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勤懇懇研究50年,4次申請院士被拒卻被美國評上,最後怎樣?

2020-09-03 英語時代

勤懇50年,4次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外籍院士!

中國評不上,美國卻能評上?

啪啪打臉啊!

五指扇紅!

鼻青臉腫啊!

這不就是又一個屠呦呦嗎?

沒有諾貝爾獎,誰能知道中國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

中科院評選院士咱也不知道啥標準,反正袁隆平,屠呦呦等人都評選不上,可能他們都不科學?

但是雙黃連四姨太夫妻肺片可以入選;核能所自己開公司要上市沒人才,拉走90多位研究員的前所長可以入選;回頭帶著一群師妹來上任的新所長應該也可以入選。

就是辛辛苦苦,勤勤懇懇一輩子,成績斐然的,不能入選!

還能說什麼呢?

現在還能僅僅只埋怨那些人才爭先恐後的外流嗎?

還能再義憤填膺的指責學校嗎?

梧桐樹連根都給刨了,讓某些人當成柴火做了燒烤了。

那您說鳳凰來了,落在哪裡?

誰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誰都焦慮以後國外的技術封鎖會更嚴厲,大家都在呼籲科技自強!

就在這樣「有力」的機構帶領之下,自強不息?

從能力不夠熬到年齡過大

李愛珍,1936年出生,畢業於復旦大學。

抗日戰爭的硝煙裡她出生了,華僑身份的她1958年從復旦大學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

勤勤懇懇的工作五十年,天天埋頭在實驗室中搞研究。

為了國家需要,她的研究方向從冶金轉到了半導體。

她創辦了半導體微材料的相關實驗室,

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一直就分子束外延設備對我國實施禁運。

1989年,李愛珍主導的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通過驗收並使用至今,結束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禁運!

僅此一項成就,就遠遠高於雙黃連院士吧?

2005年,國際最高級別的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國際會議上,李愛珍作為亞洲唯一的委員,申請在中國舉辦。

2010年,這個一直只在歐美召開的國際頂級會議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

從事科研50多年,李愛珍成為該領域的「國寶級」科學家,共發表論文25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8項。

榮譽等身的李愛珍先後參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學院增選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選。

4次申請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卻一直被拒絕,第一次被拒絕是「能力不夠突出」,到了第4次,拒絕原因則變為了「年齡過大」!

「我非常感謝推薦我的院士,我想他們的壓力肯定非常大。總讓他們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他們年紀也不小了,每一次都要為我寫推薦信、審查推薦材料等,每年增選院士時,我都不敢面對這些院士。」

外籍院士,中國心!

2007年5月,4次落選國內院士評選的李愛珍,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人知道了李愛珍4次申請院士被拒,立即感到了濃厚的興趣!

美國人不是慈善家,無利不起早,評選李愛珍為院士的同時,也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李愛珍堅守著自己的中國心,一生未變,高薪聘請沒有讓她失去家國情懷和初心,果斷拒絕!

「做學問首先要把人做好,人如果做歪了,再大的學問也無法得到人家的尊重」。

4次申請院士被拒,美國名利引誘,今生與中國院士無緣,都改變不了李愛珍的家國情懷!

李愛珍迄今只培養了14名研究生和兩名博士後:

「我這輩子培養的學生很少,但都是親自培養親自帶的,國內外的同行非常相信我培養的學生,很多人找我要。」

「我跟學生講,任何一個人都會在地球上消亡。你再有名,離開這個世界後很快就會被遺忘,但是『中國』這兩個字永遠在地球上存在。所以你的生命價值,就是要為我們國家爭取榮譽。」

希望這些學生們,不但能夠繼承李愛珍的學識,也能繼承李愛珍的人品,更能繼承李愛珍心中對祖國的愛!

也衷心希望,這些學生們以後的路能夠平坦一些。。。。。。

因為他們,沒有一個院士老師。。。。。。

相聲界與中科院是師兄弟

今天的學術界,和相聲界與德雲社也差不了多少了。

相聲界最大的特點就是講人脈論關係講輩分。

實力在這些面前,什麼也不是。

所以郭德綱雖然創建德雲社,但是也得拜侯耀文為師,求個輩分師承。

沒有人脈,沒有關係,沒有輩分,你在相聲界,就沒法混!

但是誰也想不到的是,科學界也是如此。

沒有人脈,沒有關係,沒有輩分,不但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就是論文署名的資格,也沒有!

導師啊,院士啊什麼的,得排你前面署名,即使啥也沒幹。

導師親自署名,很辛苦,起碼得把論文看一遍吧?

