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
人民網北京5月3日電(記者趙竹青)日前,我國知名「海歸」科學家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4月25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在國內科技界引起不小震動。施一公任職的清華大學隨後在其官方網站刊發該消息。
兩年前,施一公曾因未能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引發關注。此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引發網友疑問:「為何在我國落選院士,卻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為此,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今日也接受記者採訪。
該負責人表示,中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是兩個獨立的學術組織,其院士增選分別按照各自的程序和標準進行,兩者是相互獨立的,沒有必然的關聯,中國有許多被國際公認的傑出科學家,也不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同時,中科院表示對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三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針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該負責人介紹說,「整個過程都嚴格按照院士章程和增選細則進行。每個學部的院士是由各自學部的全體與會院士經過通信評審和會議評審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然後再經確認、審批和備案等後續環節。任何個人和工作機構都不應該也不會影響增選過程和結果。」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公平、公正的原則貫徹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之中。」該負責人指出,「我們仍在進一步研究和提出深化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措施,有關工作也在不斷推進之中。」
該負責人表示,感謝社會各界對中科院學部和院士增選工作的關注與支持,歡迎社會各界對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進行監督,同時呼籲大家理性對待院士這一榮譽性學術稱號,有院士稱號的專家也是學術界普通的一員,不要過度炒作院士話題。
【延伸閱讀】
中科院:為施一公高興 中美院士評選無必然關聯
美科學院:施一公入選院士是因科學成就
媒體觀點:以此來否定自己的院士評選有失公允
媒體觀點:對施一公當選美院士不必過度解讀
相關資料: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
2010年,美《科學》刊文 施一公、饒毅批中國科研文化
【人物小傳】施一公
現年46歲,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華生物系,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的首屆本科生。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1990年赴美深造,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席教授。他2006年開始著手在清華大學建設實驗室,2008年回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