在方圓幾十裡找到一所中學就讀,於是暫時輟學回家務農。
「是金子總會發光」。195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12歲的崔琦意外獲得一個外出求學的機會,他的人生也由此而改變。
香港完成中學學業
雖然崔琦已經12歲,但他畢竟只是個孩子,而且是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農村娃。
崔琦臨行前,母親不分晝夜地為他做各種遠行準備工作,一針一線縫被褥,做衣服,……
臨行前,母親反覆囑咐崔琦:「你要記得,出去必須努力讀書,只有這樣你才會有個好前途……」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首詩最能準確描述他們母子當時的心境。
1951年秋,崔琦進入香港培正中學讀書。但他根本沒想到,他離開家門,居然長達63年才回到家鄉,而且與父母的分別,居然成了與父母的永別!
由於地域、環境、語言障礙等原因,崔琦最初無法適應香港的生活,他曾多次給父母寫信表達想要退學的念頭。但他母親的回信非常堅決:「你不要想家,只有你安心地讀書,才是父母最大的安慰。」
在父母的支持下,崔琦發奮苦讀,拿下全額獎學金,最終順利完成中學學業。
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歲的崔琦已長大成人,他對於自己的命運前途有了自己的清晰認識和設計。1958年,崔琦遠赴美國留學,就讀於伊利諾州奧古斯塔納學院。
以優異成績從奧古斯塔納學院畢業後,崔琦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於1967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28歲的崔琦,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他進入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從1982年起,崔琦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領域的研究。
1984年,崔琦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
經多年不懈努力,崔琦發現了遜電子在強磁場、超低溫條件下互相作用,能形成某種特異性質的量子流體。
電子量子的發現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8年10月13日,崔琦也因此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他一起共同獲得該獎項的還有德國科學家施特默和美國科學家勞克林。
同年,崔琦還獲得了美國富蘭克林物理學獎。
63年不回家鄉的難言之隱、心頭之痛
崔琦是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由於他一直關注祖國科學事業,與中國科學界人士有著密切的科技交流,2000年,他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並當選為香港科學院的創院院士。
崔琦1999年接受楊瀾的採訪,被楊瀾認為是她一生中最感人的一次採訪。
崔琦去美國後一去不返,並不是他不想念家鄉,更不是數典忘祖,而是因為他有不願為外人道的難言之隱。
1958年起,中國開始了持續3年的「大饑荒」,餓死了許多人,崔琦的父親也在那場饑荒中被餓死。
父親死後不久,出身於大戶人家的母親,因為背負「裡通外國」的罪名,受到不公正待遇,最後鬱鬱而終。
父母相繼去世,崔琦深受打擊,備受煎熬。崔琦曾明確表示,他不願回家,因為「父母永遠活在我心中,形式並不重要」。
在他的記憶深處,永遠會想起父母年輕時的影子,父母永遠會在夢中與他溫情相遇。至少在夢中,一切都會停留在原來的樣子,地老天荒,永不改變。為了一份美好的回憶,他選擇留在異國他鄉。
魂牽夢繞葉落歸根
人總是會老的,人老的時候,葉落歸根的想法會越來越強烈,畢竟崔琦的血脈裡流動的是中國人的血。
2014年,經歷半個多世紀後,75歲的遊子終於回家了。
崔琦攜夫人、女兒、女婿、外孫,在闊別63年之久後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生他養他的故鄉。
彈指一揮間,12歲的懵懂少年,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當踏入河南寶豐家鄉的土地時,崔琦百感交集,淚如泉湧,他失聲痛哭,他哭得就像一個孩子。
當楊瀾再次問他:「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外出讀書,還是留在農村?」
「我寧願當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崔琦再次毫不猶豫地回答。
子欲孝而親不在,這也許就是人生最殘酷的事情。
楊瀾在《一問一世界》中如此寫道:「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好,社會的承認也好,都不足以彌補他的失去和心中的痛。」
人才難得,希望更多的中國孩子能成長為優秀學者,更多中國人能取得重大成就,獲得更多的諾貝爾獎。
人生不易,父母子女一場,再堅強的父母終將離開兒女,再強大的兒女終究需要父母的疼愛。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恆,珍惜家庭的親情和溫暖,珍惜父母兒女兩代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歡迎評論、轉發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