很不容易的!

所以我們在今年年初驚奇的發現有的院士能三天發一篇論文!

比寫微頭條還輕鬆,果然是高人無所不能。

中國的院士申請有三大硬性標準:學歷,輩分和人脈。

簡單說就是國外留過學,歲數不能大也不能小,必須有多位院士聯名推薦!

至於能力和貢獻,那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東西,不提也罷!

屠呦呦多次申請不也沒過?人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李愛珍多次申請不也沒過?人家獲得了外籍院士!

袁隆平多次申請不也沒過?人家一直在忙著拯救世界,給全世界生產糧食,沒空蠅營狗苟!

顏寧多次申請不也沒過?人家乾脆轉身去了美國,立刻獲得外籍院士身份!

你能埋怨顏寧不繼續在國內熬著?

不是我們沒有人才,不是我們人才實力不強,不是這些年輕人都沒有家國情懷!

沒有好的環境讓他們發揮所長,只講情懷那就是耍流氓!

能不能淨化學術環境,給有能力的年輕人機會,是能不能留住人才的關鍵!

輩分和人脈在相聲界決定不了你商演是不是能賣的出去票!

輩分和人脈在科學界也不會成為科學突破的力量!

這些東西只是團體和私人為自己爭權奪利的方式,不管是在相聲界還是科學界,都是妨礙進步與突破的力量。

1978年到2015年中,近2萬名中國的高材生留在了美國。

這些學生大多來自於北大清華,為美利堅合眾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北大清華的畢業季即為北大清華學子們的出國季。

北大清華留學生們並未和錢學森,鄧稼先一樣,學成歸國。

真正學成歸國的人數不到三分之一。

回來的人,一段時間之後,很多再次選擇出國,不再回來,比如顏寧。

施一公說:

他那一屆的清華本科畢業生有2251人,約1600多人選擇到美國留學,大部分人如今都還待在美國。

但是,我們真的能夠只苛責這些學子?

苛責培育他們的學校沒有教授給他們家國情懷?

沒有一個活潑向上的,積極進取的,乾乾淨淨的學術環境,讓人家怎麼回來?

難道就為了家國情懷,就要把這些好苗子,叫回國內這個醬缸裡醃成醬菜?

論起來醃醬菜,中科院是無論如何比不過六必居的,不用努力了!

毫無疑問以現在李愛珍老師的成就完全夠當選院士的資格。從85年至今李愛珍老師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以及其他院部級獎項20項、國家發明專利6項。她在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並在國防、環保、醫療和經濟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很遺憾這樣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並沒有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在2007年她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那麼真如某些人所說申請了四次都被兩院拒絕嗎?毫無疑問這是謠言。

首先,兩院院士並不是申請的,而是由不超過80歲的非資深院士及全國各大科學學會和科協推薦產生候選人,然後經過兩輪審查確定正式候選人再由非資深院士投票產生。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開始,院士不再有推薦資格,以後只能由團體推薦 。從程序上講,申請成為院士本身就不可能。

第二, 以李愛珍老師的研究方向來看,要參選院士也只能是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院入選難度比中科院還高。從統計來看歷年投票通關的院士佔正式候選人的9%—16%,如果算上審查階段就被淘汰的入選比率不到10%。近幾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齡是56歲,按照2002年修訂的入選規則63歲以上不會被推薦,那麼其實留給很多人的機會並不多。由於兩院院士兩年才選舉一次,一次不過百來人,分到每個學部名額都只有幾個而已,入選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和大家的認知不同,入選兩院院士的個個都是在各大領域做出突出貢獻有真材實料的巨擎。傑青是兩院院士的重要來源,目前傑青入選周期是13—16年,當然絕大部分傑青都會無緣。李愛珍老師的主要研究成果是2000年研製出量子級聯雷射器,那一年李老師已經64歲了,可以說屬於大器晚成,從年齡的角度來講入選工程院已經沒有多大可能。

第三,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沒有想像的那麼神,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實屬正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沒有投票權,更多的是一個榮譽稱號 。眾所周知施一公和顏寧都是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施一公事業的高峰期其實是還是美籍的時候,那時候的施一公從沒有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提名,反而是回國以後獲得了外籍院士的提名。從人數來看,美國科學院院士(不包括美國工程院和外籍院士)比中國兩院院士加起來還多,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標準真不敢說就一定比中國高(當然最高水平的應該還是比中國高一些的),更別說外籍院士了。

