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一個國家的強大,非常依賴科技的發展。高科技的壟斷,已經成為制約很多國家發展的根本原因。幸運的是,我國即便是受到重重阻礙,依然在近幾十年來蓬勃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科技大國。
高科技領域,半導體無疑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任何高科技產物,都離不開半導體晶片。而我國半導體的發展,離不開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她就是李愛珍。
李愛珍出生於福建石獅,父母都是華僑,因此從小就受到了極為良好的教育。1954年,李愛珍考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從此與材料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1958年,李愛珍從復旦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上海冶金所,從事科學研究。
1958年到1963年,她作為一名研究員,從事稀土金屬和稀有金屬化學冶金的研究,為我國稀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做出了巨大貢獻。隨後,她又將研究方向轉向了半導體材料,在3年的研究中,她就為我國的半導體領域,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她每天兢兢業業地待在工作崗位上,最終從一名實習員,一直到了我國半導體材料研究室的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1個,是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大功臣。
無論是做什麼研究,李愛珍都極為刻苦,甚至是拼命。在工作的幾十年時間裡,她幾乎沒有給自己放過假,別人每天7/8點下班,而李愛珍則一直待在實驗室當中。她的努力,換來的是為國家在某些領域上,在國際佔據一席之地。比如曾經只有美國掌握的分子束外研究技術,這項技術,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到。而她卻僅僅從國外學習了兩年,回國後利用國內實驗室極為有限的條件,成功創造了這項技術,打破了美國的壟斷。
如李愛珍這樣,在某一領域擁有傑出貢獻的專家,本因有資格位列我國中科院的院士名單,然而,她申請了4次,卻都落選。對於任何一位中國科學家來說,入選院士無疑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即便是李愛珍這樣低調的科學家,卻也想獲得這樣的認可,然而最終卻令她極為失望。
令人沒想到的是,在2007年,李愛珍竟然入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並不支持個人申請,只能由學院的主席團,在全世界的科學家中,挑選出最出色的科學家。能夠入選的人,都是在某一領域進行長期耕耘,且獲得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含金量無疑極高。
事實上,李愛珍早已經有資格入選中科院院士,只不過國內評選院士對年齡有要求,李愛珍申請時,她已經63歲,正是因為這簡簡單單的原因,她與院士無緣,實在是人生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