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院士:按照現在的標準,我可能評不上院士

2020-12-06 騰訊網

圖為劉先林院士。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官微

一張照片讓7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意外成了「網紅」。

照片中,白髮蒼蒼的劉先林坐在高鐵二等座上,赤腳穿舊鞋,仍筆耕不輟。照片經微博發布後,引發網友點讚,有網友直呼「又見掃地僧」。

現年78歲的劉先林現為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他畢生致力於測繪儀器國產化,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4日,在媒體的追問下,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發布了一個簡短聲明。聲明中介紹了劉先林和研究團隊乘高鐵,並在車上工作的原委,同時替劉先林院士婉拒了媒體的採訪。一位78歲的古稀老人為何還在奔波的旅途中工作?擁有院士頭銜和諸多榮譽,劉先林的衣著為何如此簡樸?他投入了畢生精力仍堅持的科學,研究的是什麼?昨日,新京報記者獨家對話劉先林,回應公眾關注,同時分享這位「掃地僧」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體會。

一周出差一次 常日行千裡

新京報:在火車上修改PPT被網友拍照是什麼情況?你當時知道嗎?

劉先林:那天我們團隊去鄭州參加項目交流,當天團隊裡的3人一起回京。因為14日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召開的科技成果發布與應用交流大會,我要做主題報告,但當時還差1/3的工作量沒有完成,就列印了ppt,在火車上修改。我當時不知道有人拍了照片。13日晚上,有同事和我說,你變成網紅了,我有點發愁,後來他們安慰我說,很快就會過去的。

新京報:聽說你在火車上工作是常態。很多人在火車上,都是很放鬆的,為何劉老經常在火車上工作?

劉先林:因為忙不過來。國家測繪局系統23年沒有選上院士,只有我一個院士。國家測繪局、各協會,還有一些重點實驗室的工作都要兼顧一下,另外還要搞科研,時間就顯得不夠用。相比來說,車上、飛機上時間比較富餘。

新京報:你團隊的人說你「日行千裡」「永不停歇」,這個年紀還在四處奔波?

劉先林:現在儘量減少,基本一個星期出差一次,比以前少多了。基本當天去,當天回。

新京報:這個頻率對你這個年紀來說,好像也挺高的?

劉先林:過去更高。主要是不好拒絕人家,到處開會,做報告、鑑定、評審,這些事太多。我們工程院學部有一個院士也是不停出差,所以最近病倒了,可能也是太累了。

如果有可能80歲退休

新京報:你科研團隊的人說,你對人從不會說不,不會拒絕別人,所以特別忙?

劉先林:現在也開始說不了。儘量減少去外地出差,不過他們就把會挪到北京來開,那我就不能拒絕了。

新京報:你現在承擔哪些工作?你今年已78歲了,怎麼還讓自己這麼忙?

劉先林:我現在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測繪局幾個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主任。另外,也在做一些科研,目前主要在做SSW車載雷射建模測量系統,這可能是我退休前推的最後一個科研項目了,做了近十年,已經生產銷售20多套,進入推廣階段。另外在全國還有12個院士工作站,每個站都有具體的任務,我負責給他們出主意。

新京報:你打算什麼時候退休?

劉先林:不是說院士不過80嗎,如果是的話,應該快了。

在高校兼職 近十年未取工資

新京報:你在火車上穿的鞋子已很舊了,衣著也很樸素,有網友直呼「又見掃地僧」,對此,你怎麼看?

劉先林:我不明白什麼是「掃地僧」。因為是到地方去爭取項目,我專門穿了件襯衫,平時都穿T恤,就是鞋子有點髒而已,也是很正式的。

新京報:據了解,你的收入並不低,平時吃穿住用是否很低調樸素?

劉先林:也沒有。平時衣服由子女和老伴給買,應該不會太差吧。這雙鞋是穿了兩三年了,我下次買雙鋥亮鋥亮的。

新京報:聽說你不願意在買東西上花時間?

劉先林:如果自己去商場,第一眼看見什麼,就買什麼,大小合適就行,不願意在這上花時間,是不是男性都這樣?我傾向於自動化比較高的東西,電器商場我常去逛,買各種電器、砂鍋、電飯煲。我最近買了一種捷賽鍋,把主料、調味料放進去,5秒鐘就做一個菜,節省時間。現在我最拿手的是醬燒茄子和蘿蔔絲。

新京報:有同事說看見你的衣服經常正反兩面穿?為什麼?

劉先林:可能有時不太注意。我穿衣服圖一個簡單,一般只穿一件,不喜歡層層疊疊。我每天看溫度,根據溫度決定今天穿什麼厚度的衣服。蓋被子也是這樣,各種薄厚的被子我都準備著。

圖為劉先林 1939年4月19日生,河北省無極縣人。1962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數十年以來,致力於攝影測量和航測儀器的研究工作。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可否分享下你的金錢和消費觀?

