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崔院士的三個煩惱

2021-01-21 中國科學院

  

中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全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前不久,美國科學家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在中國引發科普熱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大科學裝置的關注。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建成後以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都離不開它。引力波的發現就是藉助於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這項大科學裝置。

  近些年來,我國也先後建成和在建一系列大科學裝置,LAMOST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LAMOST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是我國上世紀90年代提出並開始建設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光學望遠鏡,被稱為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天文光譜航母」。

  作為主持建設這艘「天文光譜航母」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這些年來見證著LAMOST的每一步成長。她在為LAMOST不斷取得好成績高興的同時,也有一些對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現狀的擔憂和煩惱。

  煩惱一

  買得起馬,配不起鞍

  「買得起馬,配不起鞍」,這是崔向群院士的第一個煩惱:「為啥國家花了這麼多錢建設大科學裝置,卻沒有配套的人員管理、薪資發放機制?」

  崔向群說:「LAMOST建成後至今,國家每年都會給一筆運行費,但是卻沒有相應的人員經費,我們只好借錢來發薪。2014年,我們就已經欠了2000多萬元,到現在只會更多。」

  曾經在國外大科學裝置長期工作過的崔向群告訴記者,國外的大科學裝置建設經費中包括10%—50%的人員經費,人員管理機制也相對靈活,有課題時就拿出人員經費聘用科學家入駐科研,課題完成了僅保留少量的人員維持運轉。但是,國內的大科學裝置往往是只管建,不管聘人。

  「現在在LAMOST工作的科研人員有60多人,從事運行、觀測、數據分析等工作,但是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都沒有編制。沒有編制,也就意味著這部分人沒有工資來源。」崔向群說,這樣一來大家就必須騰出一部分精力到外面爭取橫向科研項目(企事業合作單位提供經費的科研項目)來發工資。「這不但影響科研人員正常的科研工作,同時對於基礎研究人員來說,爭取橫向科研項目也較為困難。」

  即使是體制內的那部分人,國家下撥的「人頭費」也不足以全額發放工資。

  目前,LAMOST每年從國家獲得3000萬元運行費,但是其使用範圍受到嚴格限制,比如備件更新、消耗品、水電費等,用於人員的只能是出差、開會,不能發工資,甚至不能用於大科學裝置所在地工作出差。

  「不僅LAMOST有這樣的情況,大科學裝置基本上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崔向群說,更讓她擔憂的是,由此造成科研隊伍不穩定,高水平人才留不住。「科研工作的本質是高強度、高水平的人類腦力活動。即便再重大、再先進的科研裝置,缺少了具體人員的設置、操作、維護乃至後續的數據採集和分析,就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對大科學裝置不僅要重建設,還要進一步完善、優化人員管理和經費投入機制。」這些年來,崔向群一直為此呼籲。今年兩會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她又再次提出這個問題。

  「這次相關部門有了回應,說已經注意到這方面問題,去年出臺了運行費可用於非在編人員的新規定,但對於在編人員不能全額發放工資的問題目前還是沒有較好的辦法。」崔向群說。

  煩惱二

  難以得到持續支持

  LAMOST建成運行4年來,已經得到並發布了569萬餘條光譜數據,其中包括314萬顆恆星光譜參數星表,相當於為浩瀚的太空做了一次普查,由此獲悉天體的溫度、密度、年齡和化學成分等。這些數據遙遙領先於國外同行。

  儘管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崔向群院士仍感到擔憂,因為國外研究在步步緊追。「LAMOST做出來後在國際上有很大反響,歐美開始紛紛跟蹤。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十多個建設光纖光譜望遠鏡的計劃,它們的思路與LAMOST一樣,都是往大規模的光纖光譜方向發展,但是有的光纖數將超過LAMOST。例如,美國在2020年將完成5000根光纖的光譜巡天望遠鏡,日本口徑8米的望遠鏡也開始試觀測。雖然我們現在獲得天體的光譜數是世界第一,但5年左右就可能被超越。所以我們現在必須儘快再向前邁步,不能在原地踏步。」

