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院士全部失敗,如今卻成美國院士

2020-10-05 十點歷史君

2007年5月1日當晚,李愛珍的電子郵箱傳來一個消息:美國科學院第144屆年會上決定,上海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專家李愛珍,當選這屆外籍院士!屏幕前的李愛珍,心情複雜。因此在此之前,她連續4次申請國內院士全部失敗,如今卻成了美國院士。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的研究路

1936年,李愛珍出生在福建省。父母都是海外華僑,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對她說道:「沒有祖國就沒有一切」。這句話,後來影響了李愛珍一輩子。

1954年,李愛珍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以後,她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工作,主要研究單晶方向。李愛珍視科研比生命還重,她的學生曾回憶:「別人是勤奮,她是拼命」。

每天7、8點科研人員陸續下班後,李愛珍的實驗室永遠是亮著燈的。在她工作的幾十年生涯中,幾乎沒有假期這個概念。有一次過年,同事給她家裡打電話,但家裡沒人接,打到實驗室才找到她。

李愛珍對此說道:「很多東西講講很容易,要把【為國家佔有一席之地】這幾個字,變成一件真實的事,不拼命根本不行。」1980年8月,李愛珍前往美國學習技術,當了兩年的訪問學者。

但在美國的日子,並不好過。分子束外延設備,美國也只是初步研究階段。剛到實驗室,很多設備還是嶄新的。面對環境的不適與領域的空白,李愛珍只能硬著頭皮去學。

分子束外延設備,是製作半導體的先進材料,對我國國防、經濟有重大作用。但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不願意公開這項技術,對這種設備也嚴禁出口中國。李愛珍到美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國,能自主開發出這個設備。

兩年的學習飛逝而過,回國以後,李愛珍一頭扎進了研究所。比起技術困難,當時的環境則更加艱苦。據同事回憶:當時上海研究所缺少設備,他們只能在瀋陽科學儀器廠做實驗。

成立的分子束外研究小組,算上李愛珍才5個人。但就是這幾個人,從1985年開始廢寢忘食地研究,甚至連續工作40個小時。幾年後,這項設備終於研究成功,並在國際上得到不俗的反響。李愛珍因此成為國內知名的——分子束外研究與開拓者。

4次申請院士全部失敗,如今卻成美國院士

我國這項研究成功,美國只能解禁此項技術,因為瞞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分子束外延之父」卓以和說道「: 世界上沒有幾個實驗室可以做到,李愛珍能夠獨立地做出來,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功勞。」

但即便是這樣優秀的人才,從1999年開始,李愛珍連續4次申請院士失敗,讓外界十分疑惑。直到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才發布消息,宣布李愛珍當選為美國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於1863年成立,不支持個人申請。只能由學院主席團,在全球科學家中挑選最出色的人才。其中有一條硬性規定:「要在某一科研領域中長期的、源源不斷地做出卓越、原創性的貢獻」。

從某種程度來說,外籍院士的含金量更高,難度也更大。但李愛珍能成為外籍院士,卻無法成為國內院士,到底是為什麼呢?中國科學院院士郭景坤,說出了原因:

當時,郭景坤院士剛經歷了咽喉手術,面對記者採訪,他艱難地說道:「李愛珍落選,非常遺憾。」原來,國內評選院士對年齡有要求,1999年李愛珍申請的時候,就已經63歲了,這對申請院士極為不利。

因為這個原因無緣院士的,還有屠呦呦。年齡作為衡量院士的標準,肯定是有一定道理。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老一輩科研人員,在某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們也應該「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味追求年齡,這或許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後來,有人問過李愛珍:「您做了這麼多出色的工作,沒評上中國的院士,不難過嗎? 」誰料李愛珍聽後,沒有一點抱怨,反而平靜地說道:

「沒了實在的工作,哪裡還能有什麼榮譽呢?我總是記得人家給了我什麼,卻不記得人家沒給我什麼。」老一輩科學家的心胸與覺悟,著實讓人敬佩不已。

國家的科技進步,的確需要李愛珍這樣不計報酬的科學家。但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在對待科研人員的方面,如果能盡善盡美一些,也許就不會有出走美國的現象了。

今日話題:

你認為李愛珍做得對嗎?

