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2020-12-06 騰訊網

施一公(圖片來自清華大學網站)

【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外籍院士 鄧興旺等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人民日報趙永新)

施一公簡歷:

長江講座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專家

1985-1989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士

1990-1995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

1995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

1996-1997 美國史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結構生物學實驗室,博士後

1998-2001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2001-2003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副教授

2003-2008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教授

2007-2008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

2008-至今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

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

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集中於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

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延伸閱讀:饒毅施一公為何落選中科院院士

《被高調》,這是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3月7日發表在科學網上的一篇博客。這篇博文迄今獲得了近兩萬的點擊量,且被轉發引起廣泛關注。

這篇博文的緣起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代表委員中的部分中科院院士,探究2011年院士評選中饒毅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落選的真正原因。

當時,在採訪饒毅時,他先是提出沒什麼好說的,然後說:「除非有人有說法,我可以回復。」

饒毅和施一公所參評的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以下簡稱生科醫學部)一共有128名院士,他們中有投票權的八九十名院士決定了誰能成為新科院士。在兩會代表委員中,僅全國政協委員中就有12名生科醫學部院士。

2011年的院士評選可能是近年來最受外界關注的一次,饒毅和施一公兩個學界明星的雙雙摺戟,引發了輿論對院士評選的熱議。兩人為何落選至今仍眾議紛紛,有持「國籍說」的,也有持「回國時間太短說」的,還有持「私人恩怨說」的。

但截至目前,生科醫學部除曾益新院士公開發表了外界看不出傾向的回應外,只有一位不願具名的院士稱是因國籍問題,而其他掌握有投票權的院士的聲音暫付闕如。

兩會上,中國青年報記者尋訪了生科醫學部具有投票權的數位院士,除兩位不願接受採訪外,有3位院士對此發表了看法。但新科院士是由具有投票權的相關學部院士投票投出來的,一人一票,每個院士都是基於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作出的決定。所以,接受採訪的院士所列舉的看法,沒法代表其他院士通過投票作出抉擇所依據的理由。

或許,這3位院士道出了兩位優秀科學家落選院士的一些因素。但要探究饒毅和施一公落選的真正原因,必須逐個採訪或抽樣調查那些沒有投贊成票的院士,而這是無法做到的。因此,他們為何落選院士永遠是一個謎。

水平沒問題,國籍被認為是落選的首要原因

對於饒毅和施一公的學術水準,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的院士都作出了正面評價,認為符合院士的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朱作言院士稱:「我首先肯定,他們兩個都是非常好的科學家,就我個人而言,他們的科學水平是毫無疑問的。」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孟安明院士稱,對兩人的水平,「學術上沒有什麼可爭論的」。

某知名大學教授、中科院生科醫學部不願具名的A院士坦陳在院士選舉中給兩人都投了贊成票,「(他們)學術水平沒問題,國內的科學家也都認可」。

此前,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也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饒毅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他甚至表示,「其學術水平不僅遠在同領域的第二輪候選人之上,也高於部分院士」。

對於饒毅和施一公先後出局的原因,接受採訪的院士們認為第一因素仍是國籍問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章程」均明文規定,院士候選人必須具有中國國籍。

孟安明院士說,饒毅在教育部那裡是出了線的(饒毅屬於由歸口初選部門教育部推舉的院士候選人),他也參加過教育部投票,「但是事實上當時存在一點問題——他們的國籍,在推薦的截止期還沒有弄明白,雖然他申請放棄美國國籍,但是申請放棄,美國國務院那邊要正式通知,同意你放棄(才算數)」。

朱作言院士也稱,國籍問題「可能也有些影響」,「他們的中國國籍還在(辦理)過程當中。如果一年以前就完成了手續的話,我估計情況會好得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12月,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委會秘書長曹效業回應媒體稱,兩人落選院士與「國籍」無關。曹效業稱施一公和饒毅的國籍沒有問題,並稱公安部給過一個函,說明從某年某月某日起,兩人具有中國國籍,但相關手續還沒有辦完,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經過討論後,認定他們擁有中國國籍。

A院士說,雖然有部委出函說他們正在解決國籍問題,「第一輪大家還比較理解,認為他們正在辦手續,也許等到證實以後,國籍問題就應該已經解決了,所以第一輪投票過後施一公上去了。施一公上去的時候也是非常危險的,饒毅排在下面,就卡住了」,沒有進入第二輪。

