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買房定居 要在溫州「幹到底」

2020-09-12 二三裡資訊溫州

溫州網訊 「15年前,我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時候,也是晚報作為家鄉媒體來採訪我的。」這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見到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滿頭銀髮的他,以平易近人、風趣幽默的話語講述了他從溫州走出,又回到家鄉貢獻一份力的故事。

9月10日,金振民回溫州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重點活動「韌性城市國際研討會暨長三角一體化地下空間高質量發展論壇」,他說:「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服從國家分配結緣地質專業

接下來的餘生為家鄉做貢獻

金振民出生在龍灣永中,父親是當地一位有名的醫生。他初中就讀於勤儉中學,學校設在甌海南白象的頭陀寺。當時交通不便,每次回家金振民總要翻山越嶺,奔波4個多小時。他常說,自己是「在野外起家的」。

「選地質,完全是因為國家分配!」當記者問到是怎麼與地質專業結緣時,這位老人馬上哈哈大笑起來。「當時填報一共有13個志願,地質是我最後一個志願。」金振民說,「我那個時候在學校是跑馬拉松的,北京地質大學的老師來招生,知道我能跑,說地質工作就需要我這種有耐力、有韌性的人,大手一揮,就把我招了。」

1960年,金振民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在校期間,他一直表現出色,是學校裡唯一在畢業前翻譯5篇蘇聯論文並發表在國家刊物上的學生。

1965年畢業後,金振民來到地質學家李四光的故鄉——湖北,鑽工成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整整10年,金振民一直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風餐露宿,日曬雨淋,他覺得能這麼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

1974年,他被調到武漢地質學校任教。1976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的北京地質學院遷到武漢,並與武漢地質學校合併,他成為母校的一員,在校進行教學研究。如今,79歲的他從學校回到家鄉。「現在回了家,就不走了,接下來的餘生,我要為家鄉做貢獻。」

野外工作十年對地質隊情感很深

一手牽線在家鄉建立院士工作站

「在野外工作那10年,給了我很多經驗,也學習到很多,我對地質隊一直有很深的情感。」

2018年底,溫州市級首家主打「地質」牌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揭牌,落戶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原名為溫州地質大隊),這是金振民一手牽線建立起來的。

金振民回憶,當時浙江省地質勘查局的一位領導,也是他的學生找到他,希望他能來浙江成立院士工作站。金振民到浙江進行了調研,並認識了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該隊近年來充分發揮地質技術優勢,支撐服務溫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尤其是地質隊員「駐縣進鄉」活動做法及取得的成績,他表示充分肯定。

這支紮根在家鄉,為溫州人民幹實事的隊伍,讓他倍感很親切,令他一下子想到了自己在野外工作的日子。「在外工作50多年,我一直有個心願,想回到溫州,想為溫州人民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而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就是我完成心願的突破口。」金振民說。

院士工作站成立之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專家教授團隊與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展開全方位的合作,圍繞溫州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資源能源勘查開發、海洋地質與資源調查、地質災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同時,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專家還定期來溫州開展培訓,為溫州的地質人才梯隊培養提供幫助。

今年,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在院士站的幫助下,出版了《浙東南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專著,對溫州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工作經驗進行分析研究,該專著是對浙東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有借鑑價值。

協助溫大建設「博士點」

助力溫州打造韌性城市

金振民提到,他回到溫州,就是要助力溫州打造韌性城市。他認為,韌性城市是打造可居城市、宜居城市、安全城市的前提。

溫州是多山地區,地理地貌呈現「七山二水一分田」,易出現暴雨、颱風等氣象災害引起的滑坡,韌性城市就是要將提升城市自身抵禦災害的能力。目前在他的牽頭下,已經與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建立全省重點實驗室,有助於解決水土治理難題。

另外,他還將與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共同進一步開發溫州地下空間。經過多番調研,金振民提到,溫州礬山的地下空間就可利用起來,引入商業、文化等內涵,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礬山地下空間可作為礦藏文化的交流地,也是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展示地。該空間打造好之後可作為溫州市地下空間利用的模板,為全國的城市提供經驗。目前,礬山地下空間規劃還在調研中。

