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女科學家,71歲時卻被選為美國院士

2020-11-23 史座

世界上沒有幾個實驗室可以研製5至8微米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雷射器,而且這些實驗室的人員,大多有過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經歷。李愛珍能夠獨立地做出來,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功勞。

這是美國有名的世界「六冠院士」卓以和教授對我國著名的女科學家李愛珍做出的高度評價。

1936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的李愛珍,出身於華僑家庭,雖然生逢亂世,卻一生投身於半導體材料研究,在某些科研成果方面,甚至打破了西方的封鎖,為我國的科技強國事業立下了卓越貢獻。

李愛珍從小就對科學表現了很大的天賦,她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就分配到了上海冶金所開始了她稀有金屬化學冶金研究、半導體材料研究之路。

那時候,新中國剛剛建立,國家整體處於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狀態,經濟、科技等領域全面落後於美歐等發達國家。而且美歐還對新中國實施軍事、科技、經濟封鎖,想要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非常難。

怎麼辦呢?那就在封鎖之下,靠自己自力更生。

李愛珍在研究所一步一個腳印,苦苦奮戰幾十年,從一個小小的助理研究員,成長為半導體材料的大專家領頭人。

尤其是在分子束外延設備方面,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讓中國成為第一個掌握此技術的亞洲國家!

當時在70年代,外國研製出了分子束外延設備,它是半導體、晶片製造方面的一項十分尖端的技術設備系統,這項技術革新可以說是半導體材料行業的一場科技革命,其技術相關產品直接影響國防、醫療、生活等多個重要領域,精細程度和製造過程以國內的科研實力根本無法實現。

鑑於分子束外延設備對我們的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又非常重要。於是在1980年,當時中美剛建交,兩國正處於蜜月期,已44歲的李愛珍公派留美去學習進修,進入了全球頂尖學府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EE系)做訪問學者,開始了分子束外延技術的研究。

不過,她赴美留學進修的計劃並不順暢,一方面李愛珍年齡較大,能否在美國學到有用的知識?另一方面,她是華僑出身,是否會學成後留在美國不回國了?……

這些爭議對李愛珍造成了一些困擾,還是她的導師力排眾議,讓李愛珍成功留學美國的。

事實是,外界對李愛珍的擔憂實屬多餘。

她不僅學成歸國,而且在回國一年後,就研製成功了屬於中國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徹底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讓中國成為第一個掌握此技術的亞洲國家!

到現在,我們還在運用分子束外延技術,比如車站的預告板、體育場的大顯示屏等場合,其發光元件就是由分子束外延製造的,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除了分子束外延技術以外,李愛珍還在65歲時研製成功了5至8微米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雷射器,實現了亞洲此類雷射器「零突破」,中國由此進入掌握該先進技術的國家之列!

李愛珍在半導體材料領域功勳卓著,不僅留下了眾多科研成果,還為培養後世人才注入了大量心血。她先後創建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導體微結構材料實驗室、固態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氣態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參與創建中國科學院,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世界銀行貸款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些成績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功德無量的,可她在國內似乎有些不吃香。

為何這樣說呢?

因為李愛珍競選院士時,在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接連四次落選,最後卻在2007年被美國科學院選上了。

李愛珍落選中科院院士的最大阻礙就是年齡,她1999年第一次參加評選時是63歲,當時中科院評選有限制條件,60歲以下的需要2個推薦人,60歲以上的需要6個,而李愛珍年齡已經超過了60歲,最後落選基本都是因為推薦人不夠。

不過,美國國家科學院對評選院士沒有這些無關科學性限制,只要有研究成果、只要科研理論功底紮實,不管你年齡有多大,都有機會成為美國院士。

果然,在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選舉外籍院士時,看中了李愛珍的研究成果,成功吸納已經71歲的李愛珍,入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中國第一位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女科學家。

李愛珍為祖國的半導體材料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卻沒有機會成為國家級院士,而對美國科研成就沒有絲毫貢獻的她,卻反被吸收為美國院士。

很多人對李愛珍的遭遇感到惋惜、遺憾,而她卻不在乎這些外在的名譽,李愛珍說:為國家做貢獻是最根本的初心所在,不需要這些所謂的光環加持

針對自己多次落選中國院士,卻獲得美國外籍院士的榮譽,李愛珍也能正常看待,她認為:我能夠當上外籍院士,依仗的是祖國提供的平臺、項目研究經費、科研環境等的支持。不能用我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來作為自己應該當選中科院院士的理由。

