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外籍院士

2020-11-01 指尖生活事

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因人類進步而不斷發展,人類生活也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改變。這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他們中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也有大部分人一生默默奉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勞一生。

科研是枯燥而乏味的,多年如一日的與儀器相伴,許多項目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最終也沒能成功。但是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不服輸的精神,堅強不屈的品格,無數次失敗之後依然站立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項又一項的發明。這些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類。

在我國,女科學家的人數越來越多,她們巾幗不讓鬚眉,在特別的崗位中奉獻自己的青春,揮灑熱血,用自己努力讓個世界對他們刮目相看。

而中科院院士作為我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讓許多科學家心嚮往之,而今天所說的這位女科學家李愛珍,她就曾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後來怎麼樣了呢?

公派出國做訪問學者受益匪淺

李愛珍出生於福建石獅市港邊村,父母是華僑。高考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從實習研究員到研究員,工作成績非常出色。

在上海冶金所,李愛珍與半導體材料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她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同事稱她為工作狂,雖然是一位女性,但是工作起來經常廢寢忘食,經常帶著團隊成員加班到凌晨。正是李愛珍的這股衝勁兒,使得她在半導體領域的成就出類拔萃。

1980年8月,李愛珍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做訪問學者,為時兩年。美國先進的科研成果讓李愛珍頗受震撼,她看到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科研方面的差距,從而更加努力吸取經驗,獲取知識。

當時李愛珍身邊不少人認為,她出國之後一定會被國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所吸引,很有可能不回來了。在李愛珍老師的堅持下,最終成功推薦她去了美國,並堅信她一定會回來。

李愛珍果然沒有辜負老師的信任,在國外,李愛珍除了一心學習搞科研,還想盡辦法把對祖國有用的先進設備運回中國,雖然好多事情最後沒能實驗,但李愛珍始終不忘初心。

在國外的學習過程中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但她身上那股不服輸的精神最終成功克服困難,學成回國。回國之後便一心撲在量子級聯雷射的研究上,並用20年多年的時間,為我國量子級聯雷射器領域開闢了全新的道路,這項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國際認可。

工作近乎拼命終得顯著成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成果還比較落後,國外研究出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國內非常緊缺,但是西方國家對我們實施了技術封鎖,我國根本無法生產這種設備,李愛珍就帶領自己的團隊搞研發。

在李愛珍及團隊沒日沒夜的堅持和努力之下,屬於我國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設備終於研製成功,從而打破了西方的經濟封鎖。

李愛珍在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雷射器方面的研究,讓中國成為了第一個掌握此技術的亞洲國家,這些與李愛珍近乎拼命的工作狀態是分不開的。

據權威官網統計顯示,截止到2020年3月,李愛珍先後發表了256篇論文,專著篇章3章。並先後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其工作可謂碩果纍纍。

除了科研成果,李愛珍在1989年就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還先後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半導體方面的技術人才,為半導體研究增加了許多新的技術力量。

李愛珍的學生曾這樣評價她,「李老師沒日沒夜地在實驗室工作,人家是勤奮,她是拼搏」。正是這種近乎拼命的勤奮,才讓李愛珍成為了我國化合物半導體領域裡傑出的科學家,並在許多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無緣中科院院士卻堅守在中國

儘管李愛珍的工作成績非常出色,在她申請中科院院士時還是被拒了4次。但是這並不影響她在半導體領域的影響力,正是因為能力出眾,即使不是中科院院士,照樣可以功成名就,為祖國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為最後一次申請中科院院士的時候,被拒理由是年齡超綱,這讓李愛珍徹底與中科院院士無緣。

後來美國推薦她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雖然李愛珍接受了此榮譽,但她仍然在國內繼續從事她的科研事業,報效祖國。

退休之後,李愛珍依然從事學術方面的研究,為祖國科研事業添磚加瓦。雖然未能入選中科院院士,但是李愛珍把畢生心血都放在了我國半導體事業的研究之中,這份情懷,是許多人無法與之媲美的。

李愛珍的教育理念始終以做人為主,先做人後做學問。此話真是不假,也是李愛珍深以為準的標杆,她自己也做到了這點,這一點非常值得人尊敬。在教書育人期間,她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科研人才立好榜樣,做教育的李愛珍同樣值得所有人尊重。

