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因人類進步而不斷發展,人類生活也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改變。這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他們中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也有大部分人一生默默奉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勞一生。
科研是枯燥而乏味的,多年如一日的與儀器相伴,許多項目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最終也沒能成功。但是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不服輸的精神,堅強不屈的品格,無數次失敗之後依然站立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項又一項的發明。這些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類。
在我國,女科學家的人數越來越多,她們巾幗不讓鬚眉,在特別的崗位中奉獻自己的青春,揮灑熱血,用自己努力讓個世界對他們刮目相看。
而中科院院士作為我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讓許多科學家心嚮往之,而今天所說的這位女科學家李愛珍,她就曾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後來怎麼樣了呢?
公派出國做訪問學者受益匪淺
李愛珍出生於福建石獅市港邊村,父母是華僑。高考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從實習研究員到研究員,工作成績非常出色。
在上海冶金所,李愛珍與半導體材料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她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同事稱她為工作狂,雖然是一位女性,但是工作起來經常廢寢忘食,經常帶著團隊成員加班到凌晨。正是李愛珍的這股衝勁兒,使得她在半導體領域的成就出類拔萃。
1980年8月,李愛珍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做訪問學者,為時兩年。美國先進的科研成果讓李愛珍頗受震撼,她看到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科研方面的差距,從而更加努力吸取經驗,獲取知識。
當時李愛珍身邊不少人認為,她出國之後一定會被國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所吸引,很有可能不回來了。在李愛珍老師的堅持下,最終成功推薦她去了美國,並堅信她一定會回來。
李愛珍果然沒有辜負老師的信任,在國外,李愛珍除了一心學習搞科研,還想盡辦法把對祖國有用的先進設備運回中國,雖然好多事情最後沒能實驗,但李愛珍始終不忘初心。
在國外的學習過程中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但她身上那股不服輸的精神最終成功克服困難,學成回國。回國之後便一心撲在量子級聯雷射的研究上,並用20年多年的時間,為我國量子級聯雷射器領域開闢了全新的道路,這項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國際認可。
工作近乎拼命終得顯著成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成果還比較落後,國外研究出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國內非常緊缺,但是西方國家對我們實施了技術封鎖,我國根本無法生產這種設備,李愛珍就帶領自己的團隊搞研發。
在李愛珍及團隊沒日沒夜的堅持和努力之下,屬於我國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設備終於研製成功,從而打破了西方的經濟封鎖。
李愛珍在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雷射器方面的研究,讓中國成為了第一個掌握此技術的亞洲國家,這些與李愛珍近乎拼命的工作狀態是分不開的。
據權威官網統計顯示,截止到2020年3月,李愛珍先後發表了256篇論文,專著篇章3章。並先後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其工作可謂碩果纍纍。
除了科研成果,李愛珍在1989年就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還先後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半導體方面的技術人才,為半導體研究增加了許多新的技術力量。
李愛珍的學生曾這樣評價她,「李老師沒日沒夜地在實驗室工作,人家是勤奮,她是拼搏」。正是這種近乎拼命的勤奮,才讓李愛珍成為了我國化合物半導體領域裡傑出的科學家,並在許多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無緣中科院院士卻堅守在中國
儘管李愛珍的工作成績非常出色,在她申請中科院院士時還是被拒了4次。但是這並不影響她在半導體領域的影響力,正是因為能力出眾,即使不是中科院院士,照樣可以功成名就,為祖國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為最後一次申請中科院院士的時候,被拒理由是年齡超綱,這讓李愛珍徹底與中科院院士無緣。
後來美國推薦她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雖然李愛珍接受了此榮譽,但她仍然在國內繼續從事她的科研事業,報效祖國。
退休之後,李愛珍依然從事學術方面的研究,為祖國科研事業添磚加瓦。雖然未能入選中科院院士,但是李愛珍把畢生心血都放在了我國半導體事業的研究之中,這份情懷,是許多人無法與之媲美的。
李愛珍的教育理念始終以做人為主,先做人後做學問。此話真是不假,也是李愛珍深以為準的標杆,她自己也做到了這點,這一點非常值得人尊敬。在教書育人期間,她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科研人才立好榜樣,做教育的李愛珍同樣值得所有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