因此,李愛珍的一生,就是科研的一生,如何提高祖國的科技水平是她畢生的追求,李愛珍的愛國情懷是我們後輩科研人學習的榜樣。

相關焦點

  • 四次落選我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心繫祖國,無怨無悔
    對於我國科學家而言,最大的榮譽就是獲得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頭銜。要想獲得兩院院士,就必須要在某一個科研領域有卓越的貢獻。李愛珍,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科學家,畢業於復旦大學,本來是從事稀土金屬和金屬化學冶金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 84歲老人連續四次「意外」落選國內院士,卻被當選美國院士
    而「轟動」的時刻在於,她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先後慘遭落選。但是2007年5月,李愛珍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為院士,這也相當的滑稽。李愛珍早期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尤其早在1989年就批准成為了博士生導師,而且2003年夜成功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
  • 她是國寶級科學家,四次申請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依然無怨無悔
    哪怕是她4次申請院士被拒,但是在她接到美國授予外籍院士消息時,她這麼說道:「我跟學生講,任何一個人都會在地球上消亡。你再有名,離開這個世界後很快就會被遺忘,但是『中國』這兩個字永遠在地球上存在。所以你的生命價值,就是要為我們國家爭取榮譽。」
  • 李愛珍4次落選中國院士,評上美國院士後說了一句話,讓人動容
    2007年,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的研究員李愛珍被評為美國院士,同時她也是中國第一位被評為美國院士的女科學家。據統計,中國有11人被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是除了李愛珍之外,其餘10位都是中國院士。
  • 她是中國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落選,無奈成為美國院士
    但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著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性格,無數次失敗後仍然站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的發明。這種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人類的面貌。而在中國卻有這樣一位的科學家,她為國家工作了幾十年,先後四次落選院士,最後卻得到了大洋彼岸美國院士的殊榮。這個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今年84歲。李愛珍,她出生於福建。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後,卻主動選擇留在中國
    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我國研發出了核武器和世界頂尖的航天力量,讓中國迅速躋身於世界強國。 也是因為第一批科學家定下了基調,我國後來的科研工作者一直不忘初心,默默在崗位上燃燒自己,始終將愛國奉獻放在第一位。
  • 我國半導體研究的功臣,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落選,今成美國院士
    自從事半導體研究以來,李愛珍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獎一次,國家科技進步獎四次,國家發明專利21項,國際發明銀獎一次,發表論文200多篇,為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做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李愛珍四次申請院士之旅,接連碰壁按理說這樣一位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應該是有資格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可是李愛珍申請了4次卻全部落選。李愛珍並不是追名逐利的野心家,從她默默研發、從不張揚就可以看出,懷著一顆愛國心的她只想單純地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李愛珍:四度因年齡大落選中國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原因值得深思
    李愛珍是我國半導體研究領域的女專家,也是我國在這一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取得了國際性大獎的科學家。八十年代,李愛珍留學美國,師從國際半導體研究權威——米爾納斯教授學習。歸國以後,一直奮鬥在半導體研究前沿。曾多次取得國內外獎項,成績顯著。李愛珍曾四次入選中科院院士候選名單,但最後全都落空。
  • 4次落選中科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堅守祖國,84歲仍奮鬥科研一線
    她本人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級獎16項,各類科技獎20項,早已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科學家。2010年,74歲的李愛珍,憑藉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為中國贏得&34;辛勞奔走。這項&34;一直在歐美國家舉行,代表著對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高度認可。
  • 我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她的一生,都在為了國家的科研事業而奮鬥,即使她曾四次申請中科院士,最終都被落選,而後來又被美國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縱使這般,她也是心向國家,從來沒有哪一刻是動搖的,報效祖國是他一生的志願,這人便是李愛珍女士。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
    1980年,四十四歲的李愛珍因科研工作成績突出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訪問。這個機會對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科研工作者來說是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於是,在導師鄒元曦的力薦之下,她得到了出國的名額。面對來之不易的機會,李愛珍決心從頭開始研究最尖端最前沿的技術。她認為國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技術,科研工作者也應該不計較得失為之努力。
  • 命運的玩笑,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她,最後卻被美國評上了
    文/仗劍走天涯命運的玩笑,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她,最後卻被美國評上了!中國能有如今的發展,離不開國人們的不懈努力和那些為了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的高科技人才。不過很顯然,相比於那些在銀幕上大放光彩的明星們,其實那些為祖國默默付出打下堅實基礎的科學研究人員,才應該是最值得被追捧的。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但兩院院士因其評選制度也錯失了很多人才,李愛珍便是其中之一。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選入外籍院士,她:做人不能忘本
    被拒絕了四次而讓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頗為尷尬的是,在國內評不上科學院士的這兩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卻相繼被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增選為外籍院士。袁隆平先生在2006年(76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愛珍女士則在2007年(71歲)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記得小時候,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被問起,長大以後要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我們常常會回答,科學家。可見科學家在我們的心中是神秘並且偉大的。他們研究學術,創新知識,都說科技強國,有了這些科學家們的學術知識,才使得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而對於這些科學家們來說,最高的榮譽就是被封為院士,這也是對自己學術研究的一種認可。
  •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說到上世紀的中國,正是我國探索以及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也出現了很多對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偉人們,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在她53歲時,她還被科學院任命為博士生導師,培養了這方面很多的人才,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
    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入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做學問先要做人 說到上世紀的中國,正是我國探索以及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也出現了很多對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偉人們,比如最著名的就是 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 等科學家,他們都是我國劃時代的偉人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目前科研領域多為男性,並稱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還比較少,可見女科學家是一個特殊而又極其罕見的存在,以至於當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點讚。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她1977年時出生在山東濟南市章丘區,6歲時和父母搬到了北京,19歲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系,2000年畢業後她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入職清華,成為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教授之一。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
  • 復旦女學霸貢獻突出,4次申請院士被拒,為何被美國選為院士?
    今天逛論壇,就看到了一則令人疑惑的事情:一位在國內努力搞研究的中國科學家,名叫李愛珍,她畢業於復旦大學,擁有所在領域最強的能力,最突出的貢獻,可惜,4次申請院士評定,都被中科院拒絕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這位復旦女學霸,國內半導體材料研究的佼佼者,卻在71歲高齡時,「意外」被美國評上了院士,而且,她所獲得的,是首位美國科學院外籍科學家院士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