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起顏寧,大家的腦中就會浮現「清華大學最年輕教授」的這個稱號,而我想很多人認識顏寧也正是從2007年清華大學發布的一則「最年輕教授」的新聞中了解到的。作為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的弟子,顏寧教授的成就依然是不遜色於老師的,在許多方面上還猶有過之。
一、2007年歸國,成就斐然
2007年,那時未滿30歲的顏寧即從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回到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此後,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矚目——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
之後她又帶著團隊致力解析鑲嵌在細胞質膜上的蛋白質的結構,這個膜蛋白研究領域最受矚目、國際競爭也最激烈的課題,困擾了全球生物學家半個世紀之久的難題,她們只用6個月時間就攻克了,一時引發了轟動。
她還與時任環保部部長、現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吉寧,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葉玉如,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等在2016年被《自然》評為10位「中國科學之星」。
顏寧的個人履歷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每一步都走得異常閃亮。她1977年時出生在山東濟南市章丘區,6歲時和父母搬到了北京,19歲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系,2000年畢業後她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入職清華,成為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教授之一。
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
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遺憾地落榜了。2019年一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清華」的新聞消息刷遍了學術界的論壇,當然這樣譁眾取寵的新聞多半是存在誤導性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為顏寧教授感到不平。
許多人認為中國院士的評選存在巨大的弊端,過分看重評選人的資歷而輕視了其身上的能力,在中國評選院士需要自己提交申請表,並且還必須有老院士寫推薦信,這些老院士還不能全是同一個領域的,而且在比例上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必備的實力之外,還必須看從業時長。與顏寧競爭的大多都是工作時間以30年計的老教授們,所以在資歷這一塊,顏寧是極為吃虧的。
三、2020年當選美國外籍院士
當然我們也沒有任何可信的證據將顏寧出走美國的原因歸結於院士的落選,但令人諷刺的是,在離開清華之後的兩年時間內,顏寧教授便當選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眾所周知,美國的外籍院士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人在該學科全球和國際領域的權威性,在學術標準和硬體條件上要更為嚴苛,顏寧作為一名中國人能獲此殊榮,也說明了顏寧在該領域的全球影響力。
雖然我們相信顏寧教授的人品,但是其能力卻沒有機會在中國科學界大放異彩,不得不說是一種損失。儘管中國的院士既是一種榮譽,又是一種待遇,意味著更大更多的學術權力和學術資源,但我想,這些都不是一個科學家所追求的真正目標,真正的科學家所嚮往和追求的大多只是民主、平等、友好的學術氛圍和能夠流傳後世的學術成果。
在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當天,面對著眾多網友的祝賀,顏寧院士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話:」定義一個人的不是 title、財富、甚至職務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是最終留下了什麼。「這足以見其淡泊名利的高雅品格。
顏寧教授雖然落選了中科院院士,雖然離開了中國科學界,但是她依然奮鬥在人類科研工作的第一線,孜孜不倦地為人類的病痛而奮鬥著努力著。正所謂科學無國界,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研究出來的每一個成果都將造福我們全人類。遺憾和不舍留在心中,我們真摯地希望這些優秀的科學家們能夠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承蒙厚愛,感謝小夥伴們的支持,如果對文章內容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下期文章見,不要忘記點點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