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79歲老院士金振民選擇在晚年回歸家鄉加盟溫州大學?

2021-01-21 至味伴著煙火氣

院士作為科學技術人員的最高榮譽稱號,是絕大多數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作為科研領域的泰鬥北鬥,院士自然成為各大高校爭相搶奪的對象,許多高校都以能擁有自己產出的院士為榮。

但作為我國科研人員最高的榮譽稱號,每次院士增選的人數是非常少的,評選環節也異常嚴格。以2019年為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增選的院士人數還不足140人,與規模龐大的科研隊伍相比可謂鳳毛麟角。

任職於廣州醫科大學的鐘南山院士

除此之外,由於馬太效應,地方高校推薦的候選人想要入選更是難上加難,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20年,僅有21名來自地方院校的候選人成為科學院院士。僧多粥少,為數眾多的地方高校如何培育引進高水平院士也成為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

發展迅猛的溫州大學

溫州大學源於1933年溯初先生將約三萬餘塊銀元捐贈給浙江創辦的溫州師範學校。歷經「七校融合,兩校合併」,溫州大學取得了長足進展,現已成長為在浙南閩北贛東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但由於原溫州大學在1984年才開始創辦,發展歷程較短,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博士授權點。

溫州大學

但溫州大學憑藉較好的地域優勢,加上歷代溫州大學人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學校的事業已取得長足進展,可謂初露鋒芒。2019年,溫州大學首次躋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801-1000區間段,全國排名居51-75區間段,在浙江省內列第3位。

可以說,溫州大學現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學校更是確立了「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但溫州大學的平臺對院士這種泰鬥級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直到2016年,溫州大學才引進了學校的第一位雙聘院士金寧一。

在做報告的金振民院士

2019年,年近八旬的金振民院士宣布回到家鄉溫州,加盟溫州大學,成為溫州大學第一位全職院士。但這也讓部分網友疑慮,金院士畢竟已經過了工程院規定的退休年紀,其是否能帶領溫州大學和溫大的相關學科有進一步發展?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金振民院士

金振民院士1941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1960年,時年19歲的金振民從溫州市勤儉中學畢業,考入八大學院之一的北京地質學院,從此離開家鄉。大學畢業後,金振民被分配到湖北省第一地質大隊,先後任技術員和礦區技術負責人。並於1975年被調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作,並於次年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中國地質大學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作期間,金振民院士針對青藏高原巨厚地殼形成機制等重要科學問題展開科學攻關,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並先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

憑藉取得的以上突出成果,2005年,時年64歲的金振民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被家鄉的「溫州新聞網」評價為:

金振民的院士之路,體現著一個甌越驕子吃苦耐勞、敢於創新以及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的溫州人精神!

溫州

而金院士也一直心繫家鄉發展,他於近期透露自己已經決定加盟溫州大學,並對溫州高調表白:

「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引進高齡院士,到底值不值得?

但有人認為,溫州大學此舉,只不過是為了裝點門面的做法,而原因則是出於「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疑慮。他們認為,金院士已經年屆八十,精力和創造力相較壯年時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加之國家已經規定了院士的退休規定,年滿70歲的院士一般都要從工作單位退休(有特殊情況的可以延長到75歲)。金院士已經年滿退休年齡,已經不能承擔縱向項目和申請國家基金,對溫州大學相關學科的發展是否能起到助益還很難說。

金振民院士

更何況,溫州大學對待院士等頂尖人才採取的待遇為「一人一議,雙方協商」的辦法。而檔次稍低的領軍人才就能拿到溫州大學80-150萬元的年薪和面積為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或300萬元購房補貼)。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溫州大學對院士的待遇只多不少。因此,有部分人對溫州大學將如此多的資源投入到年屆八旬的院士手中此表示懷疑和觀望。

但更多的人對此仍然表示支持,因為院士的資源對於學校的發展和壯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儘管許多院士已經年屆退休,但他們的門生遍布各大高校,擁有強大的學術資源。院士作為業內標杆,對於溫州大學延攬青年頂尖人才,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島大學張嗣瀛院士

