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15年前,我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時候,也是晚報作為家鄉媒體來採訪我的。」這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見到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滿頭銀髮的他,以平易近人、風趣幽默的話語講述了他從溫州走出,又回到家鄉貢獻一份力的故事。
9月10日,金振民回溫州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重點活動「韌性城市國際研討會暨長三角一體化地下空間高質量發展論壇」,他說:「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服從國家分配結緣地質專業
接下來的餘生為家鄉做貢獻
金振民出生在龍灣永中,父親是當地一位有名的醫生。他初中就讀於勤儉中學,學校設在甌海南白象的頭陀寺。當時交通不便,每次回家金振民總要翻山越嶺,奔波4個多小時。他常說,自己是「在野外起家的」。
「選地質,完全是因為國家分配!」當記者問到是怎麼與地質專業結緣時,這位老人馬上哈哈大笑起來。「當時填報一共有13個志願,地質是我最後一個志願。」金振民說,「我那個時候在學校是跑馬拉松的,北京地質大學的老師來招生,知道我能跑,說地質工作就需要我這種有耐力、有韌性的人,大手一揮,就把我招了。」
1960年,金振民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在校期間,他一直表現出色,是學校裡唯一在畢業前翻譯5篇蘇聯論文並發表在國家刊物上的學生。
1965年畢業後,金振民來到地質學家李四光的故鄉——湖北,鑽工成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整整10年,金振民一直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風餐露宿,日曬雨淋,他覺得能這麼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
1974年,他被調到武漢地質學校任教。1976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的北京地質學院遷到武漢,並與武漢地質學校合併,他成為母校的一員,在校進行教學研究。如今,79歲的他從學校回到家鄉。「現在回了家,就不走了,接下來的餘生,我要為家鄉做貢獻。」
野外工作十年對地質隊情感很深
一手牽線在家鄉建立院士工作站
「在野外工作那10年,給了我很多經驗,也學習到很多,我對地質隊一直有很深的情感。」
2018年底,溫州市級首家主打「地質」牌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揭牌,落戶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原名為溫州地質大隊),這是金振民一手牽線建立起來的。
金振民回憶,當時浙江省地質勘查局的一位領導,也是他的學生找到他,希望他能來浙江成立院士工作站。金振民到浙江進行了調研,並認識了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該隊近年來充分發揮地質技術優勢,支撐服務溫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尤其是地質隊員「駐縣進鄉」活動做法及取得的成績,他表示充分肯定。
這支紮根在家鄉,為溫州人民幹實事的隊伍,讓他倍感很親切,令他一下子想到了自己在野外工作的日子。「在外工作50多年,我一直有個心願,想回到溫州,想為溫州人民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而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就是我完成心願的突破口。」金振民說。
院士工作站成立之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專家教授團隊與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展開全方位的合作,圍繞溫州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資源能源勘查開發、海洋地質與資源調查、地質災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同時,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專家還定期來溫州開展培訓,為溫州的地質人才梯隊培養提供幫助。
今年,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在院士站的幫助下,出版了《浙東南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專著,對溫州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工作經驗進行分析研究,該專著是對浙東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有借鑑價值。
協助溫大建設「博士點」
助力溫州打造韌性城市
金振民提到,他回到溫州,就是要助力溫州打造韌性城市。他認為,韌性城市是打造可居城市、宜居城市、安全城市的前提。
溫州是多山地區,地理地貌呈現「七山二水一分田」,易出現暴雨、颱風等氣象災害引起的滑坡,韌性城市就是要將提升城市自身抵禦災害的能力。目前在他的牽頭下,已經與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建立全省重點實驗室,有助於解決水土治理難題。
另外,他還將與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共同進一步開發溫州地下空間。經過多番調研,金振民提到,溫州礬山的地下空間就可利用起來,引入商業、文化等內涵,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礬山地下空間可作為礦藏文化的交流地,也是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展示地。該空間打造好之後可作為溫州市地下空間利用的模板,為全國的城市提供經驗。目前,礬山地下空間規劃還在調研中。
除了為溫州城市發展提供助力,金振民還為溫州人才引進做努力。
記者了解到,金振民回鄉的消息剛傳開,不少單位已經拋來了「橄欖枝」,希望他能加盟。在眾多「橄欖枝」中,金振民選擇了溫州大學。他提到,人才是城市競爭的核心力,溫州大學是浙南閩北贛東地區唯一的綜合性大學,溫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它,接下來他將協助溫大共同突破「博士點」的建設。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傅芳芳/文魏一曉/攝
通訊員陳斌
來源:溫州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