第四,李愛珍老師的確曾經獲得過提名,但遺憾的是最終沒有當選,這是眾多院士投票決定的結果,不是某個人的決定也不是中科院的組織決定,也不存在中科院以年齡做藉口這種說法。雖然有些遺憾但這就是事實。李愛珍老師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後來她接到了美國的工作邀請,但她拒絕了。她很感謝國家給她提供的科研條件。李愛珍老師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無論她是不是院士都不妨礙她的傑出。

兩院院士代表著中國學術的最高水平,是中國的「國寶」,任何以污衊院士吸引眼球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相關焦點

  • 她在中國4次申請院士被拒,後來在美國評上院士。大家怎麼看?
    她在中國從事科學研究50年,基本沒給自己放過任何假。正是因為她搞研究孜孜不倦,碩果纍纍,成為該領域不可多得的「國寶級」的科學家。02李愛珍曾4次申請院士被拒,最後一次因年齡過大被拒。期間,她曾四次申請院士,分別是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第一次碰壁,她以為是自己能力不足,最後一次被拒,原因竟然是「年齡過大」,這時她才明白,此生她已經和院士無緣了。作為復旦大學一名高材生,李愛珍的能力和水平大家可以想像,經過多年的研究,能力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 李愛珍:勤勤懇懇科研60年,4次申請院士被拒,美國趁機挖牆腳
    李愛珍,1936年出生,之後考入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研究所,科研工作令人乏味,但是她卻樂在其中,甘之如飴,勤勤懇懇做科研,這一做,就是60多年。或許,現在提到「李愛珍」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她卻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 四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卻評上美國院士
    我國的小學生都能做博士課題研究了,清北的學生都去美國效力了,而一個勤勤懇懇為了祖國的發展和材料科學的進步奉獻了50年大好年華的研究員李愛珍卻四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無一例外被拒絕了。2005年11月,在埃及舉行的第三世界科學院第15屆院士大會上,李愛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她本人也於2007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也是中國首個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女院士。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這位女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在2007年5月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原本是值得每一位中國人自豪的事情,畢竟在中美整體科技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能有中國科學家成為美國院士,足以證明中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然整個輿論的關注點卻不在這件事情本身上面,人們更加感興趣的是,這位成功當選美國院士的女科學家,在國內申請中科院院士曾經4次遭到拒絕。
  • 她數次申請成為院士被拒,卻被美國選為外籍院士,你怎麼看?
    她的名字叫做李愛珍,勤勤懇懇研究50年,4次申請院士被拒,最後一次申請被以年齡太大拒絕,這也就是說,科學家李愛珍此生可能與我國院士無緣了。但是令李愛珍沒有想到的是,美國竟然向她伸出橄欖枝,評上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還想高薪聘請她,但是李愛珍並沒有被誘惑,仍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為祖國奉獻著力量。科學家李愛珍經歷的可能也不是一個個案,前些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由於研究青蒿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科學家屠呦呦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被評選上院士。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外籍院士
    而今天所說的這位女科學家李愛珍,她就曾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後來怎麼樣了呢?回國之後便一心撲在量子級聯雷射的研究上,並用20年多年的時間,為我國量子級聯雷射器領域開闢了全新的道路,這項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國際認可。工作近乎拼命終得顯著成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成果還比較落後,國外研究出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國內非常緊缺,但是西方國家對我們實施了技術封鎖,我國根本無法生產這種設備,李愛珍就帶領自己的團隊搞研發。
  •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一心在搞科研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從事科研項目都是為了名和利。但我國就有這麼一位女科學家,不在乎名利的重要性,曾4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最終成為了美國院士後,但依舊在背後默默地支持祖國的發展,她就是李愛珍。
  • 她是國寶級科學家,四次申請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依然無怨無悔
    哪怕是她4次申請院士被拒,但是在她接到美國授予外籍院士消息時,她這麼說道:「我跟學生講,任何一個人都會在地球上消亡。你再有名,離開這個世界後很快就會被遺忘,但是『中國』這兩個字永遠在地球上存在。所以你的生命價值,就是要為我們國家爭取榮譽。」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
    在工作崗位上,李愛珍踏踏實實的做著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斷地在半導體材料和器件領域方面進行深耕。其中,僅在1978年到1984年期間,她所研究的光電耦合器件中的關鍵材料——高效率砷化鎵紅外光源材料就做到了七百三十多萬元的產值。1980年,四十四歲的李愛珍因科研工作成績突出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訪問。
  • 中國半導體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士被拒,卻一次入選美國院士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11月,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4次,後來卻成為了美國的院士。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美國一次就入選李愛珍先後在1999年,2001年,2013年,2005年四次參選中國院士,最後遺憾落選。