舉例來說,75歲的張嗣瀛院士從控制科學的重鎮東北大學來到家鄉的青島大學工作,從無到有創建了青島大學系統科學學科。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青島大學的系統科學學科已經躋身我國高校前列,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並列第六位。

除此之外,儘管一些院士上了年紀,但他們仍然充滿幹勁,擁有年輕人都難以匹敵的精力,仍能對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如捐資千萬的華中科技大學崔崑院士,在退休後仍然筆耕不輟,為相關學科發展繼續發揮力量。年近百歲的崔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邏輯思維更是一般人難以比擬。

袁隆平院士仍然水稻研發一線

因此,金院士當然是溫州大學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勢必能對溫州大學的發展產生強大助推作用。我們也相信金院士可以憑藉他吃苦耐勞、敢於創新以及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的溫州人精神帶領溫州大學和相關學科走向更偉大的未來!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本百家號,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

相關焦點

  • 如何評價79歲老院士金振民選擇在晚年回歸家鄉加盟溫州大學?
    在做報告的金振民院士2019年,年近八旬的金振民院士宣布回到家鄉溫州,加盟溫州大學,成為溫州大學第一位全職院士1960年,時年19歲的金振民從溫州市勤儉中學畢業,考入八大學院之一的北京地質學院,從此離開家鄉。大學畢業後,金振民被分配到湖北省第一地質大隊,先後任技術員和礦區技術負責人。並於1975年被調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作,並於次年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 79歲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已在甌江畔購房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的消息日前引發關注。根據《溫州晚報》報導,金振民近日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活動時介紹,「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 79歲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已在甌江畔購房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的消息日前引發關注。根據《溫州晚報》報導,金振民近日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活動時介紹,「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 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買房定居 要在溫州「幹到底」
    這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見到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滿頭銀髮的他,以平易近人、風趣幽默的話語講述了他從溫州走出,又回到家鄉貢獻一份力的故事。1976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的北京地質學院遷到武漢,並與武漢地質學校合併,他成為母校的一員,在校進行教學研究。如今,79歲的他從學校回到家鄉。「現在回了家,就不走了,接下來的餘生,我要為家鄉做貢獻。」
  •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溫州大學是一所有希望的大學 要做好這幾項...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接受採訪表示,「我離開溫州40多年了,回到家鄉以後,家鄉變化確實是一天一個樣。溫州大學的未來是很有希望的一所大學,溫州大學是閩北、浙南、贛東三千多萬人口的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將來能為這三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這所學校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歷史。」
  • 專家說丨中科院院士金振民:溫大未來很有希望 要做好這幾項工作
    40多年了,回到家鄉發現,家鄉的變化確實是一天一個樣。溫州大學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歷史,是閩北、浙南、贛東三千多萬人口的區域中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將來能為這三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作用,未來很有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水生態環境健康國際研討會上說。金振民說,省、市都對溫州大學的發展高度重視。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是溫州發展重要的動力來源。
  • 溫州又添一文化地標 23名溫籍院士風採在這裡呈現
    在開園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啟虎、金振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大鵬,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夏鼐之子夏正炎等人出席揭幕儀式。  金振民院士在代表發言時表示,每次回溫州,都能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這讓他們離鄉在外的遊子倍感興奮。他提議,溫州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要重視各領域創新能力的培育,全社會要關心和支持科技工作,要高度重視科技人才的隊伍建設。
  • 金振民:科學開拓地下空間,打造安全幸福的城市
    10月18-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將在浙江溫州舉辦。人類的未來是何模樣?還有哪些科學真理亟待青年人去探索?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與大家一同分享青年、科學及未來的無限暢想。新華網:您怎麼理解「韌性城市」這一理念?
