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明的進步,判定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根本,從當初的軍事競賽變成如今的科技比拼。可以說,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科技的研發是重中之重。萬幸的是,新中國自建立以來,在科技的發展道路上雖然困難重重。
但還是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蓬勃發展。在這裡,離不開的是無數科學家嘔心瀝血、克服萬難的愛國精神。當今的高科技領域,半導體的地位愈發重要,各大主流機器設備和電子產品都離不開半導體的協助。
而我國的半導體行業,之前是比較落後的,相較於美國和歐美各大發達國家,我們的半導體研發落後他們將近10年之久。如今我們國家的半導體行業能夠迎頭趕上,甚至彎道超車,離不開一名著名的半導體研究專家——李愛珍。
李愛珍,祖籍為福建石獅,父母早年外出留學成為海外華僑,因此在出生後,李愛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新中國成立以後,李愛珍父母帶著李愛珍回到了國內繼續求學,1954年,李愛珍被復旦大學化學系錄取,與材料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四年後,李愛珍從復旦大學畢業,被派往上海冶金所,從事相關的專業研究。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各項科學技術行業發展嚴重停滯,高新技術幾乎全部被國外壟斷,為了讓中國早日迎頭趕上,李愛珍在稀土金屬和稀有金屬化學領域進行刻苦鑽研。
在隨後的幾年,李愛珍多次以學者的身份被派往國外學習先進技術,這也讓李愛珍受益匪淺,感觸良多。80年代,李愛珍創建了自己的實驗室,研究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系列,面對西方的重重封鎖,李愛珍硬是憑藉自己和夥伴們的研發,搞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設備。
尤其是在量子級聯雷射器這一方面,美國人比中國早二十多年就提出了猜想,但李愛珍和她的團隊,不僅沒有被限制,還進行了大量的創新,一舉超過國外的研發團隊,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發上,名列前茅。
在她的實驗室裡走出了幾十名中國現有的半導體研究專家。自從事半導體研究以來,李愛珍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獎一次,國家科技進步獎四次,國家發明專利21項,國際發明銀獎一次,發表論文200多篇,為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做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按理說這樣一位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應該是有資格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可是李愛珍申請了4次卻全部落選。李愛珍並不是追名逐利的野心家,從她默默研發、從不張揚就可以看出,懷著一顆愛國心的她只想單純地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是李愛珍也想被認可,能夠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無疑肯定了自己這麼多年來的付出。從1999年開始,李愛珍第一次申請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被拒絕到2005年李愛珍第四次申請院士被拒絕,先後歷時7年,四次參選全部失敗。
71歲的李愛珍就此放棄了,隨著年齡的增大,日後再次選中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無心插柳柳成蔭,2007年,73歲的李愛珍參選了美國科學院的院士,沒想到一舉被選中,成為了一名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消息一出,國內民眾譁然一片。
一位為我國半導體行業奉獻畢生精力的人沒有被我國科學院肯定,卻被國外的科學院肯定,這是一種多麼大的譏誚。面對輿論的擴大發酵,李愛珍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很感謝那些為自己寫申請信的民眾和院士們,覺得自己辜負了大家的期望。
李愛珍的參選院士失敗並不是因為她的能力不夠,這也跟我國院士相關的評選規定有關,李愛珍最初開始參選時,年齡已經63歲,因為年齡問題,評委會沒有考慮,這也是導致李愛珍多次參選失敗的主要原因。
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也充分說明了李愛珍的研究貢獻之巨大,畢竟美國的外籍院士評選是異常嚴苛的。如此已經雙鬢斑白的李老依然在半導體行業默默貢獻著,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對李老多一點祝福,少一點爭論。有這樣的國之棟梁,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