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院士全部失敗,如今卻成美國院士
    2007年5月1日當晚,李愛珍的電子郵箱傳來一個消息:美國科學院第144屆年會上決定,上海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專家李愛珍,當選這屆外籍院士!屏幕前的李愛珍,心情複雜。因此在此之前,她連續4次申請國內院士全部失敗,如今卻成了美國院士。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四次申請院士被拒,如今卻成美國外籍院士
    1936年5月,李愛珍出生在福建省石獅市。1958年,李愛珍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此後,她一直在做化學方面的研究,也曾前往美國訪問。這幾十年來,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卻四次申請院士被拒絕,引發了爭議。中國「科學家」李愛珍李愛珍研究期間,獲得了21個專利和1個國際發明展銀獎。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5年11月,李愛珍又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在她的履歷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李愛珍的成就的確很大。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作為我國半導體材料領域傑出的女科學家,李愛珍教授的成功之路就如同這寶劍和梅花一樣,經過了反覆的磨練。她曾4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可惜都因為不同的理由被拒絕,但她最終因為科研成就的突出,被美國聘用,成為了一名美國院士。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在13年前,曾有一位來自中國的女科學家引起了各方廣泛關注。這位女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在2007年5月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原本是值得每一位中國人自豪的事情,畢竟在中美整體科技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能有中國科學家成為美國院士,足以證明中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外籍院士
    科研是枯燥而乏味的,多年如一日的與儀器相伴,許多項目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最終也沒能成功。但是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不服輸的精神,堅強不屈的品格,無數次失敗之後依然站立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項又一項的發明。這些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類。在我國,女科學家的人數越來越多,她們巾幗不讓鬚眉,在特別的崗位中奉獻自己的青春,揮灑熱血,用自己努力讓個世界對他們刮目相看。
  • 華人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 
    所以,如今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要如何留住人才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後來,李愛珍2次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被研究生派到美國進行學習,這讓她受益匪淺。在1982年的時候,她在上海創建了半導體微材料相關實驗室,為我國留住導體材料研究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李愛珍為半導體行業立下大功,卻4次申請院士落選,今成美國院士
    而我國的半導體行業,在建國之後可謂是一清二白,但作為一名科學家李愛珍卻並不氣餒,反倒是兢兢業業,幾十年磨一劍,終於在分子束外延上取得了突破,打破了歐美的技術壁壘。但是,在李愛珍取得成績的同時,對李愛珍的「待遇」上卻出現了「牆裡開花牆外香」的局面,這樣一位科學家四次申請院士卻都被拒絕;反倒是美國授予了她院士稱謂。
  • 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都被拒絕,最後成美國院士
    堅韌不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正是因為這種品質,我們民族才能在一次次災難中重新站起來。就算是在現代社會,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有著這樣的品質。就好比說我們國家的科學家,他們中間很多人就是靠著這種性格,做出很多厲害的成就。他們將自己的精力全部都花在事業上面,無心於名利的爭鬥。曾經我們國家就出現過一位女科學家,她連續四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但是都被拒絕了。
  • 我國半導體研究的功臣,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落選,今成美國院士
    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各項科學技術行業發展嚴重停滯,高新技術幾乎全部被國外壟斷,為了讓中國早日迎頭趕上,李愛珍在稀土金屬和稀有金屬化學領域進行刻苦鑽研。在隨後的幾年,李愛珍多次以學者的身份被派往國外學習先進技術,這也讓李愛珍受益匪淺,感觸良多。
  • 中國女天才科學家,4次申請院士都失敗,赴美申請院士一次就成功
    美國院士李愛珍的中國心!【引言】中國肩負著科技使命,女性科學家也在時代的進步中崛起。李愛珍曾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但都因標準不夠或者年齡問題而未能如願。【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李愛珍曾四次申請加入中科院,卻最終鎩羽而歸。首要條件是重量級科技貢獻,其次是忠於祖國的愛心,李愛珍距離標準的設定還有很大的差距。她初次被拒後,驕傲的心遭受到打擊。吃一塹長一智,她開始潛心研究。李愛珍為女本弱,為女科學家則剛,這次失敗的經歷,既是鞭策,也是鼓勵。多年間她再次積蓄力量,不料還是以失敗告終。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當選美國院士