  • 金振民:科學開拓地下空間,打造安全幸福的城市
    10月18-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將在浙江溫州舉辦。人類的未來是何模樣?還有哪些科學真理亟待青年人去探索?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與大家一同分享青年、科學及未來的無限暢想。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他們分別是:北京大學姜伯駒、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戴金星、中國科學院李啟虎、中國科學院李邦河、北京應用物理和計算數學研究所陳式剛、河北師範大學孫大業、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楊煥明、浙江康萊特藥業有限公司李大鵬、國家海洋局方國洪、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張超然、南京大學張淑儀、南京大學伍榮生、南京大學孫義燧、中國地質大學金振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鄭曉靜。
  • 美國「雙料」院士回溫州家鄉 這裡風景跟明信片一樣
    2018-06-10 14:4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應忠彭 通訊員 陳素禎 朱莉君走得再遠,家鄉始終是牽掛。6月8日—10日,溫州迎來兩位重量級的鄉賢——美國文理科學院、美國科學院「雙料」院士林海帆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主席楊煥明。感受濃濃鄉情、體驗家鄉巨變。
  • 四位溫籍學者新晉中科院院士 他們與家鄉有繞不開的情愫
    記者經過多方採訪了解到,除沈志勳外,其他三人擁有不少的共同點:他們年少時都曾在溫州讀書;他們的大學都在浙大度過,他們的至親好友大多仍居住在溫州……他們雖然工作在外,卻時刻不忘家鄉的建設發展;小編跟您聊聊溫籍院士與家鄉這些不得不說的事。
  • 他終身未娶,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他的結局如何?
    曾經就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終身未娶,獲得「兩彈一星」勳章的科學家有一大半都是他的學生,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可是他卻在晚年倍受折磨,這是怎麼回事兒呢?這個團體與我們現在所見的大學學生會有著天壤之別,現在的大學學生會當中裡面有的只有勾心鬥角,完全沒有任何的學術和為學生的服務,學校給予大學學生會幹部的各種福利,讓這裡成為了名利的角逐場。
  • 溫籍院士滕錦光履新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滕錦光2018年年初加盟南方科技大學,擔任副校長,隨後又兼任研究生院院長。值得一提的是滕錦光是南科大校長陳十一專門從香港理工大學「挖」來的人才。2018年5月,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向媒體透露:「最近,我又把溫州籍中科院院士滕錦光從香港理工大學『挖』到南科大擔任副校長,這也體現出深圳和南科大的吸引力。」
  • 崔琦12歲離開家鄉河南,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獎,晚年為何後悔來美國
    但到了崔琦晚年的時候,他對來美國求學這一選擇,卻表示後悔的態度。天縱奇才的農村少年崔琦並非出身名門望族,充其量來說,只是個鄉下土財主,他母親王雙賢所在的王家,是在當地有幾百畝土地的地主,屬於典型的大戶人家。
  • 溫州,站在科學的拐點上
    1980年,年僅20歲的溫州布料攤攤主章華妹拿到了編號為「10101」的新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由此開啟以「溫州模式」為代表的中國民營經濟成長之路。據統計,1978—1985年間,溫州地區獲得國家級、部省級獎勵科技成果達202項。「世人都誇溫商聰明,這是有『基因』可尋的。」生於溫州的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不吝為家鄉「應援」:「除了企業家,溫州還是科學家的搖籃。」誠如他所言,翻閱檔案,可以看到以姜立夫、洪氏閭、蘇步青、谷超豪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溫州籍科研先驅,憑科學之力,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 如何讓學術評價回歸初心?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人民日報...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如何讓學術評價回歸初心?一起來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SCI論文的發表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 院士校長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張希、李校堃,以及一批大學校長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針對一些制約青年科學家成長的現象或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 溫州成立「甌越院士之家」 請院士常回家看看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甌越院士之家」在位於鹿城區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溫州)峰會七都會場隆重揭幕,這是我市成立的首個「院士之家」。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李庭  新聞+溫籍院士榜單  1、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姜伯駒溫州蒼南人  2、中國科學院院士、天然氣地質與地球科學家戴金星溫州瑞安人  3、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力學家孫義燧溫州瑞安人
  • 他培養了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悽慘以乞討為生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13個是他的學生,他還培養了79個院士,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