A院士說,到了後面,大家對國籍這個問題還是有看法。「嚴格來說,沒有解決就沒有選舉資格。施一公到了下一輪,等到投票的時候大家一討論,國籍問題最終還是沒有解決」。

但據了解,施一公到第二輪投票時已經出示美國國務院國籍取消通知。

饒毅2011年11月的博文指出,近十幾年來,生科醫學部還曾將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選為院士、且迄今仍有不止一位院士未放棄外國國籍。

他在回應中國青年報採訪時稱,在院士候選表上,他本人出示的是公安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證明」,上面有公安部鋼印。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八條規定,「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獲得批准的,即取得中國國籍」,「這說明復籍證明是唯一能夠證明入籍日期的法律承認的文件」。

回國時間短、貢獻少也被列為落選原因之一

除了國籍問題以外,在國內呆的時間太短、貢獻太少也被當做兩人落選的因素。

此前,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饒毅和施一公剛從國外回來不久,「能對中國科學做多大貢獻呢?關鍵在這一點」。

確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也載明:「對於長期不在國內工作的院士候選人,在堅持院士標準的同時,還應特別考慮其對國家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所作的貢獻」。

饒毅2007年9月從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的崗位上全職回國,施一公2008年2月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的崗位上全職回國。

在饒毅落選後,施一公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我個人認為饒毅的學術水平非常高。他不是高產型的科學家,但他的每篇學術論文分量都很重。」

記者檢索到的數據顯示,饒毅2005年就帶中國國內研究生發表中國25年來第一篇《細胞》論文,2007年以後在《自然》及其子刊上發表文章4篇。

但有院士稱,在國外工作的人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比在國內工作的人相對來講要容易一點,國內由於學術不端事件頻發等問題,導致國際影響大的雜誌對中國內地學者的論文評判標準更嚴,發表起來更難。「如果這樣的話,以後大家都不在國內好好做,跑到國外去,國外的條件好、氛圍好,我都去做好了再回來申請(院士),他這樣合不合適呢?」

還有院士稱,學術水準如何,也不能完全靠論文數量,「全世界發表論文的人那麼多」。

孟安明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還要強調對中國科學做了多少貢獻。「比如說,他在國內幹了十年或二十年,我們不說他發表了高水平論文,他有可能培養了高水平的學生。而且,他入選了,水平相對來講應該是比較好的。」他說,從兩人回國時間看,「可能有的人覺得時間比較短。就是說對中國的直接貢獻,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

A院士也稱,確實有些院士有想法,認為他們沒有回國真正做出多少事情來,同時認為,如果說學術水平高的話,國外多得很,「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們回國沒做多少事情,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們回國以後不是踏踏實實地做事情,反而佔用的資源太多」。

A院士稱:「真正踏踏實實地為中國科技改變面貌的是一批比他們回來更早的人,當時並沒有跟國家提出多少要求的人,中國科技出現現在的局面不是他們兩個做了多少(工作)。」

此前,王曉東院士認為,饒毅對於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他自己的學術研究上。他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從1996年起,饒毅就協助推動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建立、合作建立和共同主持中科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協作建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這種參與,不僅海外無人企及,國內也極少。

批評科技體制被認為是走憤青路線

另有院士對兩人在學術之外的活動有微詞。

從2004年起,饒毅和魯白、鄒承魯在《自然》增刊上發表過有關科技體制的文章,回國後,他又多次在博客上及接受媒體採訪時批評國內科技體制以及學術界風氣。

引起反響最大的是2010年饒毅和施一公聯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評論,他們稱:「中國政府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加,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讓中國在科學和研究領域取得真正突出的進步,與國家的經濟成功相輔相成。但在現實中,研究經費分配中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

他們的舉動獲得了不少好評。他們落選後,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曾益新院士在公開回應中稱:「他們不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且關注國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發表過許多的意見和建議,對於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們的觀點激發了大家的反思和討論,這無疑對中國的科學事業是有利的。」

但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有院士稱饒毅是在走「憤青」路線,稱他「高調」,「發幾篇文章好像就能解決中國的科技問題?他說的那些根本是不切實際的」。