    中科院乃是中國科學家心目中的「聖地」,若能成為其中一員,則此生無憾了。然而,材料專家李愛珍卻先後4次申請院士遭拒,幾經波折之後,她竟成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這是怎麼回事?1980年8月,李愛珍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做訪問學者,在那裡,她的眼界再一次被拓寬,懸殊的科技差距讓她極度不安,於是她決定傾盡全力,學會美國的先進技術,然後回國效力。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士被拒,反倒當選美國院士
    她曾經為了申請成為中科院的院士,持之以恆的提交了四次,但每次中科院拒絕她的理由都不一樣,這一度讓她很沮喪,但本著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她並沒有放棄,最後終於破釜沉舟,取得了傲人的科研成就,並且在申請中科院院士無果之後,決定去了美國,當起了美國的一名院士。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士被拒,最後當選美國院士
    她曾經為了申請成為中科院的院士,持之以恆的提交了四次,但每次中科院拒絕她的理由都不一樣,這一度讓她很沮喪,但本著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她並沒有放棄,最後終於破釜沉舟,取得了傲人的科研成就,並且在申請中科院院士無果之後,決定去了美國,當起了美國的一名院士。
  • 李愛珍: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遭拒,但是卻一次就被美國評為院士
    在我國繁榮富強的背後,總有那樣一群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人,他們無私的向國家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渴望國家給予他們肯定,所以國家每兩年會進行一次院士的評選。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院士的名稱,那麼可以很肯定的判斷出這個人為人類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評選院士的過程非常困難,畢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評上的。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人,她為國家付出了很多,但在四次申請院士的過程中卻一直都被拒絕。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當選美國院士
    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歷史,每年會在世界各國評選出某個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評選一般是在五月初,因為四月底美國科學院會在華盛頓舉行年會,會議的最後一天便是公布本年度當選的院士以及外籍院士的名單。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士被拒,卻只1次就成美國院士
    現代社會講究人人平等,為何身為女科學家的李愛珍被中國科學院拒絕了四次,是資格不夠,還是另有原因?最後無奈只能去美國,成為了美國的外籍院士。她遞交了第二次申請,事與願違,李愛珍又被拒絕了,中國人不服輸的精神在李愛珍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多年後她又申請加入中科院,但最後結果依舊是被拒絕。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李愛珍不把科研工作當成是一種職業,而是當成生命中絕大部分。正因如此,她才能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奮鬥,才能將科研放在首位,才能做出如此突出的成就。不過,和她科研上的孜孜不倦相比,她在「評職稱」的道路上走得卻不是那麼順利。第一次申請為中科院院士的時候,因年齡朝鋼的問題她被拒絕了。緊接著,她又先後三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但最後都落選了。
  • 她是中國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落選,無奈成為美國院士
    研究工作單調乏味,儀器日日夜夜相伴,許多項目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最後都未能取得成功。但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著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性格,無數次失敗後仍然站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的發明。這種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人類的面貌。而在中國卻有這樣一位的科學家,她為國家工作了幾十年,先後四次落選院士,最後卻得到了大洋彼岸美國院士的殊榮。這個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今年84歲。李愛珍,她出生於福建。
  •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說到上世紀的中國,正是我國探索以及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也出現了很多對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偉人們,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在來到美國之後,李愛珍被美國的先進技術震撼到,領先了國內好幾個量級,這讓她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 說到上世紀的中國,正是我國探索以及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也出現了很多對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偉人們,比如最著名的就是 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 等科學家,他們都是我國劃時代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