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珍曾經說過:「做事先做人,人行不正,學問再大,地位再高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聽到這樣正氣凌然的一番話,不禁感嘆這才是科學家該有的情懷和正氣。
62年前,李愛珍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但就是這樣浩然正氣的學術大家,卻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在學術上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李愛珍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科院上海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雖然在很多人看來研究所的工作枯燥又乏味,但李愛珍卻鍾愛和材料實驗打交道。她不僅是材料科研研究的帶頭人,還創辦了半導體微材料的相關實驗室。她的這些成果為防止國內導體材料科學領域的人才流失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從事科研工作的五十多年裡,李愛珍幾乎沒有過假期,她也不求名利,即便她的名字鮮為人知,但並沒有阻止她成為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術泰鬥。
處於學術上的追求,在她已經成為國內材料科技方面的頂尖專家時,她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但卻失敗了。
第一次落選,李愛珍只以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山,自己的學術水平不夠才只得敗下陣來。於是她在科研領域加倍努力,可之後的三次申請全部以失敗告終。尤其是最後一次因為「超齡」被拒,這也表示李愛珍此生再沒機會成為中科院院士。這讓她非常的痛苦和鬱悶。
後來李愛珍被美國科學院看中,成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儘管李愛珍成為了美國院士,但她仍然保有一顆愛國的心。在李愛珍成為美國院士的同時,她拒絕了美國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
她認為她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祖國培養出的,所以她不能捨棄自己的國家。她依舊選擇堅守在國內,從事半導體材料的相關研究。
在誘惑面前能夠把持住本心,不為所動固然難能可貴,但科學家不是聖人,也要活在現實裡。就像數學天才許晨陽被美國挖走前曾說:「我們國家的科研風氣太浮躁,過於看重資歷,論資排輩的氛圍太重。
他的這番話或許過於消極,但肯定也反映了我國學術圈的一些現狀。希望我國的科研領域在用人方面可以更加彈性和開放,不要死守著某些條條框框等人都走光了才後悔。
對於李愛珍的經歷,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