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為施一公高興 中美院士評選無必然關聯

2021-01-14 人民網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

人民網北京5月3日電(記者趙竹青)日前,我國知名「海歸」科學家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4月25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在國內科技界引起不小震動。施一公任職的清華大學隨後在其官方網站刊發該消息。

兩年前,施一公曾因未能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引發關注。此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引發網友疑問:「為何在我國落選院士,卻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為此,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今日也接受記者採訪。

該負責人表示,中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是兩個獨立的學術組織,其院士增選分別按照各自的程序和標準進行,兩者是相互獨立的,沒有必然的關聯,中國有許多被國際公認的傑出科學家,也不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同時,中科院表示對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三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針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該負責人介紹說,「整個過程都嚴格按照院士章程和增選細則進行。每個學部的院士是由各自學部的全體與會院士經過通信評審和會議評審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然後再經確認、審批和備案等後續環節。任何個人和工作機構都不應該也不會影響增選過程和結果。」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公平、公正的原則貫徹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之中。」該負責人指出,「我們仍在進一步研究和提出深化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措施,有關工作也在不斷推進之中。」

該負責人表示,感謝社會各界對中科院學部和院士增選工作的關注與支持,歡迎社會各界對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進行監督,同時呼籲大家理性對待院士這一榮譽性學術稱號,有院士稱號的專家也是學術界普通的一員,不要過度炒作院士話題。

【延伸閱讀】

中科院:為施一公高興 中美院士評選無必然關聯

美科學院:施一公入選院士是因科學成就

媒體觀點:以此來否定自己的院士評選有失公允

媒體觀點:對施一公當選美院士不必過度解讀

相關資料: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

2010年,美《科學》刊文 施一公、饒毅批中國科研文化

【人物小傳】施一公

現年46歲,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華生物系,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的首屆本科生。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1990年赴美深造,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席教授。他2006年開始著手在清華大學建設實驗室,2008年回國工作。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感到高興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3位中國科學家。施一公是中國科技界的「明星」人物,因在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中落選曾引發過科技界、媒體及公眾的爭論。消息一經發布,在國內引起眾議。針對媒體和公眾的質疑,中國科學院今天表示,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 施一公當選美國院士能說明什麼
    值得關注的是施一公教授,這位在美國先後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雙料院士」,卻在2012年落選我們自己國家的中科院院士,當時就引來一片鳴不平,這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筆者注意到,在媒體報導的網絡評論中,不乏很多偏激語言,矛頭顯而易見是直指我們的院士評選,更有部分網友對我國中科院院士評選機制展開某些無端的「聯想」,筆者不能說網友的這些評論和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施一公,西湖大學校長;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兩位同為科學教育領域的著名人物,按理說不論是成就還是身份都能相當。但是施一公有一個"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而饒毅卻沒有。憑藉兩人的學術地位與成果,完全都應該具備被授予院士稱號的資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情況呢?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這篇博文的緣起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代表委員中的部分中科院院士,探究2011年院士評選中饒毅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落選的真正原因。當時,在採訪饒毅時,他先是提出沒什麼好說的,然後說:「除非有人有說法,我可以回復。」
  • 她是施一公教授的得意門生,不打算嫁為人妻,43歲依舊單身
    落選中科院院士顏寧教授是施一公的得意門生,她也是我國生物學領域傑出的一名女科學家,顏寧教授專注研究的領域與膜蛋白相關,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國內無人能比,而在科研領域富有建樹的顏寧,年紀輕輕就於2017年成功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當我們都認為顏寧教授會當選時,結果卻出人意料,顏寧教授最後還是沒能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 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師徒2人都曾落選院士
    院士的項目設置有3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院士評選的申報和審核程序複雜,能夠被選為院士的都是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專家和科學家等。顏寧教授和施一公教授是生物醫學領域的拔尖人才,顏寧是施一公門下學子,師徒2人都曾就讀於清華大學,這2位科學家也曾入選院士的候選名單,但是都在首次入選卻落實院士的評比。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說起施一公,大家應該並不陌生。曾經他是清華大學副校長,他所取得的成就可謂是年少有為。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
  • 施一公與饒毅:一位院士校長,一位校長,不一樣的人生
    施一公,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說起施一公與饒毅的性格,大家可能有所印象,就像有人說饒毅的性格就是屬炸藥的,一點就著,而且就像「老頑童」一樣喜歡管不平之事。施一公的性格則是屬於沉穩型的,一般不怎麼說話,也不怎麼發表言論,不過卻是實幹家,有人說施一公就像一位「文人君子」!
  • 他與施一公同年落選院士後來施一公當選,他卻宣稱:不再競選院士
    40歲左右評選上院士還是十分困難的,每年40歲左右評選上的院士人數寥寥無幾,甚至有些年份呈現出來了顆粒無收的局面。舒紅兵而說到施一公這位院士對於我們來講常常會在媒體或者教育類信息報導中見到他的名字,施院士其實當年成為院士的時候還是很年輕的
  • 生物學家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記者許路陽)今天,記者從清華大學證實,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然而,屠呦呦女士和顏寧女士未能入選中科院,成為所有人詫異的焦點,人們在好奇:中科院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真的病了?
  • 施一公與饒毅:不同的處事風格,不同的結局
    施一公,西湖大學校長;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兩位同為科學教育領域的著名人物,按理說不論是成就還是身份都能相當。但是施一公有一個"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而饒毅卻沒有。憑藉兩人的學術地位與成果,完全都應該具備被授予院士稱號的資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情況呢?
  • 這些牛人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院士是怎麼評出來的?
    近日,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在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有61名學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世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頗有盛名的39歲年輕美女科學家顏寧遺憾落選,目前,顏寧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其實,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也不乏一些我們所熟知的「牛人」,例如:袁隆平:從小我們就是知道,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然而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來卻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袁隆平評不上國內的院士?當年的討論可謂非常激烈,而袁隆平本人卻看得很淡,認為:當院士不是目的。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但兩院院士因其評選制度也錯失了很多人才,李愛珍便是其中之一。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
  • 中美院士含金量差幾何?
    落選中科院院士的施一公,為何能夠當選美國院士   財新記者 崔箏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曾折戟於中科院院士增選的施一公,獲得了這項代表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的稱號。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顏寧 關於顏寧院士的情況,似乎爭議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意外的落榜了。 一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清華」的消息刷遍了學術界的論壇。
  • 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原標題: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繼遭學生舉報其申請院士的論文涉嫌抄襲後,被媒體曝出四名院士推薦人「反悔」,聯名致信中科院,請求將其除名。
  • 施一公:培養了三個美女學霸,一個美國院士,還有兩個90後科學家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世界上最牛的不是當了將軍的士兵,而是當了將軍後還能開軍校、成批地把士兵培養成將軍的人,施一公就是這樣的牛人。施一公本人就是清華大學的學霸,名頭非常響——著名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經的清華大學副校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
  • 同為院士妻子的王延軼和趙仁濱,社會風評卻大相逕庭
    舒紅兵和施一公,兩位同齡的中科院院士,都在生物研究領域頗具建樹,但是各自的家庭際遇卻大有不同。舒紅兵,畢業於蘭州大學,現任武漢大學副校長,曾在北京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等中美名校工作。但更為人熟知的還是舒院士妻子王延軼教授。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這位女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在2007年5月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原本是值得每一位中國人自豪的事情,畢竟在中美整體科技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能有中國科學家成為美國院士,足以證明中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然整個輿論的關注點卻不在這件事情本身上面,人們更加感興趣的是,這位成功當選美國院士的女科學家,在國內申請中科院院士曾經4次遭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