  • 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外籍院士,依然堅持為我國奉獻
    而這句話如果放在李愛珍身上那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她曾經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都被拒絕雖然之後成為了美國的院士,卻依舊留在了我國為國家發光發熱。李愛珍是1936年出生的一個普通女孩兒,她從小就聰穎機敏,復旦大學畢業之後她便來到了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研究半導體材料。在這段工作期間李愛珍申請了28項國家專利並且發表了256篇論文,可以說她的這些成績使得她的名聲大震。
  • 復旦女學霸貢獻突出,4次申請院士被拒,為何被美國選為院士?
    今天逛論壇,就看到了一則令人疑惑的事情:一位在國內努力搞研究的中國科學家,名叫李愛珍,她畢業於復旦大學,擁有所在領域最強的能力,最突出的貢獻,可惜,4次申請院士評定,都被中科院拒絕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這位復旦女學霸,國內半導體材料研究的佼佼者,卻在71歲高齡時,「意外」被美國評上了院士,而且,她所獲得的,是首位美國科學院外籍科學家院士榮譽!
  • 華人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1958年大學畢業後,李愛珍被分配到了上海制金所,成為了一個研究實習員,靠著自己對工作的熱愛,很快李愛珍就轉正成為了一個正式的研究員。
  • 4次申請院士被拒,最終成為美國院士,原因令人深思
    但就是這樣浩然正氣的學術大家,卻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在學術上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處於學術上的追求,在她已經成為國內材料科技方面的頂尖專家時,她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但卻失敗了。於是她在科研領域加倍努力,可之後的三次申請全部以失敗告終。尤其是最後一次因為「超齡」被拒,這也表示李愛珍此生再沒機會成為中科院院士。這讓她非常的痛苦和鬱悶。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遭拒,最後當選美國院士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一直在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女科學家,卻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遭拒,最後被美國選為科學院院士。1936年,李愛珍在福建出生。她從小就愛學習,考上復旦大學後依舊成績優異,在畢業後被分配到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工作。在十幾年的工作時間裡,李愛珍刻苦鑽研學術,前後共發表了256篇論文,獲得了28項國家專利。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四次申請院士被拒,如今卻成美國外籍院士
    1936年5月,李愛珍出生在福建省石獅市。1958年,李愛珍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此後,她一直在做化學方面的研究,也曾前往美國訪問。這幾十年來,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卻四次申請院士被拒絕,引發了爭議。中國「科學家」李愛珍李愛珍研究期間,獲得了21個專利和1個國際發明展銀獎。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5年11月,李愛珍又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在她的履歷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李愛珍的成就的確很大。
  • 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入選美國科學院,稱:這是中國驕傲
    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入選美國科學院,稱:這是中國驕傲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大豐收的同時在這一點上,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應該好好向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學習,他們才華橫溢、學富五車,把大好的青春年華全都貢獻在祖國建設上,一生不求名利,默默無聞。著名材料學家、現年84歲的李愛珍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一生致力於我國新型材料研發,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成為了中國第十一位入選美國科學院的外籍但是,當記者問她有何感想時?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她曾4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可惜都因為不同的理由被拒絕,但她最終因為科研成就的突出,被美國聘用,成為了一名美國院士。李愛珍從事過半導體材料、分子束外延設備和技術等眾多項目的研究。她的一生研究成果顯著,為我國相關事業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據查,截止到2020年,李愛珍教授因為她卓越的科研成果曾數次獲得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眾多獎項。她還申請通過了多項國家專利,在權威雜誌上發表了兩百多篇的論文。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士被拒,最後當選美國院士
    她曾經為了申請成為中科院的院士,持之以恆的提交了四次,但每次中科院拒絕她的理由都不一樣,這一度讓她很沮喪,但本著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她並沒有放棄,最後終於破釜沉舟,取得了傲人的科研成就,並且在申請中科院院士無果之後,決定去了美國,當起了美國的一名院士。
  • 李愛珍: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遭拒,但是卻一次就被美國評為院士
    在我國繁榮富強的背後,總有那樣一群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人,他們無私的向國家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渴望國家給予他們肯定,所以國家每兩年會進行一次院士的評選。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院士的名稱,那麼可以很肯定的判斷出這個人為人類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評選院士的過程非常困難,畢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評上的。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人,她為國家付出了很多,但在四次申請院士的過程中卻一直都被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