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2021-01-13 網易體育

《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20年或30年後的南極天文臺:

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在三月北京春風拂面的晚上,給一個尚未奠基的「你」寫下跨越時空的「對話」。不過,理論上我可以算是中國最擅長製造望遠鏡的人之一,那麼誰又能更擅長仰望星空呢?

20年,也許是50年後,如果全球變暖沒有繼續惡化,那麼南極的天空應該還像今天這樣,寧靜、透明,背對浩瀚星海,遠眺茫茫冰雪。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那時的你已經從地球上打開了不止一個觀測宇宙的新窗口,是光學和紅外?還是太赫茲?又或者是毫米波?

12年前,中國科考隊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震動了國際天文學界,我們歡呼雀躍。「應該把中國的望遠鏡架到南極去!」我是如此興奮,在仰望星空的人群中,中國人坐回了前排。

12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離成功仍很遙遠。極寒條件下實現無人觀測,這對觀測設備耐寒、去霜、自動化都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為了你,很多科研人員一年年往返南極與中國大陸,面對的很多問題都是天文觀測的第一次。他們是在「開路」呢!

我想起一位外國女作家的一句話,「如今逗樂我們的一切都曾是某種危急關頭」。比如說,當年我在歐洲南方天文臺遇到瓶頸時,老師對我說,這是基礎研究必經階段,一定要熬過去。

後來我回國帶領LAMOST團隊,我經歷過困難,遭遇過質疑,在最為痛苦的攻關階段,我告訴大家困了喝咖啡,睡不著吃安定;還有就像尋找引力波過程中經過如此長期執著堅守,有多少頂尖科學家因此被質疑,直到LIGO真的聽到了那一聲宇宙的漣漪……

所有成功前摸黑的橫衝直撞,給你帶來的痛苦有多大,未來的快樂就有多大。所以,我希望現在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未來都能被你當做逗樂自己的段子。

我們正處於一個最好的時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這對你我都是利好。中央提出「四個自信」,我們科學界也要自尊、自信、自強。唯有如此,民族才能崛起。

如果你不到南極,那麼你只能上天了。我信心滿滿地對很多人說過這句話,因為,所有對未來的不確定裡,你是我唯一的篤定。

全國人大代表 崔向群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國際天文學會(IAU)光學紅外技術分會組委,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南極天文和天體物理學(AAA)科學規劃組成員。負責研製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為中國在大樣本天文學特別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探索和銀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國際前沿創建了平臺。

記者提問1

Q:為什麼對南極天文寄予厚望?

A:南極溫度可以降到零下80多攝氏度,漫長的黑夜可以持續約6個月。在南極進行天文觀測,比其他地點看得更遠、更清楚,高分辨、大視場、寬波段兼具。中國所選擇的冰穹A為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這裡擁有其他地面天文臺址無可比擬的觀測優勢。

2

Q:國際上對南極天文研究進展如何?

A:在過去的幾十年,尤其是近10年以來,各國在南極相繼建立天文觀測站,開展從光學觀測、射電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到中微子觀測等多個領域的研究。南極天文學已經成了天文學領域的一個耀眼的分支。

目前,美國在極點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羅斯人的東方站位於冰點,法國在「南極磁點」建立了迪蒙·迪維爾站。此外,冰穹C是法國、義大利聯合建設的協和站,日本在冰原上第二高的冰穹F建立了富士站。我國則在冰蓋高點冰穹A建立了崑崙站,依託崑崙站的現有基礎建設,極端環境下的天文、物理、冰川實驗都可以開展。

3

Q:我國南極天文臺何時能夠建成?

A:目前,南極天文臺建設正在加緊進行中。2013年公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安排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南極天文臺項目位列其中。《規劃》提出,在南極內陸冰穹A,充分利用中國南極崑崙站的現有基礎建設中國南極天文臺,主要包括:太赫茲望遠鏡,光學和紅外望遠鏡,遠程運控系統,支撐服務系統等。該設施建成後,將開闢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太赫茲波段天文觀測窗口,為研究宇宙和天體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學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緣起

未來親啟:

站在南極看宇宙什麼樣?月亮上建基地我們還需走幾步?暗能量啥時候能為我們所用?人類潛入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AI是否會威脅人類,讓世界遁入「黑客帝國」?

曾幾何時,上班擁擠的地鐵上,漫天繁星的夜晚,手機那端的你,是否萌生過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

早春三月,中國首都北京,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們在此吹響了科學科技的「衝鋒號」,與未來對話。

我們邀請到六位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帶著你的問題,向著宇宙、向著海洋、向著那些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世界、向著無儘可能性的科技未來發問。

提筆交心,見信如晤。未來,是我們的老朋友。給老朋友的信,心中默念並不過癮。

於是我們挑選出一位胸懷好奇心的孩子,一位扮演未來角色的演員,一位以筆描繪未來的科幻作家,一位傳遞中國聲音的記者,一位立志要把未來「管起來」的科幻迷,一位以藝術致敬未來的教師,把這一封封寫給未來的信小心拆開,一字一句讀給你聽。

