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日當晚,李愛珍的電子郵箱傳來一個消息:美國科學院第144屆年會上決定,上海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專家李愛珍,當選這屆外籍院士!屏幕前的李愛珍,心情複雜。因此在此之前,她連續4次申請國內院士全部失敗,如今卻成了美國院士。
1936年,李愛珍出生在福建省。父母都是海外華僑,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對她說道:「沒有祖國就沒有一切」。這句話,後來影響了李愛珍一輩子。
1954年,李愛珍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以後,她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工作,主要研究單晶方向。李愛珍視科研比生命還重,她的學生曾回憶:「別人是勤奮,她是拼命」。
每天7、8點科研人員陸續下班後,李愛珍的實驗室永遠是亮著燈的。在她工作的幾十年生涯中,幾乎沒有假期這個概念。有一次過年,同事給她家裡打電話,但家裡沒人接,打到實驗室才找到她。
李愛珍對此說道:「很多東西講講很容易,要把【為國家佔有一席之地】這幾個字,變成一件真實的事,不拼命根本不行。」1980年8月,李愛珍前往美國學習技術,當了兩年的訪問學者。
但在美國的日子,並不好過。分子束外延設備,美國也只是初步研究階段。剛到實驗室,很多設備還是嶄新的。面對環境的不適與領域的空白,李愛珍只能硬著頭皮去學。
分子束外延設備,是製作半導體的先進材料,對我國國防、經濟有重大作用。但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不願意公開這項技術,對這種設備也嚴禁出口中國。李愛珍到美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國,能自主開發出這個設備。
兩年的學習飛逝而過,回國以後,李愛珍一頭扎進了研究所。比起技術困難,當時的環境則更加艱苦。據同事回憶:當時上海研究所缺少設備,他們只能在瀋陽科學儀器廠做實驗。
成立的分子束外研究小組,算上李愛珍才5個人。但就是這幾個人,從1985年開始廢寢忘食地研究,甚至連續工作40個小時。幾年後,這項設備終於研究成功,並在國際上得到不俗的反響。李愛珍因此成為國內知名的——分子束外研究與開拓者。
我國這項研究成功,美國只能解禁此項技術,因為瞞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分子束外延之父」卓以和說道「: 世界上沒有幾個實驗室可以做到,李愛珍能夠獨立地做出來,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功勞。」
但即便是這樣優秀的人才,從1999年開始,李愛珍連續4次申請院士失敗,讓外界十分疑惑。直到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才發布消息,宣布李愛珍當選為美國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於1863年成立,不支持個人申請。只能由學院主席團,在全球科學家中挑選最出色的人才。其中有一條硬性規定:「要在某一科研領域中長期的、源源不斷地做出卓越、原創性的貢獻」。
從某種程度來說,外籍院士的含金量更高,難度也更大。但李愛珍能成為外籍院士,卻無法成為國內院士,到底是為什麼呢?中國科學院院士郭景坤,說出了原因:
當時,郭景坤院士剛經歷了咽喉手術,面對記者採訪,他艱難地說道:「李愛珍落選,非常遺憾。」原來,國內評選院士對年齡有要求,1999年李愛珍申請的時候,就已經63歲了,這對申請院士極為不利。
因為這個原因無緣院士的,還有屠呦呦。年齡作為衡量院士的標準,肯定是有一定道理。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老一輩科研人員,在某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們也應該「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味追求年齡,這或許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後來,有人問過李愛珍:「您做了這麼多出色的工作,沒評上中國的院士,不難過嗎? 」誰料李愛珍聽後,沒有一點抱怨,反而平靜地說道:
「沒了實在的工作,哪裡還能有什麼榮譽呢?我總是記得人家給了我什麼,卻不記得人家沒給我什麼。」老一輩科學家的心胸與覺悟,著實讓人敬佩不已。
國家的科技進步,的確需要李愛珍這樣不計報酬的科學家。但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在對待科研人員的方面,如果能盡善盡美一些,也許就不會有出走美國的現象了。
你認為李愛珍做得對嗎?
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