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歷史,每年會在世界各國評選出某個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評選一般是在五月初,因為四月底美國科學院會在華盛頓舉行年會,會議的最後一天便是公布本年度當選的院士以及外籍院士的名單。
2007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本年度增選的72名院士以及18名外籍院士的名單。在這名單之中,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研究員李愛珍,成為第一位得到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然而,她令人矚目的卻並非是當選美國院士,而是她是其中唯一一位沒有國內院士頭銜的外籍院士。
李愛珍,1936年5月出生在福建石獅市,父母是華僑。但她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出生在中國的土地上,成長在中國的土地上。1954年,李愛珍以極其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直接去了上海冶金所。這冶金所便是如今的傷害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她從研究實習員一步一步做起,到最後成為研究員。
李愛珍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其所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國防、環保、醫療、經濟等領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一直禁運這種研究設備到中國,而李愛珍硬是搞了一套自己的裝備。後來在量子級聯雷射器這一世界前沿領域,中國人晚了二十多年,但李愛珍跟她的團隊還是進行了革命性的開拓。
數十年的研究,使得她在自己的領域早已成為「大師」級別的人物。如同美科院士卓以和對她的評價:她的確是中國化合物半導體領域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研究完全達到了國際水準。在生活中,她也是勤勤懇懇的,五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幾乎沒有假期的概念。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女科學家,卻不是中國的院士,甚至在第一輪評審就被淘汰。
並且被拒絕還不止一次,是4次都被拒絕了,至於原因沒人知道。杜武青聽說過這件事,他說:我感到疑惑,但因為不熟悉中國的體系,所以也不敢妄加揣測。其實這麼些年,圍繞在李愛珍身邊的爭論不少,她並非一直待在國內。1980年8月,她曾被公派去美國做訪問學者,待了兩年。
在她留美期間,不少人認為,她會被美國成熟的科研環境和優越工資打動。李愛珍以回國的飛機擊破了這些閒言碎語,她回國後不僅自己做出突出成就,還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作為 博士生導師,帶領國家的下一代向前發展,這些人終將成為棟梁。2007年她被評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後,爭議聲又起,而她自己也感到意外。
但李愛珍說過,祖國給了她發展,她永遠不會背棄祖國。事實上,無論她被不被評為院士,其標杆、帶頭的存在都不會被否定。院士對於她來說,不過是又一個光環,李愛珍自己也是不甚在意。她在面對這一問題的提問時,歷數了這些年得到的幫助,曾說:沒了實在的工作,哪裡還有什麼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