  崔向群團隊對下一步的中國光學天文的建議是在LAMOST掌握了極大望遠鏡技術的基礎上,儘快建設中國急需的大型精測光學望遠鏡。然而,這個想法提出來後,沒被通過。「主管部門有壓力,他們認為,LAMOST才做出來,還沒有出什麼重大科學成果,怎麼能又花費幾十億元去建設新的裝置?」

  崔向群說,這種想法他們非常理解,畢竟國家的資金也很有限,很多地方都需要錢。但基礎研究有其自身的規律,需要長期積累、堅持不懈,產出成果的周期也較長,成果的作用也並不是立馬就可以顯現的。比如,此次美國發現引力波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項目,幾十年間投入上百億元人民幣,直到3年前還沒有產生任何重大意義的成果,而去年就有了震驚全世界的發現。國際經驗一再證明,用重大科學裝置換取重大成果的產出,需要長期穩定的政策、有前瞻和持續的項目和經費支持。

  她也表示:「當然,建設大科學裝置一般都花費巨大,國家在批准建設之前要嚴格篩選論證把關,不能隨便上馬,避免造成重複建設和浪費。」

  煩惱三

  我們還是缺自信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中科院院士王綬琯、蘇定強等人就開始設計這樣一臺擁有數千隻「眼睛」的望遠鏡,他們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在一次觀測中同時獲取數千個天體光譜的前瞻性的研究課題,提出了LAMOST 的設計構想。

  構想中,LAMOST是要做成最大光學鏡面6米多,視場5度,並配備4000根光纖的望遠鏡。當時,國內外專家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蘇定強院士說,「搞LAMOST需要敢死隊」,崔向群硬是接下了「敢死隊長」的任務。

  在一片懷疑聲中,崔向群帶著團隊全身心投入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她說:「王綬琯先生曾說『鬥智不鬥財』。錢少,逼著我們想出了一種新型的主動光學方法。」2008年10月16日,LAMOST成功那一刻,崔向群向世界證明這種新型主動光學方法是可行的:薄變形鏡面和拼接鏡面相結合的主動光學方法,成功實現了六角形變形子鏡和在一個光學系統中同時採用兩塊大口徑的拼接鏡面。

  這種新方法不僅使LAMOST這種非傳統光學系統成為現實,也將我國望遠鏡研製水平推進到「世界最高水平的前沿」。主動光學發明人、歐洲南方天文臺專家威爾森評價:「LAMOST的成功,不僅是中國科技界的勝利,也是整個國際天文界的勝利。」

  然而,在國際上受到高度認可和尊重的LAMOST研製團隊,這些年來在國內受到的質疑聲卻始終沒能間斷。每談及此,崔向群就有點心煩。

  「一些人總是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認為我們的技術和外國的差距很大,只要跟著國外做就可以了,自己做的肯定不行。比如,我國自主研製的望遠鏡稍微出點問題,他們就會立刻說看來還是不行。其實,國外的望遠鏡也會經常出問題,也需要不斷維護升級。」

  崔向群認為,有這種想法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的自信心不夠。

  「缺乏自信,就會對我們的創新造成束縛。我們的科學家應該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我們不能永遠都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去大膽創新,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幹成。」

(原載於《人民日報》 2016-04-08 20版)

