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分子生物領域的科學家顏寧辭去清華教授一職去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這個消息一出,全網瞬間沸騰了。這樣一位顏值與才華兼備的女科學家在清華任教10年,為什麼突然選擇出走呢?一時間大家議論紛紛,有人猜測她是工作不順利,也有人說是因為評院士落選,所以負氣出走,但更傳奇的是, 去美國兩年之後她就被評為了美國院士,這是為什麼呢?
顏寧,出生於1977年,是山東萊蕪人,她的求學經歷不用多說,自然是一路名列前茅、順順噹噹的參加高考,然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清華,2000年從清華畢業後,顏寧到國外留學,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在博士畢業後做博士後研究,而且她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的時候,跟隨的是著名的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同樣是清華畢業,然後在美國研讀了博士、博士後,並在1998年到2008年期間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後,他重新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很多人問他為什麼願意放棄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國,他回答說自己只有「中國夢」,沒有「美國夢」,所以學有所成之後,他選擇回國奉獻,這於他而言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
顏寧學有所成之後同樣選擇回清華做教授,但她是在2007年回來的,比老師施一公早一年,而且因為她卓越的研究成就,所以29歲入職清華時就是正教授職位,成為全民崇拜的科學界女神,但在清華任教十年後,她於2017年提出離職,然後前往另一所母校普林斯頓任教。
巧合的是那一年她參與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而且恰巧落選,所以網友們紛紛猜測她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選擇出走美國,要知道如果當年她評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那麼她就會是中國最年輕的院士,但顏寧對此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她說很感謝清華提供給她的一切,她也並非落敗而逃,而是想換一個環境,踏出舒適圈,讓自己進一步成長。
但更傳奇的是,才剛去美國兩年,她就被評為了美國院士,一時間網友們更好奇了,心中那叫一個五味雜陳,為什麼在中國評不上,去美國兩年就評上了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國家對院士的評選標準不一樣。
首先是評選方法,中國需要自己提交申請表,並且還必須有老院士寫推薦信,這些老院士還不能全是同一個領域的,在比例上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中國講資歷,除了必備的實力之外,還必須看從業時長;而美國比較看重能力,只要能力過強,不用你填推薦表,他們相關機構的評委會直接將你推選為院士。
其次是院士性質不同,中國的國家科學院是國內級別最高的綜合研究中心,由國務院領導,屬於公立機構;而美國國家科學院則是私立的,他主要是評選出能力較強的人,然後便於大家交流討論,更像是一個俱樂部。
最後則是地位和待遇不同,要是能評上中國院士,那在國內的地位、待遇就會跟著水漲船高,而且這是終身頭銜;可美國不一樣,美國的院士只是一個榮譽頭銜,被評上後待遇也不會有明顯的變化,而且要向美國政府提供義務諮詢服務,此外還得繳納會費,最重要的是,美國院士頭銜並非終身制,要是你沒辦法繼續為科學做貢獻了,那麼頭銜也會相應的取消。
所以綜上所述,兩國院士的評選標準不一樣,以顏寧的能力,當選美國院士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過未來還長,她會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未來回到國內參評院士,也同樣有當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