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為了國家富強、社會進步而默默奉獻之人。另外,搞科研是枯燥乏味的,若沒有毅力與恆心,是無法勝任這項工作的。中科院乃是中國科學家心目中的「聖地」,若能成為其中一員,則此生無憾了。然而,材料專家李愛珍卻先後4次申請院士遭拒,幾經波折之後,她竟成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這是怎麼回事?
李愛珍,1936年出生於福建石獅市港邊村,由於父母是華僑,所以她從小就比一般小孩有見識、有理想。18歲時,李愛珍考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經過4年學習後,她被分配到了上海冶金所,從此與半導體材料的研髮結下了不解之緣。長達幾十年的工作,李愛珍並沒有覺得枯燥,她這人有一股執拗勁,無論幹什麼,都要幹到最好。
廢寢忘食地工作,夜以繼日的攻關,李愛珍在半導體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她為祖國的科研事業貢獻了太多力量。1980年8月,李愛珍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做訪問學者,在那裡,她的眼界再一次被拓寬,懸殊的科技差距讓她極度不安,於是她決定傾盡全力,學會美國的先進技術,然後回國效力。
實際上,在李愛珍留美期間,社會上曾傳出了不少質疑聲,很多人認為,也許她會被美國成熟的科研環境所迷,最終一去不復返。不過,李愛珍卻讓他們「失望」了,2年後,李愛珍毅然踏上了回國的飛機,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崗位。
1982年,李愛珍創建了分子束外延半導體微結構材料和器件實驗室,1983年~1996年,她又先後創建了固態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氣態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為我國的科研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她辛勤的汗水,幾乎浸透了每一項研究成果。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官網顯示,李愛珍在60多年的時間裡,共發表論文256篇、專著篇章3章;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1個,國際發明展銀獎1個。努力是有回報的,李愛珍多年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的名字,早已傳遍了世界學術圈。1989年,李愛珍成為了博士生導師,她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半導體領域的技術人才,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持續發光發熱。
然而,儘管李愛珍的貢獻是巨大的,但她先後4次成為中科院院士的申請,還是被拒絕了。不過即便如此,在半導體領域,李愛珍還是標杆式的存在,她對國家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可是不久之後,一則「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新聞登上了頭條,一時之間,她成為了有心人口誅筆伐的對象,所有人都在譴責她。
但實際上,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科學組織,不屬於政府機構,李愛珍被選為外籍院士時也很意外,因為她從來沒有遞交過任何申請。後來,她公開致謝了美國國家科學院,並拒絕了美國公司與研究機構的高薪聘請,她說,若不是祖國給了她發展的平臺,她不會取得這麼多的成就,所以她永遠不會背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