劉先林:我覺得錢多了也沒什麼用。反正也不缺錢,不太看重錢。從2007年開始,我在幾個大學的兼職費都留在了大學。

新京報:這得有多少錢?

劉先林:大概每所大學每月1萬塊的水平。

新京報:那幾個大學,每年就是幾十萬。大學拿這筆錢用作什麼,你知道嗎?

劉先林:大部分用作學生獎學金或者先進教師的補貼。

「保送院士」很少寫論文

新京報:媒體報導,你在科研經費上也很節儉,用很少的經費填補多項國內空白,為國家節省資金近2億元,這是如何做到的?

劉先林:科研經費我用的都很少。第一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解析測圖儀項目用了83萬;第二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JX4A-DPS項目只用了35萬。

我的秘訣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第一個科技進步獎的科研項目,國家測繪局幾乎把全年的科研經費都給了我,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我們研發的產品JX3量產後,佔領國內市場90%。價格比國外便宜8倍。國外一套設備35萬美元,我們的35萬人民幣。

另外一個秘訣是自己往裡添錢。這個主要是現在的科研項目,把個人的錢投進去。申請經費審核太慢,但我很著急,有時需要買東西,我就把卡給他們,讓他們趕緊去買。

新京報:你是中國工程院的第一批院士,但是你卻笑稱自己是「保送院士」,是怎麼回事?

劉先林:當初院士評選時,不需要申報,也不用第一、第二輪評選,也不看論文數量。首批院士,就是每個單位上報「系統科技尖兵」,相當於單位「保送」。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我可能根本評不上。

新京報:聽說你幾乎不寫論文,也不太注重申專利。為什麼?

劉先林:可能一共就寫了八九篇。我們幹的都是實事,都是根據實際需要去搞研發,寫論文要是把自己的一些技術訣竅洩露給競爭對手怎麼辦?

申請專利很浪費時間,一個大課題做下來,可以申請幾十個、上百個專利,還需要經費支持。現在科技進步非常快,一些專利可能很快就被取代,沒意義。除非有硬指標要寫,我才會讓學生去寫幾個。

新京報:如何看待這次「意外走紅」?是不是也帶來了一些小煩惱,比如媒體追著要訪問你?

劉先林:我想幹自己喜歡的事兒。對於這個,我有點煩惱,也儘量迴避。記得2006年有一輪宣傳,20多家媒體記者撲在我們單位邊上,花了我2天時間。我不想引起過多關注,也不想耽誤時間。