相關焦點

  •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人民日報...
    一起來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SCI論文的發表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 《人民日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座談紀念趙洪璋院士
    《人民日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座談紀念趙洪璋院士 來源: 作者: 蔣建科 發布日期: 2018-08-13 瀏覽次數:
  • 95歲的崔崑院士退休後做了兩件事:編寫特殊鋼專著,捐款超千萬
    崔院士似乎把退休以前的研究、教學等工作內容都忘了,但他特別對當前所做的事情非常上心,他說的「有用的事」指的是寫書。「我不能去工廠,不能做課題,又有什麼用?書籍寫作我後半生就是這樣,把我的經驗和所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這比我搞幾個新鋼種出來的價值還大。」崔崑院士在2006年告別了教學科研工作,81歲的他開始了自己的寫作。
  • 《人民日報》連評「三個意識」說明什麼
    《人民日報》3月20日、21日、22日連續刊發評論員文章,告誡各級官員增強三項意識。文章將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提出的三個意識,做以詳細解讀,細緻闡述了「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的具體內容,強調各級幹部要增強三個意識,團結帶領人民不斷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勝利。
  • 記憶中有位和藹的院士
    崔爾傑院士離開我們近10年了,他為我國氣動事業傾注了一生的心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但具有高深的專業造詣,而且還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高級氣動人才。十年光陰流過,我們沒有忘記他,仍懷念著他。下面就講幾件崔院士的普通小事。有一年,我們院組織為慶祝黨的生日舉辦革命歌曲歌詠比賽,每個支部都要組織參賽,我們支部就抽出時間練唱革命歌曲。每次通知崔院士,他都積極參加練唱,組織觀念很強,從不缺席。而且,他練唱時非常認真,雖然年歲大了,但還積極背歌詞,最後經過刻苦練習,我們支部還獲得了一張獎狀。支部每次組織生活會,只要沒有其他重要會議,崔院士都準時參加。
  • 【人民日報】走近中國最年輕的院士
    前不久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43歲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研究員邵峰成為最年輕的「新科院士」,也是現有1600多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當選院士我不覺得有任何變化,該做什麼還做什麼。」
  • 《劍來》:啞巴湖大水怪周米粒的三個煩惱,第三個即將消失
    周米粒心中沒有多少煩惱,她關心的是雲朵沒有法術為什麼也能在天上飛,她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落魄山上來回穿梭,當然不知道的人當然不會明白這個在寶瓶洲上聲名極大的山頭護法居然是周米粒。 可是這樣的周米粒卻還是有三個煩惱,畢竟大家都是會有煩惱的。
  • 黃旭華、李蘭娟院士為京東物流這對新人證婚,人民日報直播
    2020.05.20,在這個「三倍愛你」的特殊日子,人民日報為100對因抗擊疫情推遲婚期的新人舉辦了一場「雲集體婚禮」。在這100對新人中,就包括來自京東物流西北區的新人魏文宏和仙秀。婚禮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共同為新人證婚,幾十位明星奉獻表演並擔任雲伴娘和雲伴郎。「雖然因為疫情錯過了原定的儀式,但收到了來自全國幾百萬人的祝福,這是我們最難忘的婚禮。」魏文宏和仙秀說。魏文宏和仙秀參加雲婚禮大年初二,丈夫驅車近千公裡返回崗位這是一場為抗疫夫妻舉辦的特殊婚禮。
  • 一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為支援該校的貧困學生上學捐出一千萬
    華中科技大學關於崔崑捐助的報到從其中的信息我們不難發現,崔院士即使是95歲高齡了,仍然念念不忘國家下一代人才的培養,真正的心繫祖國,一輩子為國服務的偉大院士。據報導,崔院士自己省吃儉用,一件襯衣能夠穿30年,東西是能用則用,能省則省,但是省下來的錢不是為了給自己自己的兒孫享受,而是全部捐了出來,截止今年7月份,崔院士已經捐出了1000萬元,共分三次捐出。其中: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將積蓄420萬元捐給華中科技大學,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每年資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
  • 人民日報闢謠:板藍根對冠狀病毒不可能有效
    重大喜訊,振奮人心,而且這研究還是鍾南山院士團隊做的,不由得我們不信。尷尬的重點不在於人民日報的中央媒體身份和鍾南山院士的權威專家身份打架,而在於人民日報用來闢謠的理由。人民日報的闢謠是在1月份,當時院士團隊的研究還沒完成,如果說沒有當時證據顯示板藍根能預防新冠,後來有研究證據了,那很正常。研究是不斷進步的,認知是不斷更新的。但是!
  • [小崔說事]一生有光
