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丨中科院院士金振民:溫大未來很有希望 要做好這幾項工作

2020-12-06 浙江在線

2020-10-17 16:1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尤建明 王豔瓊 通訊員 溫大萱

「我離開溫州40多年了,回到家鄉發現,家鄉的變化確實是一天一個樣。溫州大學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歷史,是閩北、浙南、贛東三千多萬人口的區域中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將來能為這三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作用,未來很有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水生態環境健康國際研討會上說。

金振民說,省、市都對溫州大學的發展高度重視。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是溫州發展重要的動力來源。

此前,金振民院士宣布回溫州服務家鄉時曾表示:「我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今後要留在溫州幹到底。」金振民的發聲引發強烈關注。如今他已加盟溫州大學,成為溫大全職院士,由他主持的溫州首家「地質」院士專家工作站建成後,將為溫州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難題提供有力支撐。 

在提及發展時,金振民認為作為人才培育搖籃,溫州大學很有潛力,並建議做好這些工作:第一,要引進各類人才,溫州市人民政府給了溫州大學很多人才引進的寬鬆政策,離開人才我們的工作就無從談起;第二,要在優質教育基礎上,提高科學研究水平,為溫州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好服務;第三,要提高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特別是提高在全省的影響力、對全國的輻射力。

【浙江新聞+】

10月17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水生態環境健康」國際研討會在溫州大學舉行。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雲集於此,帶來了水生態環境健康領域的新進展、新動態、新成果。

本次研討會邀請來自日本、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多名國外專家及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各類企業和學會的優秀代表共80餘名,其中包括金振民、趙進東、任南琪、侯立安、金寧一、吳豐昌、馬軍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們圍繞物聯網、水生態、環境、健康領域的新方法新理論發表主題報告並進行對話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侯立安作題為《衛星物聯網助推中國水環境質量改善的應用前景》的主旨報告,從衛星物聯網與我國水環境質量現狀、物聯網助推水環境質量改善存在的問題、物聯網助推水環境質量改善的發展建議等方面介紹了衛星物聯網在中國水環境質量改善方面的應用情況。

日本熊本大學川越保德教授、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徐開欽、加拿大北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建兵分別作《Application of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ammox) to nitrogen removal》《日本流域水環境管理對策——以霞浦湖為例》《Investigation of groundwater - 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 in the riparian zone under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的主旨報告。

另有多名海外專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井芹寧教授和李仁輝教授代表溫州大學分別作了《Hybrid type cyano-bloom control system considering Aquatic ecological fluxes》和《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China: diversity, toxicity and expansion》的主題報告。

會上還舉行了京都大學—溫州大學「國際水資源與水生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該中心聚焦水環境治理及水生態保護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研究,構築流域水生態環境管理的新模式,共同為世界水資源保護和生態治理貢獻力量和智慧。

據悉,溫州大學擁有「省市共建」優勢特色學科生態學,建有城鎮水汙染生態治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多年來持續聚焦水環境生態修復,首創分散式汙水生態處理技術和藍藻水華物理噴射裝備,在汙水多元收集與生態利用、大型湖泊藍藻治理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溫州方案。