相關焦點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這位女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在2007年5月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原本是值得每一位中國人自豪的事情,畢竟在中美整體科技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能有中國科學家成為美國院士,足以證明中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然整個輿論的關注點卻不在這件事情本身上面,人們更加感興趣的是,這位成功當選美國院士的女科學家,在國內申請中科院院士曾經4次遭到拒絕。
  • 華人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後來,李愛珍2次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被研究生派到美國進行學習,這讓她受益匪淺。在1982年的時候,她在上海創建了半導體微材料相關實驗室,為我國留住導體材料研究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四次申請院士被拒,如今卻成美國外籍院士
    1936年5月,李愛珍出生在福建省石獅市。1958年,李愛珍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此後,她一直在做化學方面的研究,也曾前往美國訪問。這幾十年來,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卻四次申請院士被拒絕,引發了爭議。但這些年來,她先後四次申請院士,卻都被拒絕。而理由,才是人們不忿的原因。前幾次申請,是因為她能力不夠;而最後一次申請,則是直接告知,是因為她的年齡太大。這意味著,以後李愛珍的院士夢,再也無法實現了。為什麼要以年齡為限制呢?院士不過是個榮譽頭銜,難道不應該以成就高低劃分嗎?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作為我國半導體材料領域傑出的女科學家,李愛珍教授的成功之路就如同這寶劍和梅花一樣,經過了反覆的磨練。她曾4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可惜都因為不同的理由被拒絕,但她最終因為科研成就的突出,被美國聘用,成為了一名美國院士。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李愛珍不把科研工作當成是一種職業,而是當成生命中絕大部分。正因如此,她才能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奮鬥,才能將科研放在首位,才能做出如此突出的成就。不過,和她科研上的孜孜不倦相比,她在「評職稱」的道路上走得卻不是那麼順利。第一次申請為中科院院士的時候,因年齡朝鋼的問題她被拒絕了。緊接著,她又先後三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但最後都落選了。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當選美國院士
    中科院乃是中國科學家心目中的「聖地」,若能成為其中一員,則此生無憾了。然而,材料專家李愛珍卻先後4次申請院士遭拒,幾經波折之後,她竟成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這是怎麼回事?1980年8月,李愛珍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做訪問學者,在那裡,她的眼界再一次被拓寬,懸殊的科技差距讓她極度不安,於是她決定傾盡全力,學會美國的先進技術,然後回國效力。
  • 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外籍院士,依然堅持為我國奉獻
    而這句話如果放在李愛珍身上那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她曾經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都被拒絕雖然之後成為了美國的院士,卻依舊留在了我國為國家發光發熱。李愛珍是1936年出生的一個普通女孩兒,她從小就聰穎機敏,復旦大學畢業之後她便來到了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研究半導體材料。在這段工作期間李愛珍申請了28項國家專利並且發表了256篇論文,可以說她的這些成績使得她的名聲大震。
  • 華人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外籍院士
    即便是天才也要付出99%的汗水,李愛珍從小就在數學方面表現出優於常人的智力,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李愛珍被分配到了上海制金所,在那裡,她當上了一名實習研究員。後來,李愛珍開始對稀土金屬和稀有金屬化學冶金領域進行研究,這也成為李愛珍今後的主要研發之路。李愛珍曾兩次以學者的身份被派往美國進行交流學習,在那裡,她學到了很多知識,讓自己受益匪淺。1982年,她在上海創建了半導體微材料相關實驗室,為我國培養了很多導體領域方面的人才,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一直以來,她始終是一個研究員的身份,所以她一直都想申請成為中科院的院士。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絕4次,卻堅守在中國
    其實在科學技術方面,有一個最高的榮譽稱號就是中科院院士,很多人奮鬥一生可能也做不到這個成就,達不到這個位置,在我們中國就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李愛珍,曾先後四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最終都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遭到了拒絕,其實李愛珍在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一心在搞科研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從事科研項目都是為了名和利。但我國就有這麼一位女科學家,不在乎名利的重要性,曾4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最終成為了美國院士後,但依舊在背後默默地支持祖國的發展,她就是李愛珍。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成為美國院士,卻一直為中國奉獻
    我國的李愛珍博士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被拒絕了,卻不料卻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其實不僅只是李愛珍博士申請中科院院士失敗,還有顏寧,饒毅等人,這些人其實都是十分優秀的,只是顏寧在申請中科院院士失敗後,就收到了美國科學院拋來的橄欖枝,成為了一名美國外籍院士,她選擇留在了美國生活。