    進入[小崔說事]>>CCTV.com消息(小崔說事12月16日播出):點擊觀看視頻 >>>1980年,任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1984年起,出版中譯本《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和國際中文版《不列顛百科全書》。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委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退休後,著述不斷,2005年亦有《周有光百歲新稿》一書出版。曾任第四、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 首批三個院士工作室入駐鵬城實驗室
    &nbsp&nbsp&nbsp&nbsp昨日,為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已啟動建設的廣東省首批四家實驗室之一——鵬城實驗室(深圳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正式入駐萬科雲城,同時啟動了首批五個科研項目建設。
  • 【人民日報】三問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
    以賀福初院士為代表的中國蛋白質組研究團隊,在該領域向世界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某些方面已走在全球前列  近代以來,中國先後錯過了多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機遇。蛋白質組學研究,恰恰是我國生命科學中少數幾個能夠始終躋身世界前沿的科學領域。
  • 中科院2017年院士增選三個新特點
    11月28日,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中科院學術會堂參觀院史展覽。新華社發  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增選過程和環節等嚴格按照《關於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等規定進行。  中國科學院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與之前的院士增選相比,2017年增選有三個新特點。
  • 網紅院士:按照現在的標準,我可能評不上院士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官微一張照片讓7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意外成了「網紅」。照片中,白髮蒼蒼的劉先林坐在高鐵二等座上,赤腳穿舊鞋,仍筆耕不輟。照片經微博發布後,引發網友點讚,有網友直呼「又見掃地僧」。現年78歲的劉先林現為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他畢生致力於測繪儀器國產化,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故事梗概是書生張珙看上了已故崔相國之女崔鶯鶯,並借著退匪人孫飛虎的功勞贏得了崔夫人的口頭承諾。不想擊退孫飛虎後,崔夫人悔婚,欲把崔鶯鶯嫁給其內侄鄭恆。在崔鶯鶯的貼身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崔鶯鶯終成眷屬。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
  • 如意芳霏:3個女人3種命運,傅宣「情路順暢」,崔綰愛而不得
    劇中刻畫了3個女人的3種命運:女主傅容「知天命,行人事」最終與喜歡的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傅宣則是劇中最幸福的女子,「情路順暢」;崔綰身為西河郡主,卻「愛而不得」。傅容「逆天改命」女主傅容因為做了一場預知未來的夢境,對最終結果不滿意,於是決定逆天改命。
  • 人民日報: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
    人民日報: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 人民日報 範正偉責任編輯 柳博姍
  • 小崔堅持反轉基因,諾獎得主卻聯名支持,辯論與現實終究有區別
    靈感來源於小崔於復旦大學的一次演講,演講中途以為趕來的相關領域教授與之發生了激烈的辯論。本系列共三篇分別關於轉基因本身、小崔質疑的權利、辯論與現實的區別,前兩篇見16年6月,108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組織停止反轉基因宣傳,其中大部分參與者都是相關領域工作者,其人數約佔健在的諾獎得主三分之一。聯名信的詳細內容小編下次再介紹,本次主要針對小崔與復旦教授那次激辯的情況。
  • 95歲時「鋼鐵院士」崔坤又捐了助學金,展現了黨員的本色
    根據武漢晚報,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和他的妻子教授朱慧楠再次捐贈了400萬元給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設立「新生助學金」。。以前的捐款已經超過1000萬大關。  他把一生獻給了黨和人民,但他過著簡樸的生活,他沒換過一件襯衫,他沒有計劃他的名字和利潤,工作人員到崔院士家辦理捐贈手續,沒有任何儀式,崔老特別指示「不要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