1602922217000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買房定居 要在溫州「幹到底」
    「當時填報一共有13個志願,地質是我最後一個志願。」金振民說,「我那個時候在學校是跑馬拉松的,北京地質大學的老師來招生,知道我能跑,說地質工作就需要我這種有耐力、有韌性的人,大手一揮,就把我招了。」1960年,金振民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在校期間,他一直表現出色,是學校裡唯一在畢業前翻譯5篇蘇聯論文並發表在國家刊物上的學生。
  •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溫州大學是一所有希望的大學 要做好這幾項...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接受採訪表示,「我離開溫州40多年了,回到家鄉以後,家鄉變化確實是一天一個樣。溫州大學的未來是很有希望的一所大學,溫州大學是閩北、浙南、贛東三千多萬人口的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將來能為這三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這所學校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歷史。」
  • 79歲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已在甌江畔購房
    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圖片來源:溫州新聞網金振民,男,漢族,1941年9月生,浙江省溫州市人,中共黨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長期以來從事構造地質學教學和巖石流變學和地球動力學的科研工作。發表論文141篇(包括「Nature」雜誌論文2篇)。
  • 79歲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已在甌江畔購房
    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圖片來源:溫州新聞網金振民,男,漢族,1941年9月生,浙江省溫州市人,中共黨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在回了家,就不走了,接下來的餘生,我要為家鄉做貢獻。」此前的2018年底,溫州市級首家主打「地質」牌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揭牌,落戶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原名為溫州地質大隊),這是金振民一手牽線建立起來的。
  • 如何評價79歲老院士金振民選擇在晚年回歸家鄉加盟溫州大學?
    但這也讓部分網友疑慮,金院士畢竟已經過了工程院規定的退休年紀,其是否能帶領溫州大學和溫大的相關學科有進一步發展?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金振民院士金振民院士1941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1960年,時年19歲的金振民從溫州市勤儉中學畢業,考入八大學院之一的北京地質學院,從此離開家鄉。
  • 如何評價79歲老院士金振民選擇在晚年回歸家鄉加盟溫州大學?
    可以說,溫州大學現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學校更是確立了「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但溫州大學的平臺對院士這種泰鬥級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直到2016年,溫州大學才引進了學校的第一位雙聘院士金寧一。
  • 院士專家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以及專家代表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構建青年科學家成長環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金振民:科學開拓地下空間,打造安全幸福的城市
    人類的未來是何模樣?還有哪些科學真理亟待青年人去探索?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與大家一同分享青年、科學及未來的無限暢想。新華網:您怎麼理解「韌性城市」這一理念?
  • 金振民:科學開拓地下空間,打造安全幸福的城市
    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與大家一同分享青年、科學及未來的無限暢想。  新華網:您怎麼理解「韌性城市」這一理念?
  • 地大《地球科學概論》全校開講,院士金振民傾情授課
    楚天都市報10月21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熊思沂 龐嵐)日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本科生通識教育必修課《地球科學概論》在該校首次開講,金振民院士開篇授課,500餘名師生聆聽了金院士授課。金院士圍繞「地球科學是什麼?從哪裡來?
  • 青科會丨聚焦水資源研究 溫大與京都大學合作成立國際研究中心
    2020-10-18 10:17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溫大萱 記者 王豔瓊
  • 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比如說,當年我在歐洲南方天文臺遇到瓶頸時,老師對我說,這是基礎研究必經階段,一定要熬過去。後來我回國帶領LAMOST團隊,我經歷過困難,遭遇過質疑,在最為痛苦的攻關階段,我告訴大家困了喝咖啡,睡不著吃安定;還有就像尋找引力波過程中經過如此長期執著堅守,有多少頂尖科學家因此被質疑,直到LIGO真的聽到了那一聲宇宙的漣漪……所有成功前摸黑的橫衝直撞,給你帶來的痛苦有多大,未來的快樂就有多大。所以,我希望現在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未來都能被你當做逗樂自己的段子。
  • 溫州又添一文化地標 23名溫籍院士風採在這裡呈現
    在開園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啟虎、金振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大鵬,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夏鼐之子夏正炎等人出席揭幕儀式。  金振民院士在代表發言時表示,每次回溫州,都能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這讓他們離鄉在外的遊子倍感興奮。他提議,溫州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要重視各領域創新能力的培育,全社會要關心和支持科技工作,要高度重視科技人才的隊伍建設。
  •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2020-11-24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州成立「甌越院士之家」 請院士常回家看看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甌越院士之家」在位於鹿城區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溫州)峰會七都會場隆重揭幕,這是我市成立的首個「院士之家」。  「甌越院士之家」具體選址在七都金融科技文化中心1號館,場館門口處花團錦簇、綠植成蔭,沿著院路往裡走,一側牆壁上還懸掛有介紹溫籍院士的展板。新中國成立以來,溫州先後有27人當選「兩院」院士(學部委員)。目前活躍在科研戰線的有19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姜伯駒,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氣科學家伍榮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專家吳朝暉,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張超然等。
  • 中科院院士專家赴張家口市開展首都「兩區」建設考察—新聞—科學網
    在為期三天的調研中,中科院專家赴張家口懷來、涿鹿、蔚縣、陽原四縣和崇禮區,考察了官廳水庫國家溼地公園、桑乾河國家溼地公園、玉壺溼地公園和2022年冬奧會場館建設區等地。 在座談會上,各位院士專家圍繞完善規劃思路、加強區域協調、突出建設重點、大力引進人才等方面,對張家口建設好首都「兩區」提出意見建議。
  • AI未來的希望在哪裡?中科院專家這樣說
    中科院微電子所副總工程師趙超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AI發展,首先要了解智能的實質,再模擬人類智能,製造智能機器。現在,大家理解的AI,包括像AlphaGo這樣的深度學習機器,採用的是傳統馮諾依曼構架,數據處理和存儲是分離的,需要大量的數據傳輸,造成馮諾依曼瓶頸的存儲牆和功耗牆。趙超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AlphaGo本身的機器學習,不存在實用的可能。
  • 四位溫籍學者新晉中科院院士 他們與家鄉有繞不開的情愫
    記者經過多方採訪了解到,除沈志勳外,其他三人擁有不少的共同點:他們年少時都曾在溫州讀書;他們的大學都在浙大度過,他們的至親好友大多仍居住在溫州……他們雖然工作在外,卻時刻不忘家鄉的建設發展;小編跟您聊聊溫籍院士與家鄉這些不得不說的事。
  • 晶片發展大變革!中科院院士都有為:自旋晶片或成未來主流
    世界上頂級設計公司很多的,咱們國內也是有的,但是一說到製造,能夠滿足這些公司的設計要求的就只有臺積電了,但是隨著製程越來越先進,晶片的一場變革也是慢慢的露出了苗頭。 在10月16日,第19屆中國新材料技術論壇在淄博舉行,論壇上有中科院院士
  • 「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活動現場,為啥來了多名工程院院士?
    翻看與會嘉賓名單,交匯點記者發現,除了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中科院59家院所的上百名專家外,還有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內27所高校的專家教授參會。吸引這麼多院士專家齊聚一堂,海安憑什麼?「其實從第六屆『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開始,參加活動的就不局限於中科院的專家了。」海安市市長於立忠介紹,2014年海安牽手中科院舉辦首屆「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活動,6年來,先後有70個中科院項目紮根海安,為該市解決數百個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