相關焦點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人們不禁要問,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到底是什麼?按貢獻,屠呦呦肯定是夠了;按發表頂級論文數量,顏寧應該也是夠了,但結果都是評不上。後來,顏寧負氣出走美國,可能有媒體炒作的成分,不能讓真正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留下,我們的評選標準和評選程序是不是該改改了!
  • 水稻之父落選科學院院士?老師:我評不上職稱根本不是事啊!
    袁隆平,大家都知道吧,雜交水稻之父,竟然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水稻之父的職稱之路。但是,近日看到一則報導,講述了袁隆平歷經某省四次推薦,袁隆平才艱難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他的科學院院士評選,卻又折戟沉沙,袁隆平的職稱評審路,原來也是這麼艱難啊。2、為什麼評不上科學院院士?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評院士最根本的標準應該是看一個人的研究創新能力和水平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網上有種觀點認為:評委會認為屠呦呦「無博士學位」「無海外名校留學經歷」「無足夠的核心期刊」,所以無法獲得院士身份。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屠呦呦無法獲得院士身份是中醫思想與現代醫學之爭,是學術圈子之爭,是院士評選標準之爭。
  • 袁隆平等為何評不上科學院院士?又如何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參照世界通行標準,我國在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代為行使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的職能,並任命郭沫若為第一任院長。並在1955年6月成立了學部,準備遴選院士。但考慮到那個時候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與世界上的先進水平具有較大差距,因此沒有使用院士稱號而是採用了學部委員稱號。此後又多次增選,豐富了這一隊伍。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很多人可能都在為屠呦呦落選院士感到不平,作為老師我卻想說,從中國的職稱制度,我們就會看到,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我們來看看我們評選高級職稱的必備條件。第一:市級優秀教師榮譽。第二:市級優質課大賽證書。第三:市級課題(參與人員前兩位)。這是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 屠呦呦沒有評上院士,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能評上院士?
    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參加評選院士,如果只評一位院士,那這一位必然就是他,這是毫無疑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評選的院士名額將近60名之多,截止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人獲得院士稱號。這兩千多人都能評上,愛因斯坦會評不上?難道這兩千人都比愛因斯坦強?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如果,分析了蛋白結構,再深入進行探究,我想顏寧應該肯定就評上院士了。二、論文有價值,不代表就是萬能的論文作為現在學術成績評定的重要考核標準。尤其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更是相當厲害。我們不能因為發論文厲害,就認為這個人就很厲害,當然我不否認顏寧不厲害。
  • 她在中國4次申請院士被拒,後來在美國評上院士。大家怎麼看?
    做學問要把人先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學問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李愛珍。今天要說的就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李愛珍女士。期間,她曾四次申請院士,分別是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第一次碰壁,她以為是自己能力不足,最後一次被拒,原因竟然是「年齡過大」,這時她才明白,此生她已經和院士無緣了。作為復旦大學一名高材生,李愛珍的能力和水平大家可以想像,經過多年的研究,能力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 這些牛人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院士是怎麼評出來的?
    近日,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在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有61名學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世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頗有盛名的39歲年輕美女科學家顏寧遺憾落選,目前,顏寧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其實,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也不乏一些我們所熟知的「牛人」,例如:袁隆平:從小我們就是知道,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然而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來卻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袁隆平評不上國內的院士?當年的討論可謂非常激烈,而袁隆平本人卻看得很淡,認為:當院士不是目的。
  • 清華才女顏寧落選國內院士,去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主要有3點
    2017年,分子生物領域的科學家顏寧辭去清華教授一職去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這個消息一出,全網瞬間沸騰了。這樣一位顏值與才華兼備的女科學家在清華任教10年,為什麼突然選擇出走呢?
  • 網紅院士劉先林的最「美」辦公桌:堪比車間,放扳手鋼鋸
    網紅院士劉先林的最「美」辦公桌:堪比車間,放扳手鋼鋸 吳濤/中新網客戶端 2017-09-19 13:07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學家只是按照自己本來的研究方向努力,開花結果後獎項自然就來到手裡,不存在擇優競爭——做出結果了就是做出結果了,沒有結果就什麼都沒有,連候選名單都進不去。筆者這個解釋不知道讀者能否看懂?再簡化一點就是:做好你自己的事,做出世界都為之矚目的成績了獎自然就是你的,誰都搶不跑。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諾獎 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
    當初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就說過,中國人要拿諾貝爾醫學獎,第一個絕對是她清心縈夢:我真的是對中國越來越有信心了,莫言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如今藥學家屠呦呦又拿到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越來越發現中國是一個很不錯的國家。【屠呦呦獲獎是中醫的勝利?】
  • 勤勤懇懇研究50年,4次申請院士被拒卻被美國評上,最後怎樣?
    勤懇50年,4次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外籍院士!中國評不上,美國卻能評上?啪啪打臉啊!五指扇紅!鼻青臉腫啊!這不就是又一個屠呦呦嗎?沒有諾貝爾獎,誰能知道中國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中科院評選院士咱也不知道啥標準,反正袁隆平,屠呦呦等人都評選不上,可能他們都不科學?
  • 兩院院士談院士制度:院士們到底享受啥待遇
    他1995年當選院士,當時每月的「院士津貼」是200元,幾年後上調至每月1000元。迄今為止,1000元仍是全體兩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貼標準。80歲以後的兩院院士成為「資深院士」,不再擁有院士選舉的投票權,但另外領取「資深院士津貼」,每年1萬元。   王夢恕當選院士時,工作地點在河南省,按照省裡的文件規定,他每個月還能領到500元的技術津貼,直到他離開當地。
  • 周廉院士:是院士也是病人 肝移植讓我「重生」
    周廉院士:是院士也是病人 肝移植讓我「重生」 2012年12月03日 09:09:26   浙江在線12月03日訊 浙大一院建院65周年慶典大會吸引了中國工程院10餘位院士參加,在參加慶典的嘉賓中,有一位身份特別。
  • 「網紅院士」李小文:一天一斤二鍋頭,因一雙布鞋走紅網絡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天一斤二鍋頭,為祖國科學事業奉獻一生最近幾年,「網絡紅人」成了最熱門的一個職業。隨著各種人才的加入,我們對網紅的認知也不再局限於,魔性的音樂、洗腦的神曲。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位蓄著鬍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沒穿襪子的老人,坐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臺前,低頭念著發言稿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當時這張照片被放在網絡上的時候,瞬間爆紅,李小文院士也被網友們稱為是「布鞋院士」。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就是這麼優秀的人才,曾前後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全部落選了。到如今,李愛珍已經是花甲老人,對中科院院士已經不再執著了,現在的李愛珍更加著重於培養下一代,因為在她看來,人會消逝,但知識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