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親啟:
站在南極看宇宙什麼樣?月亮上建基地我們還需走幾步?暗能量啥時候能為我們所用?人類潛入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AI是否會威脅人類,讓世界遁入「黑客帝國」?
曾幾何時,上班擁擠的地鐵上,漫天繁星的夜晚,手機那端的你,是否萌生過這些稀奇古怪的念頭?
早春三月,中國首都北京,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們在此吹響了科學科技的「衝鋒號」,與未來對話。
我們邀請到六位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帶著你的問題,向著宇宙、向著海洋、向著那些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世界、向著無儘可能性的科技未來發問。
提筆交心,見信如晤。未來,是我們的老朋友。給老朋友的信,心中默念並不過癮。
於是我們挑選出一位胸懷好奇心的孩子,一位扮演未來角色的演員,一位以筆描繪未來的科幻作家,一位傳遞中國聲音的記者,一位立志要把未來「管起來」的科幻迷,一位以藝術致敬未來的教師,把這一封封寫給未來的信小心拆開,一字一句讀給你聽。
展信佳,
收到請回答
《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20年或30年後的南極天文臺:
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在三月北京春風拂面的晚上,給一個尚未奠基的「你」寫下跨越時空的「對話」。不過,理論上我可以算是中國最擅長製造望遠鏡的人之一,那麼誰又能更擅長仰望星空呢?
20年,也許是50年後,如果全球變暖沒有繼續惡化,那麼南極的天空應該還像今天這樣,寧靜、透明,背對浩瀚星海,遠眺茫茫冰雪。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那時的你已經從地球上打開了不止一個觀測宇宙的新窗口,是光學和紅外?還是太赫茲?又或者是毫米波?
12年前,中國科考隊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震動了國際天文學界,我們歡呼雀躍。「應該把中國的望遠鏡架到南極去!」我是如此興奮,在仰望星空的人群中,中國人坐回了前排。
12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離成功仍很遙遠。極寒條件下實現無人觀測,這對觀測設備耐寒、去霜、自動化都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為了你,很多科研人員一年年往返南極與中國大陸,面對的很多問題都是天文觀測的第一次。他們是在「開路」呢!
我想起一位外國女作家的一句話,「如今逗樂我們的一切都曾是某種危急關頭」。比如說,當年我在歐洲南方天文臺遇到瓶頸時,老師對我說,這是基礎研究必經階段,一定要熬過去。
後來我回國帶領LAMOST團隊,我經歷過困難,遭遇過質疑,在最為痛苦的攻關階段,我告訴大家困了喝咖啡,睡不著吃安定;還有就像尋找引力波過程中經過如此長期執著堅守,有多少頂尖科學家因此被質疑,直到LIGO真的聽到了那一聲宇宙的漣漪……
所有成功前摸黑的橫衝直撞,給你帶來的痛苦有多大,未來的快樂就有多大。所以,我希望現在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未來都能被你當做逗樂自己的段子。
我們正處於一個最好的時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這對你我都是利好。中央提出「四個自信」,我們科學界也要自尊、自信、自強。唯有如此,民族才能崛起。
如果你不到南極,那麼你只能上天了。我信心滿滿地對很多人說過這句話,因為,所有對未來的不確定裡,你是我唯一的篤定。
全國人大代表 崔向群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國際天文學會(IAU)光學紅外技術分會組委,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南極天文和天體物理學(AAA)科學規劃組成員。負責研製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為中國在大樣本天文學特別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探索和銀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國際前沿創建了平臺。
《給未來海洋的信》
蔚藍的大海:
你好,這是一封來自30年前,從你身邊發出的信。
作為一名海洋探測領域的研究人員,我這輩子都想著看清、聽清你,此時的我,正在中國首都北京全國兩會的會場上,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你對話。
地球因你而充滿著神秘的蔚藍,3.6億平方公裡,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千萬年來,我們穿行在海洋,捕魚以及遠航。麥哲倫、哥倫布乃至於中國的鄭和,都在你的幫助下,不斷突破日常生活的範圍,畫出人類聯繫與進步的路線圖。
1869年,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發表了一部頗有懸念的小說《海底兩萬裡》,小說中在海底航行的「鸚鵡螺」號激發了我們對你的無盡想像。
於是我們就像「鸚鵡螺」號上的尼莫船長一樣,堅持著探索。我們通過聲吶探測,看到海平面以下的世界也存在著山丘、溝壑以及平原;我們進行著深海鑽探,才證明地球猶如拼圖一樣,存在著板塊的連接;我們攻堅著深潛技術,1000米、4500米、7000米再到11000米,我們正逐漸走近你內心的深處。
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面向太平洋,毗鄰大陸邊緣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互相連成一片,管轄海域面積超過300萬平方公裡。
2016年5月15日下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被A形架吊起,即將回收至母船。當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溝西側成功完成科學應用下潛,此次下潛是「蛟龍號」首次在雅浦海溝開展下潛作業,最大下潛深度4955米。新華社記者 潘潔 攝
這個東方大國正在逐步走向深海、遠海,2016年,在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我國「海鬥」號水下機器人和「彩虹魚」號萬米級著陸器相繼成功進行萬米海試並採樣,「蛟龍號」載人深潛器遠徵,「向陽紅01」和「向陽紅03」投入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海底地震儀也於近日成功應用,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國家。
對於人類科考而言,下海和登天一樣難。目前為止,尚有95%的海底未能被人眼所見。未來,我們願意像少年派一樣,在海洋上來一次奇幻漂流。
在我的研究領域,聲吶作為漂流路上的「眼睛」和「耳朵」,將會愈加精確、靈敏,會「感知」你的內心深處。我們的載人潛水器功能也將更加強大,突破一個又一個的生命禁區,看到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深藍世界。
由近及遠、由淺入深,這是人類探測海洋的必由之路,也蘊含著我們中國禮儀之邦交朋友的樸素道理。
願30年後的今天,乘坐定期往返的深潛器,著陸在你的最深處,與你這位老朋友相見,道上一句「我又回來了」。
全國政協委員 潘鋒
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所副所長。主要從事海洋聲學技術研究,包括聲吶系統設計、結構設計及工程實施。負責了863計劃和科技攻關等多項國家級重點項目,研製完成多種新型聲吶設備。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次,是國家863計劃「十一五」海洋技術領域專家組專家、「十二五」海洋技術領域主題專家組專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十三五」重點專項「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總體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