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國科學家而言,最大的榮譽就是獲得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頭銜。
要想獲得兩院院士,就必須要在某一個科研領域有卓越的貢獻。
李愛珍,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科學家,畢業於復旦大學,本來是從事稀土金屬和金屬化學冶金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80年代歐美國家對我國分子束外延設備進行禁運,李愛珍響應國家的號召,日夜兼程的研發,終於突破了歐美的風搜,實現了國產化、自主化。
後來,李愛珍又帶領團隊研究量子級聯雷射器這一世界前沿領域。當時,在這方面,我們比美國晚了20多年。但李愛珍奮起直追,進行了革命性的開拓,讓我國在這個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被贊為「國際上極少數實驗室才能做出來的工作」。
三次評選中科院院士,一次評選工程院院士,都無疾而終!
對於取得這樣的成就的科學家而言,評上院士是無可厚非的,但李珍愛教授到目前為止依然還是中科院一名普通的研究員。
她曾經3次參與了中科院院士的評選,一次參與了工程院院士的評選,最後都沒有選上。
對此她說,「我非常感謝推薦我的院士,我想他們的壓力肯定非常大。總讓他們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他們年紀也不小了,每一次都要為我寫推薦信、審查推薦材料等,每年增選院士時,我都不敢面對這些院士。」
對於我國院士制度,她坦誠的說,任何一件事情都應該有主流和完善的地方,我們的制度大方向是對的,有一些小的地方需要完善,但我們應該給他們完善的時間和空間。
被評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依然感恩祖國,無怨無悔。
雖然四次落選院士,但卻被美國科學院評選為外籍院士。雖然如此,她依然強調,是國家的支持,才有她的今天,她說「我今天能夠當上外籍院士,如果沒有國家給我那麼多平臺、項目研究經費、科研環境等支持,就不會有我李愛珍的今天,對國家的恩情我是不能忘本的。」
心懷祖國,心繫天下,院士的頭銜對於現在李愛珍而言,已經是蒼狗浮雲,過眼雲煙,她的眼裡只有科研,雖然已經退休多年,已經71歲,依然堅持科研,每天泡在實驗室裡面。
致敬李愛珍教授,不為名利,用畢生所學,奉獻給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