除了為溫州城市發展提供助力,金振民還為溫州人才引進做努力。

記者了解到,金振民回鄉的消息剛傳開,不少單位已經拋來了「橄欖枝」,希望他能加盟。在眾多「橄欖枝」中,金振民選擇了溫州大學。他提到,人才是城市競爭的核心力,溫州大學是浙南閩北贛東地區唯一的綜合性大學,溫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它,接下來他將協助溫大共同突破「博士點」的建設。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傅芳芳/文魏一曉/攝

通訊員陳斌

來源:溫州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79歲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已在甌江畔購房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的消息日前引發關注。根據《溫州晚報》報導,金振民近日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活動時介紹,「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 79歲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已在甌江畔購房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的消息日前引發關注。根據《溫州晚報》報導,金振民近日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活動時介紹,「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 如何評價79歲老院士金振民選擇在晚年回歸家鄉加盟溫州大學?
    在做報告的金振民院士2019年,年近八旬的金振民院士宣布回到家鄉溫州,加盟溫州大學,成為溫州大學第一位全職院士。但這也讓部分網友疑慮,金院士畢竟已經過了工程院規定的退休年紀,其是否能帶領溫州大學和溫大的相關學科有進一步發展?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金振民院士金振民院士1941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1960年,時年19歲的金振民從溫州市勤儉中學畢業,考入八大學院之一的北京地質學院,從此離開家鄉。
  • 如何評價79歲老院士金振民選擇在晚年回歸家鄉加盟溫州大學?
    在做報告的金振民院士2019年,年近八旬的金振民院士宣布回到家鄉溫州,加盟溫州大學,成為溫州大學第一位全職院士但這也讓部分網友疑慮,金院士畢竟已經過了工程院規定的退休年紀,其是否能帶領溫州大學和溫大的相關學科有進一步發展?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金振民院士金振民院士1941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
  • 專家說丨中科院院士金振民:溫大未來很有希望 要做好這幾項工作
    溫州大學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歷史,是閩北、浙南、贛東三千多萬人口的區域中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將來能為這三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作用,未來很有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水生態環境健康國際研討會上說。金振民說,省、市都對溫州大學的發展高度重視。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是溫州發展重要的動力來源。
  •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溫州大學是一所有希望的大學 要做好這幾項...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接受採訪表示,「我離開溫州40多年了,回到家鄉以後,家鄉變化確實是一天一個樣。溫州大學的未來是很有希望的一所大學,溫州大學是閩北、浙南、贛東三千多萬人口的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將來能為這三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這所學校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歷史。」
  • 溫州又添一文化地標 23名溫籍院士風採在這裡呈現
    夏鼐院士的兒子夏正炎(左二)與親友在夏鼐雕像前合影。趙用攝  孫小隱女士與丈夫來到廣場與哥哥孫大業院士的雕像合影留念。趙用攝  這座院士風採園,到底是什麼情況?  在開園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啟虎、金振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大鵬,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夏鼐之子夏正炎等人出席揭幕儀式。  金振民院士在代表發言時表示,每次回溫州,都能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這讓他們離鄉在外的遊子倍感興奮。他提議,溫州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要重視各領域創新能力的培育,全社會要關心和支持科技工作,要高度重視科技人才的隊伍建設。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此外,中國科學院新增外籍院士16人,出生於溫州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此次有兩名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為謝作偉、滕錦光,他們均是溫州鄉賢。出生於溫州市區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為何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溫州市科協的工作人員表示,沈志勳是美籍華人,所以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金振民:科學開拓地下空間,打造安全幸福的城市
