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珍,1936年出生,之後考入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研究所,科研工作令人乏味,但是她卻樂在其中,甘之如飴,勤勤懇懇做科研,這一做,就是60多年。
或許,現在提到「李愛珍」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她卻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打破西方知識壁壘
60年來,李愛珍一直從事「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的研究工作,她所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國防、環保、醫療、經濟等領域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愛珍這個名字不為公眾所熟悉,可能與她的研究領域有關。
她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她的研究成果「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國防、環保、醫療、經濟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為無禮賺取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西方國家建立極高的知識壁壘,一直對中國禁運這種設備。為緩解這一困局,李愛珍組建團隊,夜以繼日,終於憑藉自己的雙手做出了「分子束外延設備」,西方國家這才解除禁運。當然,我們已經有了,解不解除我們已經不在乎了。
科學會議選址
在李愛珍所研究的領域中,有一個國際頂級的科學會議——「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國際會議」,這個會議的權威性在於:只有獲得這個會議的舉辦權,才能表明這個國家的這一領域的科學研究獲得了國際認可。然而,多年以來,這個會議的選址都在美國歐洲國家質檢轉圈。
為此,李愛珍從1999年起,多次提交報告,介紹中國這一領域的發展情況。2005年,作為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國際會議的亞洲唯一與會委員,她提出申請:希望此次會議在我們國家舉辦一次。在了解我們國家「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領域的發展情況之後,科學委員會最終決定——2010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會議移師中國上海。
具體成果
科研60多年來,李愛珍在共發表論文256篇、專著篇章3章;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1個,國際發明展銀獎1個。她的名字早已享譽國際學術圈。
有這麼多學術成果的李愛珍,可以說是國寶級科學家了,然而她4次申請院士,都被拒絕,最後一次被拒絕的原因是:年齡過大。這就意味著,李愛珍從此與院士無緣了。
看到這個案例,我不禁想起了前段時間發生的新聞:合肥研究所90多名研究員集體辭職。他們辭職的原因也很簡單:薪資。在合肥研究所,一個20多年的老研究副主任,年薪才13萬,而去國外做訪問學者,年薪100多萬。10倍的差距,怎麼能不動心。
要說科研的年齡問題,前段時間不是還爆出了小學生都發表了博士級別的論文嗎?這是什麼道理。
個人覺得我們應該建立完善的人才制度,而不是一味的讓科研人員「淡泊名利」畢竟,他們也是要養家的呀。
在第四次申請院士被拒之後,李愛珍收到了美國科學院的信,以「院士」的尊榮邀請她到美國發展。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