  • 她數次申請成為院士被拒,卻被美國選為外籍院士,你怎麼看?
    她的名字叫做李愛珍,勤勤懇懇研究50年,4次申請院士被拒,最後一次申請被以年齡太大拒絕,這也就是說,科學家李愛珍此生可能與我國院士無緣了。1、李愛珍4次被薦,4次落選科學家李愛珍是1936年人,現在已經是83歲年齡了,畢業於復旦大學,是中國材料學家,主要從事半導體材料研究,獲得了很多的榮譽。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評選上我國院士,但是卻被美國科學院評為外籍院士。
  • 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入選美國科學院,稱:這是中國驕傲
    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入選美國科學院,稱:這是中國驕傲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大豐收的同時著名材料學家、現年84歲的李愛珍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一生致力於我國新型材料研發,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成為了中國第十一位入選美國科學院的外籍但是,當記者問她有何感想時?她依舊說:「這是中國驕傲!」
  • 李愛珍: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遭拒,但是卻一次就被美國評為院士
    在我國繁榮富強的背後,總有那樣一群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人,他們無私的向國家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渴望國家給予他們肯定,所以國家每兩年會進行一次院士的評選。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院士的名稱,那麼可以很肯定的判斷出這個人為人類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評選院士的過程非常困難,畢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評上的。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人,她為國家付出了很多,但在四次申請院士的過程中卻一直都被拒絕。
  • 勤勤懇懇研究50年,4次申請院士被拒卻被美國評上,最後怎樣?
    勤懇50年,4次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外籍院士!中國評不上,美國卻能評上?啪啪打臉啊!五指扇紅!鼻青臉腫啊!這不就是又一個屠呦呦嗎?沒有諾貝爾獎,誰能知道中國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從事科研50多年,李愛珍成為該領域的「國寶級」科學家,共發表論文25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8項。榮譽等身的李愛珍先後參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學院增選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選。4次申請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卻一直被拒絕,第一次被拒絕是「能力不夠突出」,到了第4次,拒絕原因則變為了「年齡過大」!
  • 四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卻評上美國院士
    我國的小學生都能做博士課題研究了,清北的學生都去美國效力了,而一個勤勤懇懇為了祖國的發展和材料科學的進步奉獻了50年大好年華的研究員李愛珍卻四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無一例外被拒絕了。申請四次中科院院士被拒其實,李愛珍老師在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前,曾經四次申請過我國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但是無一例外的都被拒絕了。第一次申請的時候被拒,李老師並沒有氣餒,她覺得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學術水平達不到院士的評價標準。
  • 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都被拒絕,最後成美國院士
    堅韌不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正是因為這種品質,我們民族才能在一次次災難中重新站起來。就算是在現代社會,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有著這樣的品質。就好比說我們國家的科學家,他們中間很多人就是靠著這種性格,做出很多厲害的成就。他們將自己的精力全部都花在事業上面,無心於名利的爭鬥。曾經我們國家就出現過一位女科學家,她連續四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但是都被拒絕了。
  • 4次申請院士被拒,最終成為美國院士,原因令人深思
    李愛珍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科院上海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處於學術上的追求,在她已經成為國內材料科技方面的頂尖專家時,她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但卻失敗了。第一次落選,李愛珍只以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山,自己的學術水平不夠才只得敗下陣來。於是她在科研領域加倍努力,可之後的三次申請全部以失敗告終。尤其是最後一次因為「超齡」被拒,這也表示李愛珍此生再沒機會成為中科院院士。這讓她非常的痛苦和鬱悶。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士被拒,卻只1次就成美國院士
    現代社會講究人人平等,為何身為女科學家的李愛珍被中國科學院拒絕了四次,是資格不夠,還是另有原因?最後無奈只能去美國,成為了美國的外籍院士。她遞交了第二次申請,事與願違,李愛珍又被拒絕了,中國人不服輸的精神在李愛珍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多年後她又申請加入中科院,但最後結果依舊是被拒絕。
  • 中國科學家成就斐然,申請4次院士首批就被刷,卻成為了美國院士
    引言:對於中國科學家來說,能夠被評上中科院院士,那毫無疑問是一種極大的光榮。許多科學家將此作為畢生目標,但是真正實現的卻很少。1955年至今,我們國家獲此榮譽的科學家不足千人,其中尚且還有100名左右是外籍院士。對於科學家們來說,能夠獲得中科院院士的稱號,就是國家對自己專業水平極大的肯定,是一種伴隨終身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