展信佳,

收到請回答

總策劃:陳凱星、馮瑛冰

監製:葛素表、劉洪、陳知春、於衛亞、李代祥

策劃:蔡玉高、蔣芳、陳剛

統籌:張漫子、陳諾、陶一萍

文案:蔣芳、陳諾、張漫子、陳剛、陶一萍

音頻剪輯:康雪嫣

合作單位:科幻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

(原標題: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張靜初獻聲,致星空和海洋:30年後,我會離你更近 | 未來親啟
    未來親啟:        站在南極看宇宙什麼樣?月亮上建基地我們還需走幾步?暗能量啥時候能為我們所用?人類潛入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AI是否會威脅人類,讓世界遁入「黑客帝國」?
  • 崔向群院士:矢志不渝「鏡」觀星辰
    崔向群,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如今,年過六旬了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穹續寫「鏡」觀星辰的新篇章。她就是我國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
  • 濱州市科協赴南京拜訪對接濱州籍院士崔向群
    與崔向群院士座談崔向群院士,女,1951年12月生,濱州博興籍,我國知名天文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天文學會第十二屆(2010-2014)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國際天文學會(IAU)光學紅外技術分會組委, 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南極天文和天體物理學(AAA)科學規劃組成員。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全國人大代表崔向群:中國將在南極打開觀測宇宙新窗口
    新華社北京3月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蔣芳 陳剛 呼濤)「我國將在南極冰穹A建造兩臺望遠鏡,一是2.5米崑崙暗宇宙巡天望遠鏡(KDUST),二是5米冰穹A太赫茲探測器(DATE5),這將打開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天文觀測新窗口。」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崔向群透露說。
  • 崔向群:為天文鋪路的巾幗英雄(圖)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崔向群。在2009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的35位新院士中,她榜上有名。  「感覺很榮耀!」崔向群坦言。而她更強烈的感受是,內心的壓力更大了。  「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在為我國天文學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鋪路,我們肩上寄託著眾多天文學家的希望和囑託。」崔向群說。
  • 崔向群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崔向群院士在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孫自法 攝中新網江蘇盱眙10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一行看望崔向群院士並調研南京天...
    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5月22日上午,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來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看望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市科協兼職副主席崔向群,南京天光所和市科協有關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重點就未來南京天文館建設進行了交流。  座談會上,崔向群對南京市委、市政府重視並迅速考慮建設南京天文館的建議表示感謝。
  • 中科院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新網10月20日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中國6位頂級科學家每人給未來寫了一封信—新聞—科學網
    科幻為我們構築了未來無限的可能性,科學家們也同樣對此感慨和好奇。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和科幻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一同邀請了六位科學家,請他們寫下給未來的信。 這是一枚六位中國頂級科學家和科幻經歷者們留給未來的時間膠囊,讓我們一起品讀,並親手把它封上,留存給幾十年後的人們。
  • 一名實習醫生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
    下面這篇文章是一名美國實習醫生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寫出了自己實習的艱難和對未來自己的期望。各位不妨也抽幾分鐘回憶一下自己實習的日子,想想自己犯過的錯、接受的幫助以及曾經對自己的期許。最初的夢想,你實現了嗎?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1977年,崔向群聽到國家恢復招考研究生的消息,興奮得一口氣騎行20公裡崎嶇山路到縣城報名。當時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天文光學專業只招8個人,卻有120多人報名,崔向群把3個志願都填了這個專業。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她全身心投入複習。一年後,崔向群成為中科院招收的研究生,開啟了天文光學研究的新徵程。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1977年,崔向群聽到國家恢復招考研究生的消息,興奮得一口氣騎行20公裡崎嶇山路到縣城報名。當時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天文光學專業只招8個人,卻有120多人報名,崔向群把3個志願都填了這個專業。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她全身心投入複習。一年後,崔向群成為中科院招收的研究生,開啟了天文光學研究的新徵程。
  • 未來有望「搬家」或再造一臺
    帶著這些問題,現代快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捕捉「黑洞之王」,LAMOST望遠鏡再立功黑洞是一種不發光的神秘天體,難以被發現。根據質量的不同,黑洞一般分為恆星級黑洞(100倍太陽質量以下)、中等質量黑洞(100倍-10萬倍太陽質量)和超大質量黑洞(大於10萬倍太陽質量以上)。
  • 崔向群:情系觀天 紮根大地
    主導郭守敬望遠鏡項目的是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她率領她的團隊用12年時間攻堅克難,終於實現中國天文望遠鏡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輟學不棄學在那個重大新聞靠高音喇叭傳播的年代,崔向群至今仍然記得她人生中兩次重要的「喇叭聲」:第一次,是1971年恢復招收工農兵大學生;第二次,是1977年恢復高考和招收研究生。
  • 兩會上科學家們的「表情包」
    國家對創新事業的重視和一系列實在舉措,令科學家們備感欣慰。 「對於中國科研,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表示,從科研經費合理使用到支持國產儀器,再到對大科學裝置要有後續扶持,她所提的建議件件有回音。國家對科研的重視,必將結出更多的碩果。 往年兩會上,科研經費一直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今年卻有些不一樣。
  • 崔向群代表:大科學裝置建設要從「跟跑」變成「領跑」
    這是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拍攝的崔向群代表。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建議:我國的大科學裝置建設要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從「跟跑」變成「領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崔向群孜孜不倦進行調研。除了科技領域以外,她的關注點還延伸到教育、食品安全等領域。崔向群表示,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盡到責任,儘量多反映一些問題,推動改革。
  • 給未來的一封信
    給未來的一封信 作者:李珍珍 給未來的自己的一封信作者:李珍珍 來自:廣西師範學院數計系07計本班 聯繫方式:0771-5605674 親愛的自己:
  • 中科院天文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揭牌
    蘇定強院士、朱能鴻院士和來自中國科學院基礎局、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同濟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的多名專家,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科研基地處鄭曉年處長、南京天光所所領導和各研究室主任出席了揭牌儀式和會議。蘇定強院士和鄭曉年處長為實驗室揭牌。
  • 「南極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南極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 【人民日報】崔院士的三個煩惱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前不久,美國科學家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在中國引發科普熱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大科學裝置的關注。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建成後以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都離不開它。引力波的發現就是藉助於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這項大科學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