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一般被稱為我國的最高學術殿堂,這些學者前輩都是我國各領域當中最頂尖的高級知識分子。但兩院院士因其評選制度也錯失了很多人才,李愛珍便是其中之一。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
可就在這時,李愛珍被美國看中了其實力和才華。於是,四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李愛珍就這樣意想不到的成為了美國的院士。但最令人詫異的是成為美國院士的李愛珍直到如今也一直保留著中國國籍,這一行為讓我們見證了李愛珍深厚的愛國情懷,同時也讓更多人感到了惋惜。
說起李愛珍的經歷,就有網友說她和清華大學的美女教授顏寧的院士評選經歷很相似。作為施一公的實力女弟子,顏寧個人身上的才華絕對是最出眾的那一類學者。可就是這麼一位優秀的青年學者卻三次落選院士評選。
因此最後的顏寧也是再次出走美國,成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李愛珍和顏寧的落選使得很多人都在質疑兩院院士的評選機制,認為這其中存在了很多的缺陷,尤其是年齡和資歷方面的要求。
我們知道,李愛珍第四次評選之所以落選,是因為她的年齡超過了其規定的要求。但就在中科院拒接了李愛珍申請的同時,美國卻立馬看到了人家的不凡和才華,邀其成為美國院士。這不禁讓人懷疑,為何別國看重的是才華,而我們自己國家卻因為微不足道的年齡問題而將有實力的科學家拒之門外,到頭來方便的只是他國。
當然,也有很多人解釋說我國目前院士評選制度的年齡很小,年僅26歲的它還有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因此也失去了很多優秀的科研人才,這才是最令人痛惜的一點。
為什麼要說李愛珍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令我們感到痛惜呢?這和李愛珍的個人實力相關。李愛珍是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的材料學專家,研究的重點是半導體材料。而李愛珍在從事科研事業的過程中憑藉自身實力為我國的材料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1993到1997年間,李愛珍參與了我國當時尤為關鍵的一個項目,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並為此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縱觀李愛珍的工作履歷,我們見識到的是一個頂尖科研人員的艱苦卓絕和自強不息。儘管四次落選了中科院的院士評選,但在成為美國院士的同時,她卻依然保留了自己的中國國籍,其愛國情懷令人尊敬。