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要把人先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學問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李愛珍。
今天要說的就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李愛珍女士。
01她的名字叫李愛珍,1936年出生,畢業復旦大學
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研究所,在工作中,李愛珍整天埋頭在實驗室中搞研究,她還創辦了半導體微材料的相關實驗,研發成果給我國該領域的研究和突破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她本人的才學和科研程度也受到了業內人的認可。
她在中國從事科學研究50年,基本沒給自己放過任何假。正是因為她搞研究孜孜不倦,碩果纍纍,成為該領域不可多得的「國寶級」的科學家。
02李愛珍曾4次申請院士被拒,最後一次因年齡過大被拒。
期間,她曾四次申請院士,分別是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第一次碰壁,她以為是自己能力不足,最後一次被拒,原因竟然是「年齡過大」,這時她才明白,此生她已經和院士無緣了。
作為復旦大學一名高材生,李愛珍的能力和水平大家可以想像,經過多年的研究,能力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但就是這樣一位國寶級的科學家,竟然申請院士被拒。李愛珍的內心也曾有一段不能釋懷。
03被美國評為院士,但仍然堅持為國效力。
因為在中國申請院士被拒,引起了美國科學院對此人的重視,最終她成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但是李愛珍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國籍,也沒有出國為美國效力,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原則,堅守著一顆中國心。
李愛珍曾說:做學問首先要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學問也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
美國在給李愛珍評為院士後,曾先後多次向她伸出了橄欖枝,多次高薪聘請她,但她都果斷地拒絕了。
04從這件事中我們有什麼發現?
目前我們已經有兩位在中國評不上院士,但在國外輕鬆評上的,一個叫顏寧,一個是李愛珍。這些都是認認真真搞科研的人。為什麼在我國評不上在外國就能輕鬆評上呢?說明什麼?
難道是因為我們評選院士的標準比美國更嚴格?還是說我們選出來的院士比美國的更厲害?
只能說明一點,我們的條條框框要求過多,也說明我們對人才還是不夠珍惜。
北大清華流失了多少人才,還不能讓我們清醒嗎?不是每一位科學家都能像李愛珍一樣堅守祖國的,很多不是都走了嗎?
怎麼留住人才?怎麼善用人才?怎麼發揮人才的最大力量?我們是不是該認真反省一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