對此,饒毅回應:「如果我說的不切實際,其他人就應該提出切實際的方法,怎麼老是看不見?」

另有院士稱:「真正的科學家希望靜下心來做事情,不是去跑到網上去說話。如果三天兩頭地在網上寫這樣那樣的東西,還哪有時間來做研究呢?」

饒毅回答:「我從來就認為做研究是好玩,我從來不做『刻苦狀』,我寫科普和科技政策批評文章,在海外沒有影響我做科學研究,如果我真是天天玩還比他們做得好,應該汗顏的可能不是我。」

饒毅:我為何「被高調」

雖然以上看法並不代表所有院士作出投票抉擇的依據,但A院士認為,據他看來,對兩人沒有投贊成票的,主要是出於上面這些原因。

對於回國時間短、貢獻少的說法,饒毅的博文說:「不僅以前當選有時間短的,就是這次(生科醫學部)的第一名,回國(的時間)並不比我們長多少,而肯定比我在國內做事情的時間少很多,且他在美國不過剛剛從助理教授升為副教授。」

饒毅在博文中指出,生科醫學部本年度當選者,與往常一樣,多數做基礎研究,以科研論文為代表性成果。「施一公全職在國內發表的優秀論文遠多於中國任何科學家」,「有人提出不能以論文取人,而論文數量和質量遠不如他的人,並無論文以外的貢獻,卻當選院士」。

對於「寫博客沒有時間做科研」、批評科技體制是「憤青」的說法,饒毅稱:「在我回國前,我就親眼目睹幾個老院士圍著科技部的處長賠笑臉。我們2004年的文章批評科技部以後,很多人,包括院士,在科技部官員面前能站得直很多,這是幫助中國科學家,還是不務正業?」

饒毅稱,這就是文化差別。中國目前的文化,是做科研要顯得刻苦奮鬥、對人要顯得低眉順眼、對上級要顯得唯唯諾諾。這些正是他反對、而且認為要掃除的文化陋習。饒毅認為,樂觀積極,是中國應該多提倡的。

事實上,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獲知有院士評價其「高調」的聲音後,第二天,饒毅就發表了博文《被高調》。「我兩種事情說的多,一種是科普,一種是推動風氣改變,這兩種都是做。如果生物院士自己『貢獻』良好風氣、或反對不良風氣,我就不用做這件事情了。他們不做,也希望我不做,我覺得這是典型的偽善。」

他直言不諱地稱,他看不起很多批評高調的院士。他說,他們做了院士以後,沒什麼人能壓制他們,但這些院士並不因此就做良心驅使的公德公益事。「如果他們齊心協力,堅持一段時間,批評和消除科技界的不良風氣,應該是可以有一些作用的。但他們很少出來,證明人一旦妥協,一旦為私利找到藉口,就不會在得到穩固的地位後為公德作貢獻。」