    10月18-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將在浙江溫州舉辦。人類的未來是何模樣?還有哪些科學真理亟待青年人去探索?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與大家一同分享青年、科學及未來的無限暢想。新華網:您怎麼理解「韌性城市」這一理念?
  • 金振民:科學開拓地下空間,打造安全幸福的城市
    10月18-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將在浙江溫州舉辦。人類的未來是何模樣?還有哪些科學真理亟待青年人去探索?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與大家一同分享青年、科學及未來的無限暢想。
  • 溫州成立「甌越院士之家」 請院士常回家看看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甌越院士之家」在位於鹿城區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溫州)峰會七都會場隆重揭幕,這是我市成立的首個「院士之家」。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李庭  新聞+溫籍院士榜單  1、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姜伯駒溫州蒼南人  2、中國科學院院士、天然氣地質與地球科學家戴金星溫州瑞安人  3、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力學家孫義燧溫州瑞安人
  • 溫州創新澎湃動力,勢不可擋
    >產業鏈低端的溫州盛況難再溫州卻說:我不信,我不理我要繼續做新時代的弄潮兒2019年溫州迎來了一場大會——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峰會現場,院士濟濟,才俊雲集短短兩天,峰會給溫州帶來了海量人才的短暫集聚。他們中,有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有201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鄧肯·霍爾丹、有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兩天時間,海內外院士專家、著名青年科學家代表、國際科技組織負責人等約800人出席峰會。
  • 沈志勳的美國院士含金量有多高? 僅次於諾貝爾獎
    全美溫州博士協會最年長博士林多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沈志勳  溫州網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畢業於溫州二中、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的沈志勳赫然在列。但你是否知道,美國院士與中國院士有什麼不同?美國院士怎麼選出來的?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 地大《地球科學概論》全校開講,院士金振民傾情授課
    楚天都市報10月21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熊思沂 龐嵐)日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本科生通識教育必修課《地球科學概論》在該校首次開講,金振民院士開篇授課,500餘名師生聆聽了金院士授課。金院士圍繞「地球科學是什麼?從哪裡來?
  • #天目觀察#從一場峰會,窺見溫州創新突圍的決心
    有人說,在新興技術席捲全球的背景下,產業鏈低端的溫州盛況難再。溫州卻說:我不信,我不理,我要繼續做新時代的弄潮兒。2019年溫州迎來了一場大會——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峰會現場,院士濟濟,才俊雲集。外人看到了熱鬧,溫州則看見了機遇。峰會結束後不到一年,溫州迅速落地了孵化器、產業園、風投基金,專門扶持因峰會而聚的新興產業項目和人才。
  • 溫州,站在科學的拐點上
    據統計,1978—1985年間,溫州地區獲得國家級、部省級獎勵科技成果達202項。「世人都誇溫商聰明,這是有『基因』可尋的。」生於溫州的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不吝為家鄉「應援」:「除了企業家,溫州還是科學家的搖籃。」誠如他所言,翻閱檔案,可以看到以姜立夫、洪氏閭、蘇步青、谷超豪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溫州籍科研先驅,憑科學之力,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 院士校長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張希、李校堃,以及一批大學校長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針對一些制約青年科學家成長的現象或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 身份年年在變 中科院院士孫斌勇回鄉過年記
    歲的孫斌勇十幾歲就離開老家六橫島在外求學、創業,每年他都回來過年,只是他的身份不斷發生著變化——2012年回家過年時,他是破格晉升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015年回家過年時,他是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者;2017年回家過年時,他是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獲獎者;2019年回家過年時,他是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今年過年回家,孫斌勇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32位溫籍院士風採展上與市民「見面」
    「溫州為您驕傲——世界溫籍院士風採展」昨天在溫州科技館開展,該展為第二屆世溫會系列活動之一。市委副書記朱賢良出席並致辭,市領導錢成良、徐育斐、戴祝水及中科院院士戴金星等參加開展儀式。   推薦閱讀   賀卡上種植物,有創意!
  • 市委市政府向四名溫籍新當選中科院院士發賀信
    欣聞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沈志勳等4位溫籍科學家當選中科院院士,市委市政府11月29日向他們發去賀信,致以熱烈祝賀和崇高敬意。賀信中說,4位溫籍教授榮膺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僅是個人之榮光,亦是溫州之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