他在博文中寫道:「我幾篇簡單兒科性質的批評文章,顯得高調。有權力、也應該有義務的院士們,常常在不良風氣面前很清高,不吭氣、不作為,是我『被高調』的重要因素。」

「高調不是壞事,對壞事低調才是壞事。」 在這篇博文數百條表示支持的評論中,有網友這樣說。

本報北京3月22日電

相關焦點

  • 師徒兩人相繼落選院士,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網絡上經常看到有人拿舒紅兵院士和施一公院士做比較,拿王延軼所長和顏寧教授做比較,筆者在這主要講的是施一公和顏寧。首先顏寧是施一公的弟子,兩人都是清華畢業的,施一公是在1984年高中畢業的時候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所以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顏寧則是1996年考進的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說起施一公,大家應該並不陌生。曾經他是清華大學副校長,他所取得的成就可謂是年少有為。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
  • 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師徒2人都曾落選院士
    在2017年,顏寧教授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候選人,憑藉著她顯著的科研成果,我們都認為顏寧教授能夠成功當選院士,但是結果出人意料,顏寧教授落選了。顏寧教授當選外籍院士在顏寧教授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2年後,顏寧教授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從落選國內院士到當選外籍院士,只有短短的兩年。有人認為是顏寧教授的才華在國內得不到認可,落選院士,因此她才「負氣出走」清華大學。
  • 施一公簡歷: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圖)
    光明網教育5月1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同時,千人計劃學者、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 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施一公當選美國院士能說明什麼
    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4月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據5月1日《人民日報》)。
  • 這些牛人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院士是怎麼評出來的?
    近日,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在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有61名學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世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頗有盛名的39歲年輕美女科學家顏寧遺憾落選,目前,顏寧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其實,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也不乏一些我們所熟知的「牛人」,例如:袁隆平:從小我們就是知道,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然而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來卻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袁隆平評不上國內的院士?當年的討論可謂非常激烈,而袁隆平本人卻看得很淡,認為:當院士不是目的。
  • 施一公師徒兩人落選後,顏寧卻加入美國院士,師父辭去清華副校長
    而且院士的名額也不多,很多優秀的研究人員都削尖腦袋想被選中。在這裡就包括顏寧和施一公,這兩個師徒倆。他們兩人先後獲得了院士候選資格,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們二人都紛紛被落選。說到他們二人想必大家也不陌生,顏寧曾是清華大學最美博導的稱呼,而施一公曾是清華大學的副校長,不過落選之後顏寧到了美國加入了普林斯普大學教授,而師傅施一公現在是西湖大學的校長。
  • 施一公師徒兩人落選後,顏寧卻加入美國院士,師父辭去清華副校長
    他們兩人先後獲得了院士候選資格,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們二人都紛紛被落選。說到他們二人想必大家也不陌生,顏寧曾是清華大學最美博導的稱呼,而施一公曾是清華大學的副校長,不過落選之後顏寧到了美國加入了普林斯普大學教授,而師傅施一公現在是西湖大學的校長。
  • 中科院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感到高興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3位中國科學家。施一公是中國科技界的「明星」人物,因在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中落選曾引發過科技界、媒體及公眾的爭論。消息一經發布,在國內引起眾議。針對媒體和公眾的質疑,中國科學院今天表示,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同年國內落選院士2017年對於顏寧而言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遺憾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2019年4月,距離顏寧出走美國過去了2年,這一年對於顏寧而言也算是很有意義的一年。因為她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也說明美國方面對於她科研學術能力的高度認可。比較戲劇性的是,顏寧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會當選,因為她並沒有提出申請。
  • 饒毅和施一公的若干個人生相似點:比如都曾經落選過院士
    2007年,時年45歲的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歸國;2008年,剛過不惑之年的施一公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歸國。 清華生命科學院官網顯示,施一公在2009年至2016年擔任院長一職。在2014年12月,新聞報導中顯示施一公已出任校長助理;2015年9月,又升任清華副校長。2018年1月,施一公已請求辭去清華副校長,全身心投入到西湖大學的籌建中去,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正式當選為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 中科院:為施一公高興 中美院士評選無必然關聯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 人民網北京5月3日電(記者趙竹青)日前,我國知名「海歸」科學家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4月25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在國內科技界引起不小震動。
  • 清華才女顏寧落選國內院士,去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主要有3點
    一時間大家議論紛紛,有人猜測她是工作不順利,也有人說是因為評院士落選,所以負氣出走,但更傳奇的是, 去美國兩年之後她就被評為了美國院士,這是為什麼呢?,2000年從清華畢業後,顏寧到國外留學,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在博士畢業後做博士後研究,而且她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的時候,跟隨的是著名的施一公教授。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作為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的弟子,顏寧教授的成就依然是不遜色於老師的,在許多方面上還猶有過之。一、2007年歸國,成就斐然2007年,那時未滿30歲的顏寧即從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回到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
  • 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院士,如今兩個校長,一個副校長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9年前2011年年初的時候,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過院士,不過到年底的時候只有舒紅兵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饒毅和施一公都紛紛落選了。落選之後的饒毅表示以後不再候選院士。
  • 清華女神級教授,落選中科院赴美擔任教授,如今成美國院士
    因為兩院院士的評選非常嚴格,所以我國兩院院士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對於很多年輕的科研人員來說,在兩院院士中落選是很正常的事情。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顏寧像許多清華學子一樣選擇出國深造,她在美國著名的大學完成了自己的博士生涯,師從我國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對於科研、學術工作者而言,院士這個頭銜是大家努力奮鬥的目標,不僅象徵著地位、身份,更多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於是,每年的院士評選都是聚集了國內一流的科研學術工作者,優中選優。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當選,其中部分人難免經歷落選的命運。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自從5月13日連發兩篇Nature的那一刻起,「顏寧」這個名字又雙叒成為了自媒體的「香餑餑」。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顏寧 關於顏寧院士的情況,似乎爭議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意外的落榜了。 一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清華」的消